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预测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价值。方法 132例ASTEMI患者按照血清25-(OH)D3水平分为25-(OH)D3缺乏组(B组,<50 nmol/L,n=54)及25-(OH)D3正常组(A组,≥50 nmol/L,n=78),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MVA的发生率。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MVA发生的关系,并利用ROC曲线分析血清25-(OH)D3水平预测MVA发生的临床价值。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比例较高,Killip心功能分级较差(P<0.05);B组入院时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 Tn)I、B型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A组(P<0.05);MVA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示,25-(OH)D3水平与入院时血糖、血清BNP、c Tn I、CK-MB、hs-CRP呈正相关(P<0.05),而与LVEF呈正负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缺乏(<50 nmol/L)是ASTEMI患者发生MV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95%CI:1.033~1.309,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预测MV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77.9%,最佳诊断截点为42.30 nmol/L。结论血清25-(OH)D3缺乏可能是ASTEMI患者发生MVA的独立预测因素,应当重视血清25-(OH)D3水平的检测,及时补充Vit D以降低患者MVA的发生风险,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是否存在J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差异总体无显著性(P0.05),但是个别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J波呈顿挫型、振幅高、持续时间长者提示发生心脏事件危险性增加。结论:心电图中对J波综合征的诊断可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防范,临床预测价值大。  相似文献   

3.
许多临床研究已经涉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溶栓时代的循证医学资料显示,ST段抬高急性心梗患者合并室速是近、远期死亡率增高的强烈危险因素。国外有资料报导,尽管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低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13%),但同样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缺乏中国人相关资料。本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注册资料,探讨N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患者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74例AMI患为对象,按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A组和B组,A组(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2例,B组(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2例,对比两组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住院病死率显高于B组(P<0.05),A组3年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和3年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均显高于B组(P<0.05)。结论 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住院病死率高,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高,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高,预后差。改善预后关键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因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诊断AMI的3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77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与B组比较,A组年龄偏大,空腹血糖、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冠状动脉病变、hs-CRP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 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将其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梗死位置、单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心肌梗死距采血时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尿素氮、肌酐、血钾、尿酸、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等参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肌酐,贡献最大的是患者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结论 心功能Killip分级高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结束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325例2012年因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CAG)结果。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B组)277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与B组比较,A组年龄偏大,空腹血糖、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EF值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罪犯血管、高敏C反应蛋白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963,95%CI:1.302~2.958,P=0.001; OR=1.102,95%CI:1.020~1.190,P=0.001)。结论: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右冠状动脉(RCA)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可能是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电交替是心电图QRS波群、ST段或T波振幅的逐搏交替,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除授化波交替,亦即QRS波群电交替——是复极化波交替,主要包括ST段电交替和T波电交替。  相似文献   

9.
彭景兰 《山东医药》2011,51(34):19-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与持续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预后不佳。J波(心电图上J点抬高0.2mV、时限≥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是心电极不稳定的标志性表现,但J波改变与AMI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院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科院区收治的288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48~72 h行CMR检查,并监测2周内MVA事件。根据是否发生MVA事件分为两组,即MVA组58例和非MVA组23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CMR参数,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MR参数对MVA的预测价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在基线资料中,MVA组患者与非MVA组相比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从发病至PCI时间较长、Killip分级2~4级较多、病变血管数2~3支较多、罪犯血管以左主干和前降支病变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CMR参数中,MVA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强化后T1值明显低于非MVA组,初始T1值、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QRS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235例OMI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理性Q波(A组)、OMI伴碎裂QRS波(fQRS)(B组)、OMI伴病理性Q波和fQRS(C组),对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三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A、B、C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9.1%、74.4%、71.7%,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或两种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6%(14/68)、40.5%(49/121)、43.5%(20/46),B、C组与A组比较P均<0.05。A组室早总数≥720个/24 h、成对室早、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C组;A组多源性室早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均<0.05)。结论 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fQRS是OMI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2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对其进行了持续心电监护。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47—73(56.3±11.2)岁。  相似文献   

13.
T波电交替(TWA)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并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最终导致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出现TWA往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我们回顾分析116例AMI患TWA与AV发生情况,结合分析其与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QT间期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我院C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男性80例,女性28例),均于入院当日(急性期)、出院前日(恢复期),使用心电图仪记录300个RR间期。两次样本采用“四点法”借助放大镜逐点测量,所测数值全部导入计算机,经Excel函数分析系统处理,取得SDNN、QTm、QTSD、QTV、QTVI、B的参数。比较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与上述参数变化的关系。从而评定该指标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的比较:QTm、QTV、QTVI、B分别为(369±54ms vs423±49ms;0.020±0.008vs0.11±0.004;-0.19±0.06vs-0.40±0.08,p<0.05;1.11±0.52vs0.37±0.09,p=0.02)有显著性差异。SDNN(24.8±7ms vs25.8±8ms,p>0.05)无显著性差异,QTSD(7.7±2.5ms vs45±1.3ms p=0.05)有弱的相关性。恢复期组观察到的室性心律失常等级、数量也明显降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Lown0-Ⅱ级组与LownⅢ-Ⅴ级组观察指标对比分析QTVI(-0.29±0.07vs-0.13±0.05,p=0.038),B(0.78±0.18vs1.64±0.4,p=0.007)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短程QT间期变异性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其中QTVI、B两项参数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在合并心脏器质性疾病时发生率则明显增高;一般情况下,心房快速的颤动波(350~600bpm)下传心室时,由于房室结的缓慢传导和不规则的f波在房室结发生隐匿性传导的作用,使阵发性房颤的心室率不致于过快(常<200bpm);房颤是一种发生在心房的心律失常,看似与室性心律失常无直接关系,但在下列特殊情况可诱发或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也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因发生机理不同,对其诊断和治疗应加以区别。一、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合并房颤在预激综合征的病人心房与心室的传导除房室结以外,还有…  相似文献   

16.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转折,急性心肌缺血时也可出现J波,称为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缺血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现就缺血性J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AMI患者125例,住院期间发生MVA 36例(MVA组)、未发生MVA 89例(非MVA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24 h心电活动,采用心电散点图技术分析和测量24 h QT间期变异性(24 h QTV)、24 h正常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时间(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dex)。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MVA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对AMI患者MVA的诊断价值。结果 MVA组24 h QTV、SDNN、SDANN-index、SDNN-index均显著低于非MVA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钾及Killip分级3、4级是AMI患者MVA的独立危险因素,24 h QTV、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慢复流、围手术期(急诊室至术后72h)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相关性与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性入选112例因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PTH与慢复流及VAs是否独立相关,绘制ROC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 结果 PTH是介入术中慢复流(OR=5.768, 95%CI: 1.808-18.402, P<0.01)及围手术期中高危VAs(OR=18.278, 95%CI: 4.881-68.445, P<0.01)的独立预测因子,预测慢血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 (95%CI: 0.634-0.841, P<0.01),其截断点为PTH=65.5pg/ml,灵敏度75%,特异度72%;预测VAs时,AUC为0.837 (95%CI: 0.759-0.914, P<0.01),截断点为PTH=61.9pg/ml,灵敏度82%,特异度73%。 结论 血清PTH水平与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慢复流及围手术期VAs有一定相关性,并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炜  郑新权 《心电学杂志》2011,30(4):309-310,313
目的 探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Q-Td)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5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的Q-Td,计算校正的QT离散度(Q-TdC).分析Q-Td、Q-TdC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17).根据Q-TdC水平(分别以60ms、80ms为分界)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Q-Td、Q-TdC[(70.84±29.87)ms、(79.21±33.58)ms]与对照组[(46.19±17.03)ms、(51.64±17.71)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dC≥6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92.30%)高于Q-TdC<60ms者(21.05%)(P<0.05).Q-TdC≥80ms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100.00%)高于Q-TdC<80ms者(10.34%)(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随着Q-Td或Q-TdC值的增大,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AMI患者于发病后24至72小时内测血清钾,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6mmol/L.,44例).及血钾正常组(血钾为3.7-5.5mmol/L,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低血钾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38例,占86.3%,血钾正常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8例.占11.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