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肝功能损伤迅速、肝性脑病的发生、多器官衰竭及多数情况下脑水肿的出现,其病死率极高.目前药物治疗、人工肝和肝移植的快速发展,AHF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其病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临床研究较少,对于AHF的治疗一直缺乏有效的方案.因此,AHF的有效治疗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AHF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工肝支持加中药治疗肝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肝衰竭(HF)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新型膜材料制成血液透析滤过器,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HF病人进行血液透析(HDF),1周1~2次。配合特制中草药汤剂于HDF前后进行口服(或灌肠),对照组只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26例,治愈14例,好转8例,治愈率53.8%,治愈好转率84.6%,1周2次HDF后TBil平均下降82.1μmol/L;对照组22例,同期治疗后,治愈2例,好转6例,治愈率9%,治愈好转率36.4%,1周后TBil平均下降10μmol/L。结论:人工肝支持加中药治疗HF,可提高HF的临床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药致肝衰竭的特点,探讨人工肝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中药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观察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根据是否接受人工肝治疗分为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与对照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其治愈好转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相似;总治愈有效率68.9%(31/45),治疗组80.6%(25/31),对照组42.9%(6/14),P=0.0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引起的肝衰竭,涉及中药种类繁多,预后不良,内科基础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同时应当加强中药的毒理研究及管理。  相似文献   

4.
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作为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合成、分泌、代谢、解毒等多种复杂的功能,各种原因一旦造成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将出现肝衰竭,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的堆积,而这反过来又加重了肝细胞的损伤,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形成肝衰竭的恶性循环。生物人工肝治疗的原理是基于肝损伤的可逆性及肝细胞的可再生性,希望通过体外辅助装置来暂时替代衰竭的肝脏功能,从而为肝移植或者肝再生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构建新型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初步评价其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血浆置换装置、活性炭灌流器和培养人或猪肝细胞生物反应器构成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0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与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显效率43.3%(13/30),有效率43.3%(13/30),总有效率86.7%。好转出院11例,成功等到肝移植6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7例。结论 所建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有明显的肝支持作用,可作为重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肝衰竭是各种损伤因素多重打击下,导致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腹水、凝血功能不良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危重症候群。我国2018版指南将肝衰竭分为4类: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1]。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在降低本病病死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HBV DNA的复制,有效延缓、阻断甚至逆转疾病进展,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基本治疗方式。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tide)analogues,NAs]疗效强、安全性高,是CHB治疗道路中的重大里程碑。然而对于肝脏功能及整体状况严重恶化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否可以改善预后甚至挽救生命,这类患者在抗病毒时机、药物及治疗方案上应如何选择,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最新的循证学证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对于各时期、各类型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总体上都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评估监测系统准确把握治疗时机,并通过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提高抗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肝衰竭(重型肝炎)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通过支持治疗使肝脏再生以达到有效的重建肝脏基本功能,或者等到肝移植。肝移植作为改善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最有效治疗手段存在着供肝来源困难的问题。而人工肝支持技术能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学指标,并为肝移植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人工肝可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和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以去除体内蛋白结合毒素及水溶性毒素、补充一些体内缺乏的但必需的有益物质为目的,通过为肝脏的自我修复创造时间和机会来达到治疗肝衰竭的目的。生物型人工肝可以较好的替代肝脏解毒、生物合成和分泌代谢等功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病情个体化差异较大,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具体方案应个体化。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包括单纯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组合模式人工肝治疗等。在人工肝治疗后,应从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0.
11.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内含5×10~9以上猪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结合血浆置换装置,构建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HALSS),并用于治疗15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果 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减轻,乏力、腹胀明显改善,腹水减少。总胆红素在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由(493.5±139.8)μmol/L降至(250.9±91.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24.5±8.4)%升至(30.6±6.3)%。15例患者中11例经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细胞迅速坏死得到控制,最终好转出院,4例患者病情无好转死亡。15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支持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相关肝衰竭约占整个肝衰竭的90%,大多继发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基础性肝病,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大量坏死和凋亡超过了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进而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最终引起肝脏的合成代谢、分泌、解毒与免疫功能障碍[1-3]。其发病机制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4],治疗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治疗才能提高HBV相关肝衰竭生存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最新的循证学证据对HBV相关慢性肝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按照随机、单盲、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50例给予芪苈强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48例仅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心脏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实验、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脏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实验、血清 NT 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配合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PE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年龄、病程、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PE治疗的次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肝肾综合征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依次为1.805、1.997、2.319和4.047.其相对危险度依次为6.078、7.367、10.168和57.206.结论 年龄、病程、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肝肾综合征是影响PE治疗肝衰竭疗效的正性危险因素,其中以肝肾综合征影响最大,其次是凝血酶原活动度、病程和年龄.  相似文献   

15.
周双男  张宁  王立福  李筠 《肝脏》2012,17(1):36-38
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脏损伤,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疽、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在我国,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肝衰竭尤为多见[1-2].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在临床上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早中期重型肝炎疗效较好,但护理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多方面的护理支持显得格外重要,而有效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期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药灌肠复合抗生素和中药外敷法复合抗生素二种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1组采用中药灌肠复合抗生素;治疗2组采用中药外敷法复合抗生素,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生素对照治疗。比较各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43.85%、40.77%和26.92%,总有效率分别为82.31%、77.69%和60.77%;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6.15%、64.62%和47.69%,总有效率分别为94.62%、93.85%和79.2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后,其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灌肠复合抗生素和中药外敷法复合抗生素二种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都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58人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血浆置换术后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提高(P0.01),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总生存率73.53%,与对照组53.3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5%及61.1%(P0.0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优于中晚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效果。方法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将中国实验小型猪2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n=13)与治疗组(n=15),应用D-氨基半乳糖1·2g/kg静脉注射诱导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给药48h后治疗组给予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未行任何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动物生存时间、生化指标、颅内压与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两组分别为(128·7±11·3)h和(67·9±9·4)h(P<0·01),治疗组多项生化指标、炎性细胞因子、颅内压、组织病理等都比同期非治疗组动物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1)。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的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能显著延长急性肝衰竭实验动物生存时间,降低颅内压,改善生化、病理指标与近期预后,可作为肝脏移植和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慢性乙肝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给予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第1周采用0.9%氯化钠溶液结肠透析及大黄乌梅合剂中药保留灌肠,1周后改为中药口服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胆红素、血浆内毒素明显降低,凝血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4.8%,对照组为5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肝衰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