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全球疾病负担最大的单病种疾病,全球患病率为1.53%,占全部心血管疾病的26%[1]。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自1990年以来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2]报告,我国心血管病现患数为3.3亿,其中冠心病1 139万,占87.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对狭窄的病变进行扩张的心导管治疗技术,能迅速开通血管,达到血运重建的作用。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接受PCI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可达到60万人[3]。 相似文献
3.
重视冠心病介入术后管理切实提高冠心病诊治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我国日趋普及,其术后管理已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对PCI术后不同时期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亦构成PCI治疗的组成部分.从时间角度考虑,PCI术后的管理可分为术后院内和院外管理.院内管理重点在于早期发现穿刺部位并发症,可能出现的造影剂肾病及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诊断与处理术后发生的早期胸痛等问题.院外管理的核心是及时发现复发性心肌缺血并制定冠心病二级预防计划.重视PCI术后管理,有效地将循证医学证据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才能使冠心病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焦虑抑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此项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的对象选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采用自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及心理测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治疗术后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了250例行PCI治疗且血运成功的术后患者,平均年龄为(64±5)岁。其中,有焦虑症状的患者37. 6%、有抑郁症的患者29. 6%、有焦虑合并抑郁症状的患者12. 4%。多因素分析,居住地(农村,OR=2. 092,95%CI:1. 243~3. 520,P=0. 005)、付费方式(自费/新农合,OR=2. 464,95%CI:1. 279~4. 745,P=0. 007)、月收入低(3 000元,OR=2. 931,95%CI:1. 527~5. 626,P=0. 001)及合并糖尿病(OR=2. 600,95%CI:1. 355~4. 988)是PCI术后患者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OR=2. 086,95%CI:1. 186~3. 669)、文化程度低(小学及以下,OR=5. 603,95%CI:1. 567~20. 025,P=0. 008)、婚姻状况(离异/丧偶,OR=3. 459,95%CI:1. 569~7. 628,P=0. 002)、居住地(农村,OR=2. 085,95%CI:1. 202~3. 617,P=0. 009)是PCI术后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PCI治疗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的患病率较高。农村、自费/新农合、月收入低(3 000元)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PCI术后易出现焦虑情绪;女性、文化程度低(小学及以下)、离异/丧偶或农村的患者在PCI术后易出现抑郁情绪。医务人员在治疗这部分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其心理状况,及早识别不良情绪的发生并积极进行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数量快速增长,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指导和优化PCI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逐渐发展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进行精准PCI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OCT在我国的使用率仍较低且不规范。鉴于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价值及我国的应用现状, 专家组总结了既往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临床证据, 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专家建议等, 形成了规范及推广OCT在中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改善广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右冠状动脉(RCA)解剖分布特点、临床分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要点。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行冠脉造影(CAG)3396例,冠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550例;RCA非右冠窦起源异常患者共19 例,5 例RCA行PCI,19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部分患者行冠脉CTA检查;分析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RCA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并从解剖学角度进行临床分型,及分析CAG、PCI技术要点。
结果 我院2014-2015年度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占0.56%,平均年龄73±9岁,男性10例,女性9例。其中A1型14例,占74%;B1型二例,A2、B2、D1型各有一例,未见到C型和D2型。患者均由桡动脉路径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VUS检查或PCI术;三例患者采用主动脉根部非选择性造影寻找右冠脉开口;完成的右冠脉造影以5F TIG造影导管及6F IL3.5指引导管为主,只1例用6F AL1.0。11例行冠脉PCI;6例( 31.6%,6/19)有右冠脉冠心病,5 例行PCI术。完成右冠脉PCI的指引导管包括6F IL3.5,6F AL1.0,6F SAL1.0,其中一例用6F AL1.0行右冠脉PCI时,出现右冠脉近端夹层。
结论 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以左冠窦内左冠脉开口右侧起源,穿主肺动脉间且不伴有右冠脉开口狭窄、近端受压类型为主;熟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的解剖分布规律,指导选用适宜的造影及指引导管,用适宜的操作手法完成冠脉介入诊疗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死亡率逐渐增加。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现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重要的、安全有效且可接受的治疗措施。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内科作为全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培训基地,收治了大量的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0,(12):957-958
“随着血管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械的不断出现,PCI的适应证在不断的扩大,对比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高危、高龄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其安全使用和合理选择也日益受到关注。为此,中国多位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撰写了具有权威性的《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共识工作小组通过对现有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结合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定了此新的共识,目的是提高对对比剂使用风险的认识,降低对比剂使用中的风险,为临床提供新的标准,以规范并指导对比剂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如是强调。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作为新一代血管内成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接近显微水平的斑块特性,支架内再狭窄,血栓特征等细节,而这又决定它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以及更准确的识别其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OCT对PCI手术的优化及对支架内皮化、新生内膜增生的评价可以改善及预判临床预后,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广度及深度将会显著增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长期综合健康干预能否有效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改善冠心病PCI患者的预后. 方法:入选成功实施PCI手术的患者572例,获得知情同意后,将患者分为强化随访组(n=272)和常规随访组(n=270).强化组接受定期随访、定期检测、系列健康讲座等,普通随访组采用普通门诊随访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心病危险因素基线水平,随访18个月后两组服药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有无差别.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心病危险因素基线水平相似,强化随访组18个月后的服药率优于常规随访组,血压(82.5%对73.3%,P=0.03)、血糖(55.6%对34.5%,P=0.04)、血脂(87.5%对65.2%,P=().043)的控制达标率较高,心脏事件(4%对8.1%,P=0.046)减少. 结论: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有效可行,可以改善冠心病PCI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龄(≥75岁)冠心病(CAD)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行PCI治疗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72例)与<75岁冠心病患者(68例)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通过电话和/或门诊随访PCI术后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安全性的主要预测因素。结果年龄≥75岁组三支病变,弥漫及钙化病变高于年龄<75岁组(P<0.05);病变部位2组无明显差异;置入支架数较年龄<75岁组少,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心绞痛复发、亚急性支架血栓、造影剂肾损害、长期随访主要出血并发症、脑卒中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年龄≥75岁组发生心因性病死率增高(5.5%)。多因素分析LVEF是心因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11,95%可信区间0.868~0.954,P=0.032)。结论高龄(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术中穿刺部位的选取也发生着转变.现就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目前使用的穿刺部位进行总结,包括肱动脉、股动脉、桡动脉、尺动脉以及最近新提出的远端桡动脉,并对这些入径的优劣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5)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和7 d后的BNP、肌钙蛋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患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单支病变患者(均P0.05);多支病变患者的空腹血糖、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患者(均P0.05);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术前的BNP、肌钙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患者,且多支病变患者术前的BNP、肌钙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患者(均P0.05);单支病变患者、双支病变患者、多支病变患者术后的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 BNP的水平反映了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状态,降低患者BN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冠心病是CVD的主要临床类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冠心病患者重要的再血管化治疗策略,近年来在手术策略、新型介入设备研发、相关指南更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尽管相关的治疗和管理得到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残留风险依然较大,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17(1):1-3
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发展快、潜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亟需规范也是业界的共识。规范化的过程任重道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认真地、科学地、前瞻性地分析规范化过程中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将有利于深化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在过去的十年中,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为例,全国总例数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加,2008年约为17万例,从事PCI的中心达1200家,从事医生达5000余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人数日益增加。相对于非老年群体,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更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血栓和出血风险更大,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进展,并提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OCT检查,比较二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包括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根据造影及OCT结果参照病人临床表现对于狭窄较重(造影直径狭窄率〉70%),或造影中等程度狭窄(直径狭窄率介于50%~70%),但OCT狭窄相对较重(OCT管腔面积狭窄率〉60%)并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并用OCT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时效果。结果与冠脉造影相比,血管内OCT能直观、清晰、实时地显示病变冠脉的管腔狭窄程度、微观组织结构、斑块组成性质及支架植入后靶病变血管及支架的形态特征。结论OCT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操作安全易行,能够精确测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清晰观测管腔微观结构特征,明确斑块特征,指导支架植入及观测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对老年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心脏骤停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冠脉造影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发生心脏骤停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冠脉介入诊疗术中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例。结果:4312例冠脉介入诊疗术中发生心脏骤停40例,发生率为0.93%,其中心室颤动34例,发生率为0.79%。31例发生于右冠脉介入诊疗术中。使用离子型造影剂的患者较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患者有较高的心脏骤停发生率(3.4%∶0.5%,P<0.01)。由于抢救及时全部患者均转危为安。结论:心脏骤停易发生于右冠脉介入诊疗术中,与导管进入冠脉口过深阻碍冠脉血流或引起冠脉痉挛、急性心肌缺血等多种因素有关。离子型造影剂可促使心脏骤停的发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骤停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和覆膜支架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完成的26例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首先完成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3~7 d后完成PCI。观察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经桡动脉行主动脉造影:其中1例2个破口,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外缘分别为15 mm和100 mm;其余25例均为单破口,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外缘10 mm以下8例、10~30 mm 11例,>30~100 mm 6例。置入26枚支架,8例覆膜支架近心端部分或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左上肢桡动脉波动稍有减弱,但无上肢和脑缺血的症状。覆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16例近端破口完全封堵,13例少量残余内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单支病变16例,2支病变8例,3支病变2例。靶病变平均狭窄(85.6±15.0)%,靶血管参考直径(2.8±0.3)mm。对32支靶血管共置入36枚支架。支架平均长度(25.5±13.6)mm。PCI即刻成功率100%,无PCI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12~114个月[平均(60±35)个月],26例均存活,无迟发内漏或需二次手术者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患者恢复快,冠脉PCI的抗凝治疗未对大动脉覆膜支架术后构成不良影响,近、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