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和心电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区别为:①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前或发病时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且常伴发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阿-斯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而胸痛发生率低,相对较轻甚至无胸痛。②心肌酶谱升高相对不显著(一般呈轻~中度升高),尤其是CK—MB甚至可在正常范围,心肌酶峰不显著,CK峰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CK—MB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均〈0.01)。③心电图损伤性改变显著,病理性Q波常呈-过性可逆性改变,多数呈QS或QR型,经适当治疗一般2-3天内消失;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多数呈qR型,且病理性Q波逐渐增深、加宽、范围扩大或出现等电位性Q波。④ST段抬高和无对应性ST段压低。⑤病理性Q波与ST段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状动脉阻塞来解释心电图改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可根据临床、心肌酶谱和心电学演变等特征,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重症心肌炎致ST段损伤型抬高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以及其心电图变化特点,旨在提高ST段损伤型抬高伴房室传导阻滞的此类心肌炎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急性重症心肌炎且心电图表现ST段抬高伴房室阻滞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改变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电图变化特点。结果8例患者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病史,并伴胸痛、乏力气短等症状。心电图显示有房室传导阻滞并伴有ST段损伤型抬高,与急性心梗ST段对应性改变不同,本病的ST段变化更广泛,无对应性变化。结论心肌炎致ST段损伤型抬高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变化与急性心梗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故临床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及时准确鉴别诊断本病,提高疾病诊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血浆中BNP的水平变化与左室重构(LVRM)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电图ST段、BNP对LVRM的预测价值。方法首次AMI患者共48例,比较PCI前及术后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37例,ST段下降≥50%;B组:11例,ST段下降〈50%;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并随访复查AMI后2~3d及第3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PCI治疗后BNP水平,A组明显小于B组;A、B组治疗前、后BNP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PCI治疗后2~3d及3个月时LVEDD比较,B组LVRM发生率与A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BNP持续抬高对于预测左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AMI患者以ST段抬高的特征分为两组,墓碑形抬高组36例、其他形抬高组50例。观察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有否合并糖尿病),并比较两组AMI的发生部位、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首次CK值、各项心电指标及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及心电图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墓碑形ST段抬高组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ST段抬高组。结论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梗死部位特殊而广泛、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易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我院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616例患者。人院后采集病史、查体,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人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又将ST段压低组分为: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4组。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并随访1-12(7.2±3.8)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ST段压低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组的患者较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或不合并T波倒置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结论.心电图的ST段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骆正东  何超  龚心琰 《心电与循环》2023,(6):575-579+590
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的患者,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心肌梗死,但仍有部分患者虽符合以上标准,冠状动脉(下称冠脉)造影或其他相关检查却不支持心肌梗死,如心室早复极、应激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栓塞、Brug a d a波、急性心包炎、重症心肌炎等。本研究收集2021年11月至2023年9月义乌市中心医院非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6例,结合临床病史、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探讨6例患者心电图特征动态演变规律及ST段抬高的病因。临床医生应熟悉各种类型ST段抬高心电图改变,结合临床指标,仔细鉴别,减少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心电图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1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病人的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表现情况、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91例病人中均具有胸痛症状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间壁和下壁以及前壁。经心电图检查,多在发病24 h内即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并出现病理性Q波。91例中,共有54例出现ST段抬高表现,其中:(1)45例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出现病理性Q波;(2)9例为ST段抬高,胸前导联R递增不良;其余37例出现非ST段抬高表现:(1)28例为ST段下移伴T波倒置或低平;(2)9例为ST段正常,伴T波倒置或低平。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为27.78%,显著高于具有非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5.4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发生之后,经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具有更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可能,临床应积极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下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61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1)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入院48h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ST段抬高、T波倒置的导联数量明显大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Ⅱ导联QRS波振幅明显低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P均0.05)。暴发性心肌炎组PR间期、QRS间期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延长,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P均0.05)。结论:在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中,PR间期延长、QRS间期增宽、QRS波低电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早期心电图表现明显多于非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这些心电图表现对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分为A组,将30例早期复极患者分为B组,回顾分析两组动态心电图、心脏事件情况。结果A组缺血性J波伴ST段上抬,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大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中ASC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同时ST段抬高常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室性早搏q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5例室性早搏q波的临床意义,其中9例心电图同时出现q波、ST段抬高和原发性T波改变,反映心肌坏死的急性期;26例伴有q波和原发性T波改变,ST段不抬高,反映心肌坏死的亚急性期;30例仅见q波,反映心肌坏死的恢复期。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充血性心肌病、风心病和先心病等。大白鼠实验性非梗塞性心肌坏死诱发的室性早搏亦可出现q波、ST段抬高和原发性T波改变。认为这种非梗塞性心肌坏死的图形改变,是心肌坏死或心肌纤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凋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2001年12月~2002年7月500例CABG患者术后进行心电图检测,每天1次,连续3天.如果有心电图改变,则每天两次,连续3天,并记录出院时的心电图.术后4~6小时,术后第1天上午7点,检查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T(cTnT),如果有不正常,则连续检查3天,每天1次.结果:在500例患者中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有37例,同时cTnT阳性有10例.ST段抬高合并QRS波群改变5例中4例有cTnT阳性,ST段抬高合并高尖T波8例,2例cTnT阳性.右束支阻滞2例,都有cTnT阳性改变,ST段下移1例,广泛ST段抬高1例.肌酸激酶MB同工酶高于正常3倍只有5例,其中ST段抬高合并QRS波群改变3例,ST段下移1例,右束支阻滞1例.异常T波8例,单纯ST段抬高都不合并cTnT改变.ST段抬高合并QRS波群改变5例中3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并应用了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这3例出院时心电图表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广泛ST段抬高2例证实有急性心包积液,在出院时,ST段恢复到基线.结论:CABG后ST-T改变需综合分析,心电图的动态表现和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可诊断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缺血性ST段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000饲资料,分析冠心痛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1506例冠心病组中,912例发生缺血性ST段下降,234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716例SMI组,发生缺血性ST段下降的655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的61例。1466例以心悸为主诉组,发生缺血性ST段下降859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26例、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共1091例。1312例健康体检组,发生缺血性舛段下降556倒、发生损伤型ST段抬高15倒、发生心律失常973例。结论DCG可检测一过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王伟庆  王春杰 《心脏杂志》2005,17(5):496-496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其特点为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T波低平或T波假性正常,心电图也可能正常。规范化治疗原则除一般治疗外,治疗重点为抗血栓和抗缺血。对部分患者应早期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溶栓治疗一直存在争议。1997~2002年,对无ST段抬高ACS患者96例使用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治AMI患者468例,依据心电图ST段抬高特征,其中有墓碑形42例,根据年龄分墓碑形老年组30例,墓碑形非老年组12例,另随机选择其他形态ST段抬高50例为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分析. 结果 墓碑形老年组100%合并有基础疾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心电图ST段抬高及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振幅明显高于墓碑形非老年组;而墓碑形组的以上各项临床及心电图指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态组;且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是墓碑形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结论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独立指标,尤以老年墓碑形ST段抬高者为甚,提示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平均年龄53(31~64)岁的39(男36、女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于症状开始后6小时内入院,立即记录12导联心电图,至少2个导联上ST段抬高≥1mm.无一例接受溶栓治疗.每1~2小时复查心电图一次,直至症状出现后8小时为止.12导联心电图波型经数字转换后输入计算机,从各次心电图(QRS波后0.04秒)ST段抬高(压低不计)总和(ΣST)中取最大者,作为最初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指标.33例AMI患者每4~8小时采血测定肌  相似文献   

18.
变异型心绞痛常见于冠脉正常或无严重冠脉狭窄的患者,本文主要探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变异型心绞痛常出现典型的心电图变化,近50%的患者出现高耸对称的 T 波,如果痉挛持续则出现进行性抬高的 ST 段,持续数分钟后逐步回落。与 ST 段抬高相关的心电图改变还包括 R 波增高和 S 波减小,部分病例出现 TQ 段斜率上升、ST 段抬高和 T波深倒置的电交替。除此以外,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首次入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7例,对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分为抬高组、无偏移组。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5例(21.7%)、1例(2.9%),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变范围为多支病变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10例(43.4%)、8例(23.5%),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心脏事件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8例(34.8%)、3例(8.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对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前壁AMI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全部病人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前2d每12h1次,以后每日1次,对第2天和第5天心电图ST段和T波方向进行仔细分析。第5天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室有否附壁血栓。结果:AMI后第2天ST段抬高者53例(69%),敏感性为96%,阳性预测值(PPV)为39%,阴性预测值(NPV)为96%。第2天至第5天持续ST段抬高和T波直立者,特异性为93%,PPV为71%,第2天ST段位于基线而T波倒置者无一例发生附壁血栓。结论:心电图对前壁AMI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