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对冠心病预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裸支架(BMS)与药物支架(DES)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320例接受PCI术的患者,其中置入DES的病人182例,BMS的病人138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术后ISR发生率,术后心脏事件(ST、再梗塞、猝死)发生率,比较不同病变特征应用不同支架的效果。结果血管管径≥3mm的病人BMS的再狭窄(ISR)率17(12.6%),DES的再狭窄(ISR)率5(3.1%)。血管管径〈3mm的病人BMS的再狭窄(ISR)率17(24%),DES的再狭窄(ISR)率4(4.8%)。心脏事件,其中BMS病人1例(0.07%),DES病人3例(1.6%)。结论血管ISR方面,DES明显优于BMS。心脏事件方面,BMS和DES,统计学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虽然药物洗脱支架(DES)能明显降低介入治疗(PCI)后晚期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一个主要临床问题,尤其是晚期血栓形成,据报道包括HMG—CoA转化酶抑制物(他汀类药)在内的一些药,可能会在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方面有作用,然而大多数为动物实验获得的数据,而本试验就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SR)组织和药物治疗的关系进行研究,所以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病变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反复支架内再狭窄(R-ISR)及非R-ISR病变发生机制的异同,为进一步指导并优化ISR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OCT检查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ISR患者5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支架内再狭窄(ISR)病变再次行介入治疗后的造影复查结果,试图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行冠状动脉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5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根据再次介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置入药物支架(DES)和非DES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双导丝球囊或切割球囊扩张、放射治疗和裸支架置入)组,分析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共涉及58处ISR病变,前降支病变占56.90%;70.69%为裸支架的ISR病变;32.76%的病变为支架内局限性狭窄,支架内弥漫性狭窄病变占18.97%,10.24%为支架完全闭塞病变;其中50%的ISR患者接受了病变处DES治疗,20.69%接受了单纯的普通球囊扩张;复查造影时间为平均(13.12±8.03)个月;ISR病变DES组发生病变处再狭窄和发生MACE情况明显低于接受其他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17.24%:51.72%,P<0.05;MACE发生率20.69%:51.72%,P<0.05);对有可能影响ISR病变介入治疗后再次发生ISR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可见,再次治疗的方法是再次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SR病变置入DES近中期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药物洗脱支架与支架内再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的出现,再狭窄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有效控制,目前的临床证据表明DES总的再狭窄率已经在10%以下.但DES的支架内再狭窄ISR仍是临床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尽管药物洗脱支架(DES)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支架结构的设计也不断改良,植入DES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仍高达10%.目前用于治疗ISR的主流选择包括切割球囊和棘突球囊、药物涂层球囊、斑块销蚀技术、裸金属支架及DES重复置入术.本文就ISR的治疗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SR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型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架内再狭窄(ISR)作为介入心脏病领域的一大顽症,极大影响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长期疗效,随着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在技术和应用上的不断成熟,攻克ISR初现曙光。 1 DES的概述 PCI术后再狭窄的主要机制是血管局部对球囊损伤的过度愈合反应所致,包括早期弹性回缩、晚期负性重构以及新生内膜(neointima,NI)过度增生。DES防治ISR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支架的机  相似文献   

8.
自1987年支架置入术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以来,成功解决了单纯PTCA术的急性血管弹性回缩导致再狭窄的问题,但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仍然有约30%的再狭窄率,而药物洗脱支架,特别是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支架的出现,将再狭窄率进一步降至10%以内,随后关于DES与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作为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同时,也抑制了内皮细胞增殖,从而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甚至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本文将对DES再狭窄与支架血栓可能存在的原因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志卿  何奔 《心脏杂志》2008,20(3):366-369
药物洗脱支架(DES)有效地降低了再狭窄(RS)发生率,扩大了冠脉介入治疗的领域,然而,随着介入治疗的病变越来越复杂,病例越来越多,其本身的再狭窄问题也变得令人瞩目,如何处理DES后的支架内再狭窄,已经成为心脏病学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就DES的RS类型特点、出现RS的原因及预测因素、RS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现有众多临床研究提示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 RC)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紧密相关。本研究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RC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置入DES并于术后18~30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通过造影结果,将纳入人群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组与非ISR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模型评估RC与DES-ISR的相关性。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RC预测DES-ISR的效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3例ACS患者,其中69例在随访时发生了DES-ISR。与非DES-ISR组相比,ISR组RC浓度水平明显偏高[0.45(0.37,0.63)vs. 0.37(0.27,0.48)mmol/L,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micro RNA(mi R)-93-5p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期间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的544例ACS患者被纳入研究。在PCI术后6~18个月,通过冠状动脉定量分析评估ISR,并进一步将患者分为ISR组(n=54)和非ISR组(n=49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线血清mi R-93-5p表达水平。结果 ISR组患者血清mi R-93-5p水平显著高于非ISR组[2.06(1.22,3.03)vs. 0.87(0.53,1.90),Z=-6.091,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 R-93-5p水平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 <0.05)。血清miR-93-5p水平预测ACS患者DES植入术后ISR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95%CI:0.717~0.799),对应截断值为1.042,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61.8%。经Spearman秩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2.
虽然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高危患者和复杂冠脉病变接受介入治疗,因此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高达5%~20%。DES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该文就近年来有关DES再狭窄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CHD)目前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虽然冠脉介入治疗(PCI)及药物支架(DES)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SR)限制了PCI的远期疗效,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ISR相关的因素复杂多样,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充分探讨冠心病PCI患者预后及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表明:吸烟、糖尿病史、脂蛋白a水平、总胆红素水平、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等因素与ISR的发生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血清胆红素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性因素,其水平与支架内再狭窄呈负相关,并且提出其可能的机制是胆红素的抗氧化自由基、抑制交感神经、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血小板的活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发展成为冠心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PCI尚存在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难题〔1〕。药物洗脱支架(DES)可以减少ISR的发生,但不能完全解决。据统计,每年在美国DES发生ISR的患者仍有近20万〔2〕。目前,ISR的发生机制及处理策略尚无统一意见,本文就此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述1 TSR的概念和分型ISR是指PCI后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支架本身及支架边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连续性入选的3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n=74)及非支架内再狭窄(non-ISR)组(n=294)。应用Cox’s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ISR组较non-ISR组具有更高的VLDL-C、TG、UA、病变血管数目、多支病变、SYNTAX评分及既往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史,non-ISR组具有较高的饮酒史。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DM),DES置入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是VLDL(HR=1.85,95%CI=1.24~2.77,P=0.002)、UA(每增加50μmol/L,HR=1.19,95%CI=1.05~1.34,P=0.006)、SYNTAX评分(每增加5分,HR=1.34,95%CI=1.03~1.74,P=0.031)、既往PCI病史(HR=3.43,95%CI=1.57~7.80,P=0.003)。结论:研究提示VLDL-C、SYNTAX评分、血尿酸水平、既往PCI病史是DM患者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新型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广泛使用极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风险.然而,ISR仍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炎症和血小板活化是ISR病理生理学的重要过程.与之相关的血细胞参数,包括细胞计数和形态参数,是临床实践中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的有用标志物.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强调了血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对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患者的联合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DES置入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2(男178,女154)例。根据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ISR组(n=41)和非ISR组(n=291),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支架手术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冠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血清VEGF的水平,比较两组间VEGF的表达差异。 结果 ISR组及非ISR组患者术前VEGF水平无明显差异[(499±39)ng/L vs(503±35)ng/L];术后两个时间点ISR组VEGF水平显著低于非ISR组[(377±33)ng/L vs(462±56)ng/L;(184±34)ng/L vs(361±4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VEGF水平(OR=0.95,95%CI:0.92-0.97;P<0.01)是ISR的保护性因素;2型糖尿病(OR=14.81,95%CI:1.96-111.81;P<0.01)、术后吸烟(OR=32.74,95%CI:4.74-226.03;P<0.01)与ISR密切相关,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长度(OR=1.26,95%CI:1.09-1.46;P<0.01)与ISR成正相关;支架直径(OR=0.03,95%CI:0.00-0.23;P<0.01)与ISR呈反相关。经绘制ROC曲线及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的联合指标的ROC曲线显示VEGF对ISR的预测价值较好,而VEGF联合支架长度及直径指标优于单独指标。 结论 术后VEGF水平与ISR密切相关,是ISR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评估ISR的一项指标,而VEGF联合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指标对预测ISR效能最优。  相似文献   

18.
药物洗脱支架(DES)因其显著的低支架再狭窄(ISR)发生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广泛应用。但是,大量研究发现,置入DES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支架血管内皮损伤紧密相连。损伤的内皮层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支架梁异位或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此,本文就DES引起的内皮损伤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具体相关机制以及目前研究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对防御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药物支架(DE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4-03~2009-04共216例确诊为STEMI的患者分为两组,药物支架(DES)组(n=117)和裸支架(BMS)组(n=99),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术后12个月随访终点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ISR)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成形等)发生率。结果 216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均成功。介入治疗3~12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DES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BMS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S在STEMI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再狭窄率明显低于BMS(P0.05)。  相似文献   

20.
1977年美国医生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此后以PTCA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迅速发展.目前PCI术后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支架内再狭窄,二是支架内血栓.近年来采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发现其有效地降低了再狭窄,FIM、RAVEL、RESEARCH、e-CYPHER、TAUXS-Ⅳ等研究均证明了DES在冠心病(CHD)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近、远期疗效,然而与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相比,DES在更好的防止支架再狭窄的同时却延迟了支架的内皮化进程,增加了支架血栓形成的整体风险,特别是易形成极晚期支架血栓而增加死亡及心肌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