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先天性变异分析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目的 :探讨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畸形 )的检出频度。  方法 :回顾性研究总结 417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 4173例中检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 5 0例 ,检出率为 1.2 % ,其中各种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42例 ,占 84.0 %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7例 ,占 14.0 % ,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均异常 1例 ,占 2 .0 % ;2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 15例 ,检出率为 0 .4% ;3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瘘 2 8例 ,检出率为 0 .7% ,其中 18例(6 4.3% )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4其它少见冠状动脉变异 2例。  结论 :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 ,通常在心导管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报告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手术证实的单纯性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11例,约占同期58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1.6%。本组冠状动脉畸形病变分两大类:①冠状动脉瘘8例,含右冠状动脉右室瘘6例;②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指出冠状动脉瘘需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鉴别,心脏B超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冠状动脉造影为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对大的冠状动脉瘘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8例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 :4173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 18例 ,检出率为 0 .43% ,其中单一瘘道 15例 ,双瘘道 3例 ,其分流量均较小 ;11例 ( 61.1% )患者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伴有 5 0 %以上狭窄病变 ;临床随访患者无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重要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流量较大的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在成年人群中非常少见 ,而大多数分流量较小的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通常是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偶然发现。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确诊12例,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例均确诊。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非体外循环下行缝扎瘘口1例,体外循环下经心腔内闭合瘘口12例,切开冠状动脉闭合瘘口1例,分别闭合冠状动脉内瘘和心腔内瘘口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结果手术发现单一瘘口11例,两个瘘口5例。全组无死亡病例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诊无残余瘘发生。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CAF的金标准;CAF自行闭合性小,一旦确诊,即使无症状也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宜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准确判断漏口位置和精确缝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杜亮  郭兰敏 《山东医药》1998,38(12):16-17
报告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认为心前区机器样连续性杂音是发现本病的线索,升主动脉逆行造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B超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本病一经发现,应尽早施行瘘管结扎术,对冠状动脉暴露困难者可在体外循环下行瘘口修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瘘的特点。方法 对8例老年冠状动脉瘘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结果 心肌缺血是老年冠状动脉瘘的主要表现,易误诊为冠心病。结论长期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随着的年龄的增加,症状越来越明显,应考虑诊断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状动脉瘘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武汉钢铁公司总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00例,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67例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检出率为7.44%。其中检出冠状动脉瘘9例,检出率为1.00%,并以冠状动脉-右心室瘘最为多见。12例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占1.33%,并以右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变异为多见。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壁冠状动脉)46例,检出率为5.11%,并以左前降支心肌桥多见。结论: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我科最近收治了两例冠状动脉瘘患者,曾在多家医院求治被误诊,后在我科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而被证实,行钢丝弹簧圈栓堵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对21例冠状动脉瘙(CAF)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直接缝扎闭合CAF瘙口,1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切开心腔或冠状动脉修补CAF瘘口(9例行术中经食管超声监测)。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及心脏杂音均消失。认为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CAF最可靠的方法;心脏直视手术治疗CAF效果肯定,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有助于寻找瘘口位置、预防残余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冠状动脉与心腔或与其他心脏周围血管之间的异常通路,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占0.1%~0.2%。绝大多数CAF小而无临床症状,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偶然发现,也有一些因分流量较大而出现心前驱连续性杂音、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未见报道。我们发现1例,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