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彝族健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10—12月将云南省楚雄市和郊区以及大过口乡的彝族健康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大学生、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等人群。共调查2 500人,收回问卷2 438份,收回率97.52%,有效问卷2 355份,有效率96.9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彝族健康成年人超重率为29.26%(689/2 355),肥胖率为8.41%(198/2 355);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处于45~64岁(OR=13.308,95%CI:1.420~124.683)、饮酒(OR=2.306,95%CI:1.565~4.760)、三餐饮食不规律(OR=1.394,95%CI:1.075~3.752)和饮食偏甜(OR=6.603,95%CI:1.216~35.855)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OR1);睡眠质量很好(OR=0.599,95%CI:0.174~0.745)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OR1)。结论云南彝族健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相对较高,彝族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饮食和睡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省深圳市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现状, 为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42所学校的65 30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测量学生身高、体重, 通过计算体质指数(BMI)筛查不同区划、年龄、性别、学段学生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结果深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9%、9.03%, 其中男生分别为15.97%、11.58%, 女生分别为9.90%、5.80%;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26%、13.33%、11.34%, 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27%、6.78%、4.85%, 小学生最高, 初中生次之, 高中生最低;深圳关内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19%、10.15%, 关外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34%、7.85%, 关内高于关外;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深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 男生的超重与肥胖现象较为明显, 小学生的超重与肥胖问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分布的指标,也是提示超重和肥胖的重要指标,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为了解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笔者对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山东省泰山慢性病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部分中老年人进行BMI检测并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扬州市农村社区人群肥胖超重现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 了解扬州市农村社区人群肥胖超重的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对扬州市 3县 (市 ) 7个农村社区 30 0 78名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  1 5~ 74岁居民体重指数 (BMI)均值为 2 2 .89;肥胖超重患病率为 2 9.95% ,标化率为 2 4.6 0 % ;肥胖超重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患病率最高峰值在 45~ 54年龄段 ;不同职业中干部患病率最高 ,为 44.35% ;肥胖超重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肥胖家族史、生活满意度、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家庭收入等 1 4个因素为危险因素 ,体育锻炼是保护因子。 [结论 ] 肥胖超重由多因素引起 ,应当采取综合预防和干预措施控制肥胖超重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海淀区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北京市海淀区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取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2706人进行询问和问卷式调查。筛查出体重指数≥24的超重人群和体重指数≥28的肥胖人群。结果海淀区超重率为33.26%,肥胖患病率为15.92%;男性高于女性;超重成人在45~59岁的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肥胖人群患病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60岁以上的年龄段患病占比例最大;超重与肥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保持情绪稳定等健康的行为方式对于减少疾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在社区实施防治肥胖的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社区人属肥胖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20岁以上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2%和14.44%,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3%和13.94%,女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1%和14.80%。肥胖与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收入、体力活动及某些食物的摄入频率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多,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体力活动越少,则其患病率越高;某些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增多,其患病率也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通过问卷、体格测量的方法,调查分析河北20个区(县)4 192名成人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总体超重率为35.23%,肥胖率为16.34%,向心性肥胖率52.67%,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年男性、中老年女性是超重肥胖防治的重点人群。超重率、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尤其是女性;无论男性女性,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组人群每周参加锻炼率均高于正常组,并且男性组高于女性组,男性组为27.79%,女性组为24.22%(P<0.01);参加中轻度和剧烈运动人群中的男性,超重率和向心性肥胖率都随锻炼次数增加而上升,而女性只是在参加中轻度运动人群中呈现此规律;在超重、向心性肥胖人群中,超重率与向心性肥胖率随着每天静坐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在超重人群中,选择骑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人群超重率最低,而基本在家的人超重率最高。结论河北省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而主动参加锻炼的人为数不多。在运动方式上,骑自行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身体好方式,能减轻体重,增进健康,适合大多数人采用。应加强对成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普及体育减肥健身知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静态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某高校2005级学生超重、肥胖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高校新生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河北省职工医学院东校区校医院对2005年人学新生超重、肥胖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湖北省城乡居民超重与肥胖流行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2002年湖北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要求开展调查.结果 湖北省居民超重率17.44%,肥胖率5.01%;城市超重率17-95%,肥胖率5.70%,女性高于男性;农村超重率17.09%,肥胖率4.54%,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率与肥胖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超重率在50-5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肥胖率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超重与肥胖率在干部、文盲、以及高收人人群中最高,在学生、文化程度高的以及低收入人群中最低.结论 湖北省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不容乐观,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西城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城区抽取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问卷调查。结果2004年收回有效问卷1974份,2007年收回有效问卷1766份。2004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39.8%和30.6%,肥胖率为12.4%和14.3%,2007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43.8%和32.1%,肥胖率为10.5%和13.4%,不同性别人群超重、肥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004年、2007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超重肥胖率是逐渐上升的,有统计学差异(P0.01)。2004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0.9%、39.0%和42.5%,肥胖率分别为28.9%、22.1%和24.1%,2007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8.6%、40.4%和47.6%,肥胖率分别为19.8%、20.8%和21.2%,两年纵向对比,高血压患病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4年锻炼人群与不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无统计学差异,2007年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不锻炼人群,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控制体重、降低肥胖及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马磊  周海荣  张震中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943-2945
目的:用体重指数(BMI)对乌鲁木齐市儿童超重与肥胖情况进行连续3年的监测,以掌握儿童体重变化规律。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乌鲁木齐市内0~3岁儿童3 418例,用WHO月龄标准值离差法计算其BMI,连续测量3年,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0~3岁儿童超重率分别为20.4%、17.2%和15.7%;肥胖率分别为5.8%、3.0%和2.5%,均呈下降趋势。3~6岁儿童超重率分别为12.4%、11.2%、12.7%和12.5%,随年龄增长,超重率基本无变化;而肥胖率分别为2.8%、5.1%、6.9%和6.3%,随年龄增长,肥胖率呈上升趋势。0岁与5~6岁是发生儿童肥胖的两个高峰期。结论:BMI可方便、准确地评价儿童生长情况,重点开展0岁与5~6岁儿童科学育儿知识宣传教育,重视此阶段儿童肥胖的风险,能有效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据大连地区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大连市11个行政区(市)县,20~74岁常住居民共6348人,采用人体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方法,调查超重、肥胖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居民超重、肥胖、腰围、腰臀围比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34.0%、19.6%、52.9%、42.7%;肥胖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21.5%、17.5%(P〈0.01);而超重、腰围异常、腰臀围比异常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超重、肥胖、腰围及腰臀围比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城市同类指标(农村分别为35.3%、21.6%、55.1%、45.3%,城市分别为31.6%、16.0%、49.1%、37.1%)。且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城、乡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除年龄、性别是人为不可进行干预的因素外,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和体力活动不足是超重、肥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大连地区成人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农村形势尤为严重。应积极宣传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着重培养其平衡膳食及运动行为习惯,遏制不断上涨的危险因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社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现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天津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内24个社区≥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检查。结果 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4.3%(8 072/23 533),肥胖率为10.7%(2 518/23 533),按2000年全国人口标化后,标化超重率为30.2%,标化肥胖率为9.2%。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中年组超重率最高,为41.7%(3 099/7 431),老年组肥胖率最高,为13.9%(932/6 703),青年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最低;中、老年组超重和肥胖合计>50%;调查对象腹型肥胖率最高,老年组腹型肥胖率男性为22.1%,女性为25.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男性中老年人群应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甘肃省超重和肥胖儿童现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甘肃省东西狭长的地形特点,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3个县(市),从每个县(市)分别选择1~2所城市和农村小学,每个年级不少于80人,如果人数不足,从相邻学校补足.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全较小学生的监护人,了解学生生活行为相关情况,并对儿童进行体检.按照《中国儿童青少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结果 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为9.8%,男生和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8.3%和6.2%,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6%和2.4%,农村和城市小学生超重检出率为5.6%和8.9%,农村和城市肥胖检出率为1.9%和3.0%,7岁和8岁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2%和13.4%,其他年龄组检出率在4.9%~10.1%之间.城镇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农村(P<0.05),城镇男孩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孩(P<0.05).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进食速度、户外活动时间、课外室内活动时间、出生体重、挑食和偏食、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时间、吃油腻食物和甜食.结论 目前甘肃省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总体低于全国和其他大中城市水平,但7~8岁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且高于全国水平,城市高于农村,提示超重和肥胖目前已经是是城市小学生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应引起各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杭州市半山街道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11月对半山街道3个社区315名成人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计算超重率、肥胖率和超重、肥胖率之和。结果调查人群标化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5.03%和12.51%,二者之和为47.54%。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强度是影响超重患病情况的主要因素(P〈0.05),性别和文化程度是影响肥胖患病情况的主要因素(P〈0.05);男性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文化程度越低,超重、肥胖率越高;职业强度越大,超重率越高。结论半山街道成人的超重、肥胖率较高,其中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的男性是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宝山区居民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开展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分析其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并对可能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69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31.6%和7.0%;超重的男性高于女性(P<0.01),肥胖的女性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都随年龄增高而增高(P<0.01),随文化程度增高而下降(P<0.01);肥胖随收入的增高而下降(P<0.05),超重不受收入影响;在职业方面,工人肥胖率最低,离退休人员最高(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脑力劳动、甜食习惯为超重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人均月收入为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宝山区的超重与肥胖问题不容乐观,应充分考虑年龄、性别、脑力劳动、甜食习惯及收入对超重与肥胖的影响,继续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秦皇岛市3352名18~79岁超重肥胖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3.9%。不同控制措施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控制饮食(41.3%)、控制饮食和运动组合措施(33.0%),加强运动措施(24.0%)、采取药物控制措施(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乡、经济收入、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女性(OR=1.646,95%CI:1.226~2.210)、≥65岁人群高年龄(与18~40岁相比,OR=1.445,95%CI:1.130~1.848)、初中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及高中OR=1.885,95%CI:1.225~2.902;大专及以上OR=1.581,95%CI:1.096~2.281)、城镇(OR=1.948,95%CI:1.579~2.403)、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与低收入相比,中等收入OR=2.276,95%CI:1.716~3.020;高收入OR=2.181,95%CI:1.617~2.941)、高血压(OR=1.500,95%CI:1.153~1.951)、血脂异常(OR=1.568,95%CI:1.096~2.281)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控制措施最有利于超重肥胖人群,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西省城乡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建议的我国体重指数(BMI)的分类标准,对城乡社区中20~69岁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分析。结果城市社区人群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18.3%,2.3%)高于农村(12.7%,1.3%),城市社区女性(19.7%,2.7%)高于男性(17.3%,1.9%),农村则男性(14.3%,1.5%)高于女性(11.5%,1.3%),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1);超重与肥胖的现患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5059岁达到高峰;城乡社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及不同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现患率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应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特别是要从儿童抓起,根据城乡社区人群的不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江苏省11 833名成人,采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与体重。结果成人超重肥胖率为33.9%,其中超重率29.3%,肥胖率4.6%;体重正常的占62.0%,低体重者占4.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高龄、低文化程度、高收入、居住城市、苏北地区为成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健康干预,促进江苏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淮安市城区中学生超重、肥胖分布现况,为制定营养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淮安市城区8所中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调查了18 299名中学生,年龄为12~17岁,其中男生为9 831名,女生为8 468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5%、8.4%。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8.4%和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50,P0.05);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3,P0.05)。初中和高中学生超重率分别为15.0%和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P0.05);其肥胖率分别为9.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4,P0.05)。结论淮安市城区中学生超重、肥胖现象并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