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道予  王南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1):731-73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逐年增长,加强对NAFLD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NAFLD的发生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其主要原因是肝内脂肪合成与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之间的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2.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指排除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NAFLD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截止2018年,世界范围内NAFLD患病率为24.4%,其中西方国家患病率为20%~30%,亚洲国家患病率为5%~18%,而中国则高达20%~42%[2-3]。近年有研究发现,NAFLD患者可出现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异常等认知功能下降表现[4-5]。一些学者猜测,中枢胰岛素抵抗、神经炎症和颅内血管损害可能是NAFLD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4,6-7]。本研究对近年NAFLD与认知功能相关研究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简要概述,旨在提高临床认识。  相似文献   

3.
杨蕊旭  范建高 《肝脏》2023,(1):22-25
<正>在2023年春节来临之际,我们为大家盘点2022年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临床诊疗领域发生的大事件、聚焦的热点话题和重磅研究结果,以及2023年需要关注的重点。一、2022年NAFLD领域大事件全球NAFLD疾病负担日益严峻,亚洲特别是中国更加明显[1-3]。最新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表明,全球NAFLD估测的总体患病率为32.4%,  相似文献   

4.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类无过量饮酒史与其他明确的肝损因素,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储积、变性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肝组织学改变[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NAFLD已发展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患病率高达25%[2]。现代医学治疗NAFLD常采取的药物以保肝、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IR)为主,但长期药物治疗可能会损害患者的肝功能[3]。中医学通过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辨证论治展现出了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程志琴  高颖  陈丹  赵卫云 《心脏杂志》2016,28(2):175-178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健康查体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关联性。方法 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7 913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完成身高、体质量、腰围、血脂、血压、血糖、血尿酸、腹部B超等项目检查,观察NAFLD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系。结果 乌鲁木齐市人群NAFLD患病率为3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1%,女性患病率为1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30%、40%、31%、33%。NAFLD组中肥胖症、血脂紊乱、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5)。结论 ①人群NAFLD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②NAFLD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份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越来越高,被认为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NAFLD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是隐匿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现代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NAFLD的患病率约为20.09%,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增长10岁患病率约增加10%[1]。同时,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体育锻炼较少,容易导致内分泌紊乱及激素分泌失调,甲状腺结节(TN)患病率亦出现逐年上升趋势。NAFLD、TN在我国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信号通路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就二者相关性作一拙作,希冀为两病的异病同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口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流行现状,分析NAFLD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8 771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行肝脏B超检查。计算NAFLD的患病率,分析NAFLD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的关系。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8771例体检对象中NAFLD 5715例,患病率为30.45%;男性NAFLD患病率为41.74%,女性NAFLD患病率为17.22%。男性NAFLD患病高峰年龄为45~59岁,女性NAFLD患病高峰年龄为45岁及以上。男性中度NAFLD患病率高于女性(8.10%vs 1.19%,χ2=476.1,P0.001)。男性人群中肥胖、超重者的NAFLD患病率较高,女性人群中肥胖者NAFLD患病率较高,男性和女性中不同BMI水平组的NAFLD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11、1917,P值均0.001)。NAFLD患者BMI、血压、FPG、TG、ALT、AST、GGT明显高于非NAFLD者,而HD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276、32.339、31.487、12.185、9.716、38.382、26.350、25.291、15.008,P值均0.001)。结论海口地区体检人群NAFLD患病率较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NAFLD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肝脏》2016,(11)
<正>随着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膳食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居民膳食表现为谷类摄入偏低,动物性食物及油脂增多,以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畜肉为主,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摄入增加~[1]。与膳食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我国,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0~15年后,NAFLD可能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其诊治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7,(9)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主要的肝脏疾病之一。在我国,早年基于社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AFLD的患病率约15%[1,2],近年基于健康体检的调查显示在部分城市地区患病率已超过40%[3,4]。这一流行趋势与糖尿病、肥胖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以东亚人群为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5,6]表明,NAFLD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非NAFLD  相似文献   

10.
门昌君  张国梁 《山东医药》2011,51(45):110-112
近年来,随着饮食中脂肪含量的增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其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率明显上升。目前,脂肪肝已成为美国人群慢性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为10%~40%;我国及亚太地区患病率为7%~40%,日趋超过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病。随着对NAFLD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国内目前诊断NAFLD仍以腹部B超为主要手段。过去20年内,国内研究显示人群的NAFLD患病率为13%~43%,且NAFL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发NAFLD的人数比例约为4%,其中非肥胖NAFLD也有一定的患病率。不同区域人群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水平更为发达、居民生活习惯更接近西方社会生活习惯的东南沿海地区,NAFLD患病率更高。2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等代谢异常疾病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我国仍然需要更严谨更大样本的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来明确NAFLD的患病因素,以及进一步加大对NAFLD的诊治和预防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2.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查体肝酶异常的首要原因,发病率约为20.09%,且呈增长趋势[1]。来自上海、北京等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成人B超诊断的NAFLD患病率10年期间从15%增加到31%以上[2]。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推荐意见[3],治疗 NAFLD 的首要目标为减肥和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MetS)、2型糖尿病(T2DM)及其相关并发症。改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剧增,这种现象可能不能单独用摄人过多的高脂食物来解释。最近的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母亲的后代断奶之后,如果用高脂饮食喂养,比正常饮食喂养易发生更严重的NAFLD,表明前馈循环可能增加后代的NAFLD风险。本研究在连续三代小鼠中用高脂饮食喂养阐明上述前馈循环。  相似文献   

14.
<正>脂肪性肝病的疾病谱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特殊类型脂肪肝,其中AFLD和NAFLD是当前慢性肝损伤最常见的两大病因[1-3]。主流观点认为AFLD和NAFLD隶属不同的疾病,然而,二者经常合并存在并且享有许多共同的发病机制和遗传易感基因。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全球现况调查报告显示,每年至少有300万人死于饮酒,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5%。另一方面,NAFLD患病率增长迅速,至今已累及1/4左右的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日益增高, 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肝移植的第二大适应证。虽然目前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仍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代谢综合征的流行, 与之相关的NAFLD患者也逐渐增加。同时,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核苷类似物等药物的应用, 可以预见, 在未来, 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可能会成为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现就NAFLD与肝移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老年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仁济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65岁以上、无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无药物性肝炎、无过量饮酒史且信息完整的12 990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比较NAFLD患者与非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的差异。在调整了包括体质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直接胆红素、血尿素氮、肌酐和尿酸、血脂谱以及白细胞计数等混杂因素后,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NAFLD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NAFLD患者相比,NAFL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比16.3%,P0.001)。对年龄、性别、BMI、肝肾功能、血糖水平、血脂谱和白细胞计数这些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NAFLD与颈动脉斑块具有相关性(OR=1.89,95%CI:1.59~2.24)。排除ALT升高者(75 IU/L)及有心血管疾病史、肥胖的患者后,NAFLD与颈动脉斑块仍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中国老年人群中,NAFLD与颈动脉斑块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的迅速增加亟需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疾病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尽管已经为阐明NAFLD疾病进展的病理机制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胆汁酸(BA)通过激活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全身代谢,已被确定为参与脂质、葡萄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信号分子。BA稳态的失调与NAFLD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本文总结了BA代谢中的重要配体和其在NAFLD进展中的作用,以期为靶向BA信使治疗NAFL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众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近些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也不断上升,CHB合并NAFLD的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由于CHB和NAFLD的最终结局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因此两种疾病并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CHB合并NAFLD导致肝细胞癌风险、全因死亡率和抗病毒治疗效果仍有争议,且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就CHB合并NAFLD进行简要综述,并对目前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10357例在我院体检的普通人群入选本研究,检测人体学参数、生化指标及肝脏彩超,分析该人群NAFLD和MS的患病率,探讨MS组分与NAFLD的关系。结果10357例体检者中NAFLD的患病率为31.1%,MS患病率为23.6%,NAFLD合并MS患病率为15.5%。经年龄标化后NAFLD和MS患病率男性仍明显高于女性。将全部受试者按BM1分组后,各组间NAFLD、MS及NAFLD合并MS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选择同期体检无NAFLD的个体(非NAFLD组),经性别、年龄、BMI与NAFLD组相匹配后,NAFLD组MS患病率明显高于非NAFLD组(59.8%VS5.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AFI。D危险因素的前五位为TG、BMI、FPG、LDL-C和吸烟。结论即使排除BMI因素的影响,NAFLD患者MS的患病率仍然明显增高。NAFLD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TG、BMI、FPG、LDL-C、吸烟、TC、性别、血压、SUA及ALT。HDL-C为NAFLD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公众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介绍了近5年来,我国在NAFL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无创性诊断、治疗及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了解我国的研究现状。指出与国际相比,我国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公众的认知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度等方面;未来还应加强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患者的管理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