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调查评估麻城市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人群感染状况,为麻城市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方法随机抽取麻城市3个乡镇健康人群血清共159人份,采用ELISA和Real time 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gM抗体和特异性核酸。结果 SFTSV-IgG抗体阳性率为5.03%,SFTSV-IgM和SFTSV-PCR全部阴性。结论麻城市是湖北省SFTSV的流行重点县市,需加强SFTSV的预防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2010年Yu等[1]从类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并进一步确认该病与此种病毒的感染有关。2010年6月,东海县一名64岁男性农民  相似文献   

3.
正2006年以来,中国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份的农村地区相继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散发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趋势,为该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集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病例血清标本579份,应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结果 579份样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95份,阳性率50.95%;其中商城县阳性率为22.45%,光山县阳性率为7.08%,占总阳性率的比例为44.07%(130/295)和13.90%(41/295).病例发病集中在4-7月份,布尼亚病毒感染阳性率以61 ~70岁组最高,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552,p<0.01).结论 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5.
正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中国首次报道的一种新发出血热,引起该症状的病原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进一步研究确定该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自2010以年来,中国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等地相继报告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例,其中少数危重病例因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安徽省巢湖地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确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住院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确诊的病例流行特征、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安徽省巢湖地区2012-2015年共报告5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病死率为19.3%,且该地区SFTSV感染的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农民及高龄是重症组的高危因素;4~9月为该病流行季,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5~6月份;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意识障碍(OR=14.236,95%CI:1.324~152.091)、血尿(OR=2.583,95%CI:1.114~5.990)和空腹葡萄糖升高(OR=34.838,95%CI:2.113~569.427)对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患者一旦出现意识障碍、血尿及空腹葡萄糖升高时,提示其病情危重,应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济南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性,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SFT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济南市2011-2013年SFTS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和蜱虫样本中的SFTS布尼亚病毒核酸,采用RT-PCR方法进行扩增并测序,使用DNASTAR和MEGA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济南市共确诊95例SFTS病例,检测出3只蜱虫样本中的SFTS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章丘市。对SFTS布尼亚病毒的S片段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2012年SFTS布尼亚病毒基因与安徽、江苏、河南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近。2013年SFTS布尼亚病毒基因与山东本地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结论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以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夏秋季多发;中老年农民为主,具有明显职业性;发病范围逐年扩大,局部地区疫情活跃。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控制,深入开展对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自然疫源地动物宿主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的调查研究,明确SFTS自然疫源地SFTSV的传播风险与影响因素,为SFTS的针对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卫星定位技术连续跟踪商城县邱湾村、平塘村和龙头桥村3个村庄部分村民家养狗日常活动轨迹2周并采集血清样本,使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法检测家养狗血清SFTSV-IgG抗体,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家养狗感染SFTSV的潜在环境影响因素;采用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对家养狗活动区域内的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种群进行密度调查,针对保守基因进行PCR种类鉴定,并采用荧光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SFTSV...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8-2021年河南省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点,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信阳市2018-2021年SFTS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利用Excel 2010软件绘制SFTS病例县区分布图,收集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核酸,并对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检测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1年信阳市共报告SFTS病例1 461例,确诊病例747例,死亡12例,病死率为1.61%。男性发病率(2.85/10万)低于女性(4.01/10万)(P<0.001);70~79岁人群高发,占32.49%;农民占95.48%。4-10月发病较多,5-7月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10月出现次高峰,发病在时间上存在集中趋势(P<0.001);病例主要集中在商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蓬莱市健康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健康人群1 525人,采集其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人群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组人群、不同时间采集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1 525人份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138份,阳性率为9.05%,男性人群抗体阳性率为9.28%(61/657),女性抗体阳性率为8.87%(77/86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以61~70岁年龄组人群新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5),农民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学生(χ2=6.45,P<0.05),流行后期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流行期人群抗体水平(χ2=9.36,P<0.01)。结论蓬莱市健康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大多数SFTSV病毒感染后宿主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为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数据。该病毒在蓬莱市流行强度较强,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2~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测标本83份,2012年、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51.81%(43/83),经显著性检验x2=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算检测阳性率2012~2013年保持稳定。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流行状况。方法在宁波市2家县级医院和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监测哨点,采用卫生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M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报告1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1例。156只蜱均未检测出携带新布尼亚病毒(SFTSV),检测健康人群血清265份,SFTSV抗体阳性率为6.14%;人群抗体阳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5株宁波分离株与日本、舟山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变异很小,序列相似性在96%以上。结论宁波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的流行地区,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监测。  相似文献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蜱媒传染病。自该病发现以来,我国已有数千人患病,病死率可高达30%,目前发病范围仍在持续扩大。为更深入地了解该病临床特征,本文就近年来SFTS死亡危险因素及预警模型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SFTS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二次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发病特点.方法 收集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发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两次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该患者第1次发病,发热持续时间长、临床病情重、病毒载量高、病程长;第2次发病,热程短、自觉症状轻、病毒载量低、恢复快,表明机体对SFTSV已有一定免疫,但再次感染时血清ALT、AST、LDH、CK较第1次明显升高.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重复感染使机体产生免疫的同时有变态反应的参与,极其类似郭霍现象(Koch phenomenon);该患者两次感染时间间隔不到2年的时间,提示SFTSV发生变异或存在多个血清型可能,或者SFTSV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蜱传病原体(Tickborne agents)是指由蜱传播的某些种类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我国分布的主要蜱传病毒有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s,CCHFV;我国称新疆出血热病毒)[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蜱传细菌有立克次体[3-4]、伯氏疏螺旋体[5-6];蜱传寄生虫有巴贝西原虫。由于我国的疾病防控主要以行政区为单位,因此,结合行政区域图对上述蜱传病原体进行分类标注。蜱传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探讨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方法对一起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家庭聚集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索该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家庭成员8人中,5例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血WBC和PLT呈进行性下降,病例在发病前均无蜱叮咬史,但4例均有临床诊断病例血液接触史,经山东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4例患者的血样均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阳性。外环境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标本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此次家庭聚集性病例疑为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方法应用Vero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IFA)、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进行鉴定。结果从24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6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结论应用Vero细胞培养法可以直接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3—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的病原学结果,及时了解流感病毒流行趋势,发现优势病毒株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流感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4 183例ILI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流感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24 183例标本流感病毒总阳性率18.43%,其中构成比最高者为季H3亚型(占37.34%)。不同性别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8,P=0.701)。不同年龄段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626,P<0.001),其中25~59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22.56%)。ILI数量与流感阳性率呈正相关(r=0.592,P<0.001)。不同年份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70.922,P<0.001),2013—2019年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30.559,P<0.001),2020年阳性率最低(0.04%),2021—2022年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304.46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09―2019年甘肃省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ash and fever syndrome, RFS)的病原构成及季节流行性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疾病监测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9年甘肃省RFS病原构成及主要病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结果  甘肃省RFS病原构成以病毒为主,主要是肠道病毒(56.04%)、麻疹病毒(19.1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6.85%)和风疹病毒(7.33%);主要病原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肠道病毒在0~<5岁和5~<15岁组阳性率较高(χ2 =393.04, P<0.001),麻疹病毒在35~<50岁组阳性率最高(χ2 =150.13, P<0.001),风疹病毒在15~<35岁组阳性率最高(χ2 =327.89, P<0.001),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0~<5岁组最低(χ2 =221.53, P<0.001);冬季肠道病毒阳性率低于其他季节(χ2 =173.97, P<0.001);春季麻疹病毒(χ2 =164.46, P<0.001)和风疹病毒(χ2 =68.90, P<0.001)阳性率较高;而冬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季节(χ2 =32.90, P<0.001)。  结论  2009―2019年甘肃省RFS病原构成以病毒为主,且主要病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应对重点人群采取季节性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1-2015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安徽省医疗机构报告SFTS 57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19%(575/683)。5年间,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多,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17.56,P<0.001),但病死率却在下降。实验室诊断病例共330例,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从3月份开始流行,5~7月为病例报告高峰;男女性别比约为1.14:1;发病年龄集中在40~74岁年龄组(87.27%),并且报告的死亡病例全部集中在此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7.27%)。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接触死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病例在安徽省分布广泛,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要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