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儿童发生率最高的慢性肝病[1-2]。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相关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3]。一国际专家小组及亚太肝病研究学会将其更名为代谢异常相关脂肪性肝病[4-5]。  相似文献   

2.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为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1]。近年来我国NAFL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国内当前第一大肝病[2,3]。部分NAFLD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该病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随着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肝癖病)方面研究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4]。  相似文献   

3.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障碍相关的病理性综合征,主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1]。NAFLD已超过乙型肝炎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着全球26%的人口,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危险因素,可能将在未来几十年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首要病因[2-4]。  相似文献   

4.
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病是指由于高脂血症脂质合成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聚集于肝组织内并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2]。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主要以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应用降血脂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等为主,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3]。中药以其改善脂代谢、调节机体内环境等方面的良好疗效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降脂清肝汤是本院在长期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总结的经验方,具有疏肝健脾、利湿化痰的功效,本研究观察该方对肝郁脾虚、痰湿内蕴型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逐步推广,艾滋病(AIDS)已经从致死性疾病成为可防可治可控的传染性疾病,患者的长期慢性合并症成为影响临床结局的重要原因[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与一般人群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更易出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目前NAFLD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对AIDS合并NAFLD的诊治研究也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6.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IR)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一组以肝脏脂质过度蓄积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代谢性肝脏疾病[1]。其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性肝硬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NAFLD总人数将增加到3.145 8亿例,是全球NAFLD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2]。然而,关于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重打击学说”是当前研究最多的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即肝脏中过量脂肪的异位蓄积,临床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1]。NASH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更高,并且与肝脏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也更高。在工业化国家,NAFL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的患病率达25%以上[1],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2-5],是代谢综合征(MS)的主要组成部分,是MS在肝脏中的表现[6]。NAFLD的进展形式,尤其是炎症和纤维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7-9]。NAFLD发病机制多与肝脏内部脂质聚积、氧化应激及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10]。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黏膜通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1]。NAFLD发病机制是基于“二次打击”假说而提出的“多重打击”假说[2]。近些年,有新的观点认为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ecology,IM)与NAFLD密切相关。在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以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甚至肝纤维化等。根据肠-肝轴理论,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时,有害的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能够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造成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进而导致NAFLD的发生和发展[3]。  相似文献   

10.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s,NAFLD)是由于遗传易感个体营养过剩和代谢功能障碍引起的脂肪性肝病,现被更名为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fatty liver diseases,MAFLD,或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s, MASLD)[1-3]。超重/肥胖、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代谢综合征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NAFLD与代谢功能障碍互为因果。代谢综合征是NAFLD患者全因死亡、肝脏相关死亡和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相关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而不伴代谢紊乱的NAFLD患者预后与无肝病患者的普通人群相同[4,5]。本文介绍了NAFLD/MAFLD/MASLD患者在自然转归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11.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又称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脏代谢应激性损伤疾病,以肝细胞脂肪过量蓄积、代谢平衡失调为主要特征[1]。NAFLD病机复杂,发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故长久以来人们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NAFLD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及早治疗、阻断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B超和/或CT检查无肝硬化的NAFLD患者30例,采用复方二氯  相似文献   

13.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类无过量饮酒史与其他明确的肝损因素,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储积、变性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肝组织学改变[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NAFLD已发展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患病率高达25%[2]。现代医学治疗NAFLD常采取的药物以保肝、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IR)为主,但长期药物治疗可能会损害患者的肝功能[3]。中医学通过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辨证论治展现出了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发病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1]。在此要强调NAFL与NASH的不同,NAFL是指病理活检显示肝脏脂肪变性,但是不具有肝纤维化或气球样变性的肝细胞损伤。NASH指在肝脏脂肪变基础上出现气球样肝细胞损伤伴或不伴肝纤维化[2],NASH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风险明显增高,而NAFL则很低[2],NASH是NAFL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3]。  相似文献   

15.
<正>于2020年国际专家共识声明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定义为肝脂肪沉积并伴有超重/肥胖、存在2型糖尿病或合并代谢紊乱[1]。在术语上批准由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取代之前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强调了代谢失调是本病不容忽视的环节,本文以MAFLD替代NAFLD进行阐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MAFLD影响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及经济负担。MAFLD包括一系列组织学异常,可由单纯肝脂肪变性逐步向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展;另则MAFLD有促进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肾病等全身系统并发症的风险,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西医单一靶点药物治疗有其局限性[2,3]。中医药因其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特点,在对本病防治上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给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在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1]和《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2022年)》[2]中,在提及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和界定血清ALT水平和HBV DNA载量时,都有提及“需要排除合并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酒精性肝病、NAFLD、药物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脏疾病对血清ALT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近2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但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使用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方法揭示了我国1999~2018年的NAFLD流行病学特征。该研究表明2018年我国NAFLD患病率32.9%,且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低BMI水平人群患有NAFLD的风险更高,并呈年轻化趋势[1]。NAFLD患病率在不断升高,其发病机制也在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NA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由最初的“二次打击学说”发展为“多重打击学说”,包括胰岛素抵抗、细胞脂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脂肪因子失衡、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激活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2]。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国际脂肪肝专家小组提出,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l-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取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且一致认为MAFLD相比NAFLD是更合适的研究术语。NAFLD的诊断需要排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MAFLD的诊断不需要,因此相当数量的HBV感染合并肝脏脂肪变性病例会被诊断为MAFLD。根据MAFLD的定义,HBV和AFLD(HBV-AFLD)将成为MAFLD的两个重要人群分布[1]。由于目前大多数数据来自NAFLD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曾用名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由代谢功能紊乱包括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等引起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肝脏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MAFLD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育龄期妇女MAFLD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升高[2]。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45岁以下女性NAFLD患病率为5.3%,随着年龄增长,45~55岁的患病率上升至1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