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方法 调查2018年9月—2020年8月某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019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签订责任书、工作质量考核与反馈、知识培训、信息系统控制等,比较干预前(2018年9月—2019年8月)与干预后(2019年9月—2020年8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无菌性标本、呼吸道标本及血培养标本送检情况。结果 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40 335例,干预前21 441例,干预后18 894例。干预后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分别为65.20%、67.36%、99.02%,高于干预前的63.64%、64.68%、9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菌性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13.81%提高至干预后的15.85%,呼吸道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37.63%下降至干预后的3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菌性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30.43%提高至干预后的34.84%,呼吸道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45.74%下降至干预后的40.09%。两套及以上血培养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18.63%上升至干预后的2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可同时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与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2021年1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比较干预前组(2020年1—12月)和干预后组(2021年1—12月)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送检分类和重点监管科室送检率。 结果 共纳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10 239例, 其中干预前组4 526例, 干预后组5 713例。干预后的抗菌药物治疗前、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94.56%、94.72%、96.03%, 高于干预前的83.74%、84.47%、84.9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的指向性病原体送检率为64.87%, 高于干预前的28.0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的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93.20%、91.17%、92.20%、94.12%、91.15%, 高于干预前的85.00%、82.19%、83.20%、83.33%、83.0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应密切关注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指标和无菌体液送检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8月为干预前组,2015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5年9月—2016年9月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全院及重点科室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血培养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结果干预后全院总体、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42.21%、45.19%、74.71%分别提高至53.54%、55.68%、8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施干预后除胃肠外科、创伤骨科外,其他科室均达到了医院设定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要求;但胃肠外科、创伤骨科分别由干预前的5.46%、11.67%提高至干预后的11.66%、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医院感染漏报率由干预前的13.56%下降至10.98%(P0.05);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57.36%下降至54.47%(P0.001)。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同时,医院感染漏报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该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0—12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起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22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重点科室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率和重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53.06%)高于对照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个重点科室的病原学送检率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无菌标本送检率(15.58%)高于对照组(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重要多重耐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64.94%)低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该...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方法以科室为单位开展选择式目标管理,以开展管理前为对照组(2013年7—9月),开展管理后为干预组(2013年10—12月),比较管理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结果所有住院患者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1 254例,送检3 426例,送检率为30.44%;对照组与干预组的送检率分别为28.80%、31.89%,送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1,P0.05)。限制级、特殊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分别为3 716例、1 418例,送检率分别为46.61%、79.20%。限制级、特殊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对照组与干预组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86、19.31,均P0.05)。结论应用选择式目标管理,可以提高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应用前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有效措施,了解其干预效果。方法采取规范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程、相关人员培训、量化考核等综合干预措施,以20 13年1-12月为对照组,20 14年1月-20 15年12月为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天津市海河医院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结果在调查住院患者中,对照组和干预组的送检率分别为69.41%、74.11%,送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限制级、特殊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分别为12 881例、2 29 8例,送检率分别为78.9 2%、89.77%。该院限制级以及特殊级治疗性抗菌药物患者,干预前后送检率比较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1)。结论干预能提高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院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5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前组,2022年6—10月采取各项综合性干预措施,2022年11月—2023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分析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比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2.09%VS 74.04%)、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62.82%VS 92.73%)、无菌标本送检比率(35.17%VS 41.0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33%)与干预前(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39.93%)低于干预前(4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RCA)联合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省洛阳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021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2 454例作为对照组,2021年8月1日起采取RCA法联合戴明循环管理模式,2022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2 417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包括不同级别抗菌药物、不同病原学项目及各类微生物及显微镜检查项目。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分别为74.39%、74.50%、89.04%均高于对照组(P<0.001); 9个临床科室中妇科除外,其余8个科室的住院患者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各类病原学项目送检率及各类微生物培养及显微镜检查项目送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CA法联合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在规范血培养送检、抗菌药物使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2017-2018年住院患者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为研究资料。2017年1-12月为干预前组,2018年1-12月为干预后组。2017年12月开始成立多部门协作管理小组,并逐步实施其他干预措施。比较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血培养送检方式、标本污染率及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结果 干预后全院治疗性、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分别为22.29%、30.16%、60.30%,高于干预前的14.91%、18.55%、4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血培养双套及以上送检构成比由干预前的15.48%提升至干预后的26.97%。干预后血培养污染率较干预前降低(1.02% VS 2.98%),干预后血培养阳性率较干预前升高(11.67% VS 9.52%)。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11%,低于干预前的37.88%;干预后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4.67%、2.56%,低于干预前的15.60%、3.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性抗菌药物联用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开展环节质控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血培养送检率,改善了血培养的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10.
宋敏  聂利  吴晓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5,(16):3066-3068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应用前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有效措施,了解其干预效果。方法 采取制定与实施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培训、量化考核等综合干预措施,规范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比较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前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结果 干预后,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应用前、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应用前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逐年提高,2012年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2011年的49.25%、46.87%和80.88%上升至63.63%、66.21%和90.33%;2013年提升至73.39%、83.41%和95.07%,2013年和2012年分别与2011年比较、2013年与2012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临床科室病原学送检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增高,达到了原卫生部要求。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 研究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干预前(2022年7—12月, 对照组)与干预后(2023年1—6月, 干预组)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的差异。 结果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干预组为41 577例, 对照组为27 052例, 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学送检正确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分别为74.2% VS 62.8%、90.3% VS 8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原学送检率目标达成率为237.5%, 进步率为18.2%。病原学送检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0%, 进步率为9.5%。过程指标中, 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诊断符合率、病原学标本采集正确率、病原学标本转运及时率、病原学标本接收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果指标中, 干预组指向性指标送检率、血培养标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 血培养标本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8.5%提高至干预后的2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可以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送检正确率, 改善指标的管理质量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1—12月份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月份为对照组,7—12月份为干预组。干预组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处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5个阶段实施,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病原学送检相关监测指标。结果 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5 488例,其中对照组15 536例,干预组19 952例。病原学送检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69.52%VS 4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成率为430.85%,进步率为57.64%。两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除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标志物检查的送检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提高(53.61%VS 25.01%),增长率达114.35%,高于微生物培养及显微镜检查、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测项目的增长。干预后抽查的87例送检降钙素原(PCT)/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2022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联用重点抗菌药物前及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送检情况、阳性检出情况,对送检率、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56,P<0.01);抗菌药物治疗前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98,P<0.01);抗菌药物治疗前、联用重点抗菌药物前及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送检率为48.78%、94.68%、69.85%,阳性检出率为24.25%、46.31%、38.89%。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未达国家目标要求,各科室阳性检出率较低,医院应加强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提高外科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4月~12月综合运用QCC的管理方法,通过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等步骤,分析影响送检率的主要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过程改进,比较QCC活动前后提高外科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情况。结果通过QCC活动,外科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由活动前13.33%提升至活动后的27.02%(短期目标)、33.74%(长期目标)。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量化考核在抗菌药物应用前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2011年10月-2012年9月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4月开始对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实施量化考核管理,将其分为量化考核前(2011年10月-2012年3月)和量化考核后(2012年4-9月)两个阶段,分别比较量化考核实施前、后两个阶段抗菌药物应用前、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前、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前标本送检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前、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前、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前量化考核实施前标本送检率分别为46.99%、48.97%、68.21%;量化考核实施后分别为63.99%、66.64%、90.23%,考核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量化考核管理能提高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区域化的院感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分析2020年深圳市56家医院血培养送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院感质控管理系统2020年1月-2020年12月深圳市56家医院上报的院感数据,分析住院患者血培养送检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家医院发热患者全年血培养送检率为49.46%,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血培养送检的阳性率比使用抗菌药物后送检的阳性率高(P<0.05)。单瓶、单套及双套血培养送检的阳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三级综合、二级综合、妇幼医院、专科医院及肿瘤医院成人发热患者的血培养送检率分别是52.11%、29.81%、60.31%、41.76%和14.59%,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后的送检率偏低,在连续发热≥3 d的患者中,三级医院送检率最高为74.93%。针对留置深静脉导管后出现发热的患者,三级、二级、妇幼、专科及肿瘤医院外周血培养送检率分别是64.09%、66.47%、65.75%、63.29%和68.53%,导管血送检的比例减少,同时送检导管血和外周血的比例进一步减少。结论 深圳市56家医院血培养标本送检率基本达标,但仍存在送检不足和漏报现象,应通过实施血培养质控方案,提出针对性的规范和管理措施,提升血培养的送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在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防控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方法根据是否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的标本送检、病原菌检出、多重耐药菌检出以及医源性感染多重耐药菌情况。 结果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干预组是 85. 27%,对照组是 58. 79%,两组送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6. 678,P<0. 001);两组的病原学标本类型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 610,P = 0. 006);两组的医源性感染的菌株数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786,P= 0. 018);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干预组是 52. 63%,对照组是 33. 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 967,P<0. 001)。 结论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降低多重耐药菌的医院内传播,有效遏制和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通过多种方法提高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方法 通过加强信息化以及传统管理方式,对比2012年至2014年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结果 多种管理方式切实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以及接受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从2012年的34.74%、33.55%、74.20%,上升至2013年的54.59%、45.89%、86.69%和2014年的64.86%、56.08%、85.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方法管理进一步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及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感染管理重点内科送检血培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培养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2020年1—6月为对照组,7—12月为干预组。2020年7月开始对血培养的送检模式实施干预措施。通过设置血培养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等10个血培养相关质控指标,每月对重点科室进行考核,观察10个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血培养送检方式、标本污染率及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 结果 共送检血培养标本16 246瓶,其中对照组7 512瓶,干预组8 734瓶。干预组2套及以上送检比率(24.91%)高于对照组(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平均送检时间18.56 min(达到质控目标),平均上机时间18.83 min(达到质控目标),报阳结果平均报告临床科室时间148.28 min,未达到质控目标(≤1 h)。干预组的平均送检时间、上机时间、报阳结果报告临床科室时间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血培养采集时机正确率(98.33% VS 74.67%)、采集方法正确率(82.67% VS 67.67%)、报阳临床科室处理正确率(70.67% VS 62.00%)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高(9.43% VS 6.56%);污染率较对照组低(0.77% VS 1.28%);不合格率较对照组低(1.19% VS 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症医学科、血液科、感染科、神经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环比分别下降2.78%、42.36%、27.82%、39.47%,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环比上升8.10%。 结论 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降低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二级综合医院提高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的干预措施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21—2022年某二级综合医院的所有住院患者中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为干预前组,2022为干预后组,比较实施干预改进措施前后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指标。 结果 2021年全年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为66.07%,实施干预改进措施后,2022年全年送检率达91.55%,符合规范要求的≥9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P<0.01)。实施干预改进措施后,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实施有效的干预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但质控指标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