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核实疫情、了解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波及范围、查明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并搜索病例,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剩余食物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菌株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分析。 结果 发现73例病例,罹患率26.4%(73/276)。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72/72)、发热68.1%(49/72)和腹痛66.7%(48/72)为主,平均潜伏期30 h左右。病例对照结果显示,食用9月20日晚餐中的烤鸭(OR=3.5,95%CI:1.6~7.6)增加了发病的风险。7份肛拭子、3份便样、2份环境样本(蔬菜和生肉案板)以及2份食物样本(9月21日早餐鸡蛋和小菜)中检出肠炎沙门菌阳性,对14株菌株采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100.0%同源。 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规范食堂卫生操作流程,提高卫生意识,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多重实时PCR(multiplex real-time PCR,MRP)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利用多重实时PCR技术对39份样本增菌培养物进行沙门菌侵袭蛋白A基因(invA)、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基因(elt)、志贺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侵袭力基因(ipaH)的检测,并根据多重实时PCR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常规的分离培养鉴定工作。应用PFGE对10株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0份患者肛拭检出沙门菌侵袭蛋白A(invA)基因,并从这10份样本中分离到10株都柏林血清型沙门菌。39份样本均未检出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基因(elt)、志贺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侵袭力基因(ipaH)。10株都柏林血清型沙门菌PFGE条带完全一致。结论多重实时PCR有助于提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判明率,指导病原菌的常规分离培养,PFGE可用于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追踪溯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查明某企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致病因子、可疑食品和风险来源,提供类似事件调查处置和预防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品,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品、餐饮具外表面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沙门菌阳性株开展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发现53例病例,罹患率为13.02%(53/40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发热(90.57%)、腹痛(66.04%)等,部分伴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流行曲线为单次暴露后点源单峰分布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就餐者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8.87,95%CI:1.25~62.90),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的“原味烤鸭”为可疑食物(OR=435.00,95%CI:37.38~5 061.97),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原味烤鸭进食越多,发病风险越高(χ2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与溯源分析,为明确事件起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三明市某餐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采集到的食物样品与患者标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分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菌株聚类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中毒食品是蛋糕(OR=5.33,P<0.01)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起企业(S公司)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溯源。方法 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运用EpiInfo 7和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本次事件累计发现病例66例,罹患率6.59%,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乏力为主,潜伏期中位数12.75 h,可疑餐次为2020年7月4日晚餐(χ2=43.847,P<0.001);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可疑食品为番茄菜花炒鸡蛋(OR=18.667,95%CI:6.877~50.665)和白菜油皮(OR=6.600,95%CI:2.300~18.941);患者便样和7月4日晚餐菜品留样中检出19份肠炎沙门氏菌,通过PFGE分析为2个型别,株菌间相似度为60.4%~100.0%。结论 此次暴发是S公司食堂2020年7月4日晚餐加工过程中肠炎沙门氏菌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的血清分型和PFGE分子分型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按《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收集长沙市4所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从中分离沙门菌,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通过Bionumerics 7.6 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 结果 全年共监测528份标本,检出沙门菌50株,检出率为9.47%,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年龄段,占74.00%(37/50),发病主要在夏秋5—9月,占全年的76.00%(38/50)。血清型共有12种,主要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占60.00%(30/50),其次为斯坦利沙门菌4株占8.00%,肠炎沙门菌3株占6.00%。 50株沙门菌PFGE分型为41种带型,相似度为55.7%~100%,呈现多态性,主要分成两个簇,有8组相似度 100% 的菌株,共17株(占34.00%,17/50),主要是鼠伤寒沙门菌;有10簇相似度90%以上的克隆系,包含32株沙门菌。 结论 长沙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的优势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带型呈多态化,PFGE分型可识别共同感染来源的病例,可用于暴发疫情识别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20年河南省济源市报告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事件原因,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病例调查;采集可疑剩余食品及患者呕吐物和粪便等样本,以传统方法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多重荧光PCR法对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聚类分析。结果 调查病例79例,罹患率25.08%(79/315),临床表现以腹痛、恶心和腹泻为主;采集标本22份(食品样本10份,患者标本12份),从五香牛肉、大刀耳片和3份粪便共计5份样本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22.73%;分离菌株18株,经多重荧光PCR检测,均显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毒力基因阳性;所有菌株经PFGE分析显示同源性>85%。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判断该食源性疾病是因食用被EAEC污染的食品引起;多重荧光PCR法和PFGE分型技术可作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一起疑似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幼儿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结合病原学分析,为明确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分离自某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6株金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采用微孔板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肠毒素型别检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4份样品检出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均为阳性,其中3株(分别来源于患者呕吐物、患儿粪便、切菜台)检出SEA、SEC、SEE等3种肠毒素,2株(分别来源于食物样本、生活老师粪便)检出SEE 1种肠毒素,1株(来源于食物样本)检出SEA、SEC等2种肠毒素。PFGE分型结果显示,1株来源于患者呕吐物的株菌和1株来源于切菜台的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96.8%)。结论 本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具有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切菜台导致,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对明确食源性疾病的病因十分重要,PFGE分型技术有助于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分析。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病原菌鉴定和溯源性分析,查明事件暴发原因.方法 将采集到的食物样本、厨具涂抹样本和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分离菌株鉴定并进行血清学分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和同源性分析.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空肠弯曲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肠弯曲菌是近十几年来被认识的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它可引起人体急性肠炎和食物中毒,是发展中国家旅行者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也可以引起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瑞特氏病和肝炎等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是外周神经系统的急性脱髓鞘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罗湖区市售不同肉类来源的空肠弯曲菌流行分布状况及分子分型结果。方法 采集2016年—2021年4月、6月、10月深圳市罗湖区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生禽肉及生畜肉样品共280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孔滤膜法对空肠弯曲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荧光PCR法鉴定,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对目标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16年—2021年280份食品样本共有52份样本中检出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18.57%,其中136份生禽肉类样本中有49份检出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36.03%;144份生畜肉类样本中有3份检出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2.08%,生禽肉类的阳性率高于生畜肉类(χ2=53.30,P<0.01)。62株菌株PFGE分子分型得到57种带型。结论 罗湖区生禽肉和生畜肉均存在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风险,其中禽肉类污染高于畜肉类,PFGE分子分型溯源结果显示菌株污染来源呈现多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在综合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站中导出2013—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使用Excel进行整理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数据的收集和标本检测按照《甘肃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进行。结果 2013—2019年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为3.32%,各年间呈散发趋势,2019年的检出率最高,为11.22%,各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志贺氏菌阳性检出率为0.76%,以宋内氏志贺氏菌(D群)检出最多,为6例,在婴幼儿中发病较多。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32%,在各性别、各年龄段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婴幼儿发病最多。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阳性病例。结论 2013—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可通过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控制食品污染,预防食源性疾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病原体相关性研究,分析导致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真正病因,为类似事件的实验室检验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2月广西某市发生1起聚餐引起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采集参与聚餐的腹泻患者肛拭标本5人份,参照GB 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以及本实验室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将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诊断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等实验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该起食源性疾病的5份标本中诺如病毒阳性3份,其中GII型2份,GI/GII混合型1份;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2份,分离到的2份标本检出2株致泻大肠埃希菌uidA和eae基因阳性,均为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份,其毒力基因相同,均为tdh+、trh-、tlh+、ORF8+;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2株副溶血性弧菌具有100%相似度。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病因是由GI、GII型诺如病毒合并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建议在处理类似事件过程中运用各种新的科学检测方法进行全局分析,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18.
《卫生研究》2014,(4)
目的对5省份屠宰场鸡胴体中分离的空肠弯曲菌进行鉴定和分子分型,为建立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的追踪溯源数据库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筛检和鉴定鸡专项监测网报送的鸡胴体中分离株。利用属特异16S rRNA基因和种特异的MapA、CeuE基因引物,建立多重PCR反应,鉴定空肠弯曲菌;参照国际认可的PFGE方法,选用内切酶SmaⅠ和KpnⅠ分别进行单酶切,并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电泳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所得结果收入溯源数据库。结果对81株屠宰场鸡胴体分离株进行生化和PCR鉴定,确证72株为空肠弯曲菌,9株为结肠弯曲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表明,这72株空肠弯曲菌共产生48种带型。通过聚类分析,按照63.9%相似度将这些菌株分为A~M共13个群。每群包含1~11个带型,72株菌的带型分布具有完全地域同源性,即同一带型的菌株均来自同一省份。结论采用SmaⅠ和KpnⅠ单酶切进行PFGE分型,结合聚类分析,可提高PFGE分型的分辨率,增加菌株分型的准确性和溯源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为类似事件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及食品卫生学调查,结合病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搜索病例9人,症状主要为腹痛(100%,9/9)、腹泻(≥3次/d, 100%,9/9)及恶心(88.9%,8/9)等。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符合点源暴露模式,平均潜伏期为10.1 h(5~13.5 h)。实验室结果显示,3名患者、1名制售人员的肛拭子、8月25日3份剩余菜品(凉拌素菜、泡椒凤爪和夫妻肺片)中均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夫妻肺片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加强对食品经营场所监督管理,提高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查明一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原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4789-2008进行沙门菌等肠道病原菌检测。结果 12份样品中检出7株沙门菌,检出率为58.33%,5份病人肛拭子中分别检出3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婴儿沙门菌;剩余混合凉菜中检出婴儿沙门菌1株;餐碗物表样中检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其余样品中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系聚餐者误食被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或婴儿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餐具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