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晨  张娜  靳廷丽  雷达  刘琼 《现代预防医学》2022,(21):4014-4019
目的 分析江西省2015—2019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感染者/AIDS)的基线病毒载量水平与其细胞免疫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5—2019年在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的HIV感染者/AIDS进行基线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 513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09个/μl,CD4+/CD8+比值中位数为0.233,病毒载量中位数为5.06 log10 拷贝/ml。病毒载量水平与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总体呈显著负相关; CD4+/CD8+比值<0.20 的HIV感染者/AIDS其病毒载量≥105拷贝/ml的风险为CD4+/CD8+比值≥0.20的3.775倍。结论 江西省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中高病毒载量比例高,中位病毒载量高,CD4+/CD8+比值<0.2是高病毒载量的预测因素。应进一步加强扩大检测人群和比例,尽早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平顶山市2004—2022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为本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04—2022年现地址在平顶山市,抗病毒治疗满6个月及以上的HIV/AIDS病例数据资料,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分别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免疫学和病毒学评价指标。对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结果 共纳入2 186例患者,治疗前基线CD4+T细胞计数均值为(286.32±189.81)个/μl,抗病毒治疗后最近一次随访检测CD4+T细胞计数均值为(446.45±221.96)个/μl,抗病毒治疗前后CD4+T细胞结果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3,P<0.001)。患者最近一次随访检测VL<20 copies/ml有1 875例(85.77%),构成比呈逐渐上升趋势(χ2=16.970,P<0.001...  相似文献   

3.
郑武  笪琴  张薇  汤恒  彭国平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1):1325-1328
目的 分析湖北省接受艾滋病HAART患者CD4+T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筛选2012年1月1日以后接受HAART的成年患者,利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分析患者的基线、治疗后6、12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1 843例研究对象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218.94±143.96)个/μl,接受HAART后6个月为(334.31±188.62)个/μl,12个月后为(382.79±204.4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856.98,P=0.000)。影响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开始治疗年龄、WHO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受性别、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开始治疗年龄、初始治疗方案等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其中,女性、开始治疗年龄越小、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含二线药物的患者上升较快。受WHO临床分期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上升趋势符合二次方曲线方程,WHO临床分期越靠前,上升速度较快。 结论 湖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HA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早开展HAART,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18—2020年新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毒载量(VL)情况,分析治疗者VL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2018—2020年新纳入治疗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满1年时的VL结果及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治疗依从性、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等数据。根据治疗满1年时的VL结果划分为病毒抑制失败(VL≥1 000 copies/mL)组与病毒抑制成功(VL<1 000 copies/mL)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治疗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2 114例新治疗HIV感染者,其中病毒抑制失败有197例(9.3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依从性的新治疗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治疗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有年龄≥51岁(OR=2.559、3.593)、异性传播(OR=2.393)、注射吸毒(OR=3.319)、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OR=2.166)、治疗依从性差(OR=2.697)。结论 年龄大、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与注射吸毒、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治疗依从性差是湖北省2018—2020年新治疗HIV感染者VL高的影响因素,故应加强对具有上述因素人群VL的关注,并主动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怀化市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耐药状况,分析影响耐药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就诊于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及病房的抗病毒治疗时间超过1年,且年龄为18岁以上的367例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大于1 000 copies/ml的标本进行HIV耐药基因型检测分析,并分组对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依从性等级及抗病毒治疗期间合并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比例进一步统计分析。 结果 86.65%的治疗者采用一线治疗方案,92.37%的治疗者达到病毒学抑制,7.63%的治疗者出现病毒学失败,13.89%的治疗者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18例治疗者发生耐药,耐药发生率4.90%。耐药组与非耐药对照组在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依从性等级及抗病毒治疗期间合并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比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怀化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总体疗效显著,少数患者出现耐药,其耐药与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依从性及抗病毒治疗期间合并应用抗结核药物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检查在卵巢功能早衰患者调经促孕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5月粤北人民医院的卵巢功能早衰患者22例经调经促孕针治疗为观察组,另筛选同期在粤北人民医院体检人群符合卵巢功能早衰人员2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和性激素水平(FSH、E2)。对照组做空白治疗,时间间隔同观察组。结果:两组在治疗前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FSH、E2水平和IgA、IgM、IgG免疫球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感染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T、CD3+CD4+T、CD3+CD8+T 、CD4-CD8-T、CD4+CD8+T、B、NK、CD4+Treg、CD8+Treg、CTL及CD28-CTL等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为不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免疫监测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2月诊治的不同类型感染性疾病86例,其中败血症26例,HBV感染30例,EBV感染30例,对照组3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BV组、EBV组、败血症组患者的外周血CD3+CD4+T、CD3+CD8+T 、CD4+CD8+T、B、NK、CD4+Treg、CTL及CD28-CTL等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组中CD3+CD4+T和CTL升高,NK和CD28-CTL降低;EBV组中CD3+CD8+T、CD4+Treg和CTL升高,CD3+CD4+T和NK降低;败血症组中B和CTL升高,CD4-CD8-T、NK和CD28-CTL降低。与败血症和HBV组相比,EBV组的CD3+CD4+T表达降低,CD3+CD8+T和CTL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组相比,败血症组CD4-CD8-T表达降低,与EBV组相比,败血症组B表达升高,HBV组CD28-CTL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比较发现HBV组、EBV组、败血症组三组患者的外周血中均表现为CTL表达升高,NK表达降低。 结论不同感染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CD3+CD8+T 、CD4-CD8-T 、B、NK、CD4+Treg、CTL及CD28-CTL等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为不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免疫监测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微小RNA(miR)-20a、miR-122表达水平,探讨其与HIV-1 DNA、HIV-1 RNA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HIV-1感染患者110例作为HIV-1组,依据HIV-1 DNA分为HIV-1 DNA高表达组(DHG组,n=65例)、HIV-1 DNA低表达组(DLG组,n=45例);依据HIV-1 RNA分为HIV-1 RNA高表达组(RHG组,n=49例)、HIV-1 RNA低表达组(RLG组,n=61例);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200 cells/μl组(n=36例)、200~350 cells/μl组(n=48例)、> 350 cells/μl组(n=26例)。另选取同时间段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s miR-20a、miR-122、HIV-1 DNA以及血浆HIV-1 RNA,流式细胞仪获取CD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低病毒载量与免疫重建的相关性,为HIV低病毒载量人群在临床治疗和病毒学失败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7—2020年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且HIV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所有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HIV病毒载量和CD4+、CD8+T淋巴细胞数;对不同的CD4+T淋巴细胞数分组,用Spearman分析HIV低病毒载量与CD4+、CD8+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低病毒载量组与免疫重建之间的组间差异。结果 2017—2020年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的HIV/AIDS患者共741例,按照治疗完成后CD4+T淋巴细胞数分为3组:免疫无应答(INRS)(<200个/μl)79例,免疫应答不足(IIRS)(200~500个/μl)289例和免疫应答(IRS)(>500个/μl)373例。统计分析发现,HIV低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存在负相关性(r=-0.484,P&l...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数据,探讨免疫细胞绝对计数对于肿瘤患者疾病监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4例结直肠癌和55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绝对计数与肿瘤病理结果、肿瘤分期的关系,以及动态变化表达结果。 结果(1)结直肠癌Ⅰ期到Ⅳ期患者术前外周血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逐渐增加,其中仅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数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TNM分期间无显著性差异。(2)食管癌患者术前各TNM分期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食管癌患者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Ⅰ期和Ⅲ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表现为随TNM分期,淋巴细胞计数升高。(3)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具有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其数目越低的趋势,且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患者的术前T细胞数目增加,NK细胞数目降低,但仅CD3+CD8+T细胞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计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转移与否均无明显关系。(4)淋巴细胞计数的术前和术后动态分析显示,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目均表现为术后降低,随后逐渐增高趋势(P<0.05)。 结论结直肠癌与食管癌外周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转移与否间的临床表现不同;结直肠癌患者可能因机体高肿瘤负荷及低分化肿瘤促进机体免疫反应性T细胞亚群增殖,而抑制NK细胞增生;手术创伤可导致肿瘤患者机体的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一过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复方芍根口服液对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免疫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1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以43Gy60Co-γ射线诱导大鼠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并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实验点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与百分率,用血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分类的变化,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大鼠血清IgG及补体C3的含量。结果 辐射导致放射性食管炎大鼠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率及计数、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IgG及补体C3水平降低。与单纯放射组相比,中药口服液处理组可提高大鼠淋巴细胞百分数。大剂量中药口服液预防用药可明显提高大鼠淋巴细胞计数,而西药治疗组大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率及总数却有所降低(P<0.05)。中药大剂量预防及治疗组均可显著提高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P<0.001)。与单纯放射二组相比西药治疗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明显降低(P<0.001)。与单纯放射二组相比,中药口服液大剂量预防组可以提高大鼠血清补体C3的含量(P<0.05),西药治疗后IgG及补体C3却降低了(P<0.01)。结论 复方芍根口服液具有修复放射性食管炎大鼠损伤了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PD-1+T细胞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型、功能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将江苏省常熟市医学检验所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CD4+PD-1+T细胞水平;分析胃癌患者CD4+PD-1+T细胞与CD4+PD-1-T细胞表型;比较胃癌患者CD4+PD-1+T细胞与CD4+PD-1-T细胞中的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探讨胃癌患者CD4+PD-1+T细胞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CD4+PD-1+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4.386,P<0.05);与CD4+PD-1-T细胞比较,CD4+PD-1+T细胞中CD45RA+CD27+、CD45RA+CD27-比例下降(P<0.05),CD45RA-CD27+比例增加(P<0.05);CD4+PD-1+T细胞表达的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CD4+PD-1-T细胞(P<0.05);CD4+PD-1+T细胞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胃癌患者CD4+PD-1+T细胞比例高于早期患者(P<0.05)。 结论CD4+PD-1+T细胞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型、功能改变较为明显,且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HIV RNA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的艾滋病感染者40例以及AIDS患者32例,在未经抗病毒治疗前采用RT-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IV RNA载量,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 HIV感染组血清中HIVRNA检出率为75%(30/40),平均载量为(3.08±1.49)lgCopies/ml,CD4~+平均计数为(235.24±79.53)个/μl, CD4~+/CD8~+平均值为0.38±0.17;AIDS患者组血浆中HIV RNA检出率为87.5%(28/32),平均载量为(4.57±2.25)lgCopies/ml,CD4~+平均计数为(135.24±55.20)个/μl, CD4~+/CD8~+平均值为0.23±0.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V RNA载量与CD4~+计数呈负相关(r=-0.742,r=-0.561,P0.05)。结论 AIDS患者较HIV感染者HIV RNA平均载量高,CD4~+平均含量低;而CD4~+计数、CD4~+/CD8~+比值与HIVRNA载量呈负相关,病毒载量越高,CD4~+计数、CD4~+/CD8~+比值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福州市1 073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耐药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福州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 073例HIV/AIDS患者的资料,评价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以及耐药情况,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免疫功能、抗病毒药物耐药情况。结果 1 073例HIV/AIDS患者中,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完全抑制798例(74.37%),抗病毒治疗失败39例(3.63%)。免疫功能正常411例(38.30%)。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存在负相关关系(rs=-0.166,P<0.001)。39例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耐药发生率为20.51%(8/39),对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15.38%(6/39)、17.95%(7/39),对NRTIs和NNRTIs的多重耐药发生率为12.82%(5/39)。结论 福州市HIV/AIDS患者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载量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HIV/AIDS 160例,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和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ASBA)方法检测抗病毒治疗前及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结果 1治疗前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62.7±21.8)个/μl,治疗后为(316.4±208.9)个/μl,治疗前患者病毒载量为(4.55±0.91)log/ml,治疗后病毒载量为(1.48±0.47)log/ml,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性别、年龄分组研究对象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治疗前后均有不同;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86,P0.01)。结论性传播感染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病毒载量下降,应结合指标变化制定合理方案开展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郭萌  刘聪  梅芳华  郑武  蔡昆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8):1027-1030
目的 观察湖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结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湖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的1 665例HIV感染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65例HIV感染者中,男性占73.3%,平均年龄为(50±15.1)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220.38±172.37)个/mm3。检测结果为病毒抑制失败率(VL≥1 000 copies/mL)占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性传播(OR=2.789)、异性传播(OR=5.019)、静脉吸毒传播(OR=12.867)、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OR=1.773)是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湖北省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应注意鉴别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TLA-4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9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住院治疗的SLE患儿30例为SLE组,其中活动期16例,静止期14例。选择同期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的表达水平。 结果 SLE组患儿的外周血CD3+、CD4+及CD8+T 细胞上CD28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LE组患儿的外周血CD3+、CD4+及CD8+T 细胞上CTLA-4表达均呈低水平,分别为(0.92±0.53)、(0.55±0.41)、(0.57±0.29)。其中SLE组患儿外周血CD3+、CD4+ T 细胞上CTLA-4分子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3.06、3.11,P<0.05),CD8+T细胞上CTLA-4分子的表达亦低于对照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05)。活动期SLE组患儿外周血CD3+、CD4+T 细胞上CTLA-4分子的表达(分别为:0.74±0.47、0.41±0.24)明显低于对照组(t=3.40、4.48,均P<0.05),CD8+T细胞上CTLA-4分子(0.47±0.29)的表达亦低于对照组水平(0.65±0.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05)。静止期SLE组患儿外周血CD3+、CD4+及CD8+T细胞上CTLA-4的表达量均较活动期SLE组患儿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SLE患儿外周血T 细胞中存在CTLA-4分子表达的缺陷,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在SLE发病进展的过程中,CTLA-4表达明显降低,使得免疫反应相对激进,促使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抗病毒治疗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与替诺福韦(tenofovir,TDF)治疗失败后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突变差异性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经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半年以上且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为耐药的患者信息,通过单因素检验确定与AZT或TDF耐药相关变量,再通过多重对应分析获得变量的相互关系。 结果 使用含AZT或TDF治疗方案患者576例,常见的耐药突变有M184V/I、D67N、K70R/E/Q、K65R及T69N,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含此两种药物方案治疗情况下患者年龄(χ2=3.503,P=0.320)及感染途径(χ2=3.122,P=0.210)无相关性,突变位点(χ2=104.438,P=0.000)、病毒载量(χ2=17.284,P=0.000)、CD4+T淋巴细胞(χ2=33.338,P=0.000)、性别(χ2=8.904,P=0.003)及治疗时长(χ2=40.081,P=0.000)相关;感染多重对应分析显示突变方式为AZT与患者治疗时长大于2年(>25月)、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有关,TDF治疗方案则与患者在治疗时长为2年(0~24月)、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以及K65R表现出聚集性。 结论 多重对应分析极其适用于HIV耐药人口学及突变的研究;M184V/I与D67N及K70R/E/Q出现相关性,与含TDF方案相比,NRTIs常见突变多以含AZT方案引起,T69N与AZT耐药出现低病毒载量有关,长期使用含AZT方案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基因型耐药,含TDF治疗方案中早期应积极监测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体内CD3、CD4、CD8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间的关系。方法对无锡市2014—2015年199例HIV确证阳性者开展CD3、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病毒载量测定,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的绝对计数法,病毒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199例HIV确证阳性者细胞计数范围,CD3为277~5 215/μL,CD4为12~1 183/μL,CD8为141~4 176/μL,196份(占98.49%)的标本CD4/CD8比值1。CD3、CD4细胞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对数转换)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8(P=0.038)、-0.350(P0.01)。CD8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与HIV病毒载量(对数转换)无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结论 HIV病毒载量与CD3、CD4淋巴细胞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炎性指标与免疫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96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选取100例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术前及术后3 d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Cor)、胰岛素(INS)、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T淋巴细胞比例、自然杀伤细胞(NK)比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研究组产妇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应激激素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术前上升,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较术前下降,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上调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激指标相关,其炎症状态可能与免疫应激损害有关,临床医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持其机体稳态,从而达到促进康复、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