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以改善心衰(H F)患者的预后和症状。在ELITEⅡ研究中,比较了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心衰患者死亡率、发病率以及功能状态方面的作用。方法和结果:总共3152例年龄≥60岁、NY H 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射血分数≤40%的H F患者入选研究,接受氯沙坦50m g1次/d或卡托普利50m g3次/d。判断预后的指标包括:全因或H F相关的死亡、住院和停止治疗;N YH A分级的变化;生活质量(Q oL)。各治疗组间H F相关预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NY H A分级得到了相似的改善(P<0.01)。观察1856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在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和卡托普利、氯沙坦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且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单用氯沙坦对细胞凋亡无明显作用,卡托普利有一定的作用,二者合用时抑制作用较明显。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合用卡托普利和氯沙坦可明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用常规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与合用小剂量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拮抗剂(ARB)络沙坦治疗心力衰竭(HF)的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的HF患者84例,随机分成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卡托普利12.5mg id,和卡找普利6.5mg tid,络沙坦25md qd治疗10周,观察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A峰值速度(A峰),E峰值速度(E峰),峰值速度比(A/E),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内皮素(ET)的变化。结果 二药合用组EF值的提高,A/E,ET值的降低较单用ACEI组有显著的差异,少见副作用。结论 ACEI,ARB合用治疗HF疗效不仅优于ACEI潼,而且是一种安全的抗心衰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的Ⅰ性受体不同基因(AGTRl)性与卡托普利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104名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卡托普利25mg tid,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GTRl基因5245C/T多态性。所有患者按CC,CT,TT三种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降压疗效。服药前后作血压监测,以观察在各种不同AGTRl基因多态性间的区别。结果:卡托普利组AGTRl基因5245C/T多态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37.9%、29.1%、33.0%。AGTRl基因5245C/T多态三种基因型降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三种基因型间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ngl),血管肾张素Ⅱ(Anzll)和醛固酮(Ald)变化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AGTRl5245C/T基因多态性与卡托普利降压效果无明显相关性,不同的AGTRl基因型患者对AngⅠ.AngⅡ,Aid变化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ACEI合Ang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心衰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5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并加用培哚普利(28mg/天)基础上,再给予氯沙坦(25~100mg/天)口服,治疗前及治疗后4~6周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评价心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房颤复发率17.1%,明显低于对照组46.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分级及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观察“药对”降香、红景天对心肌梗塞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血管紧张素原(AGT)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心肌重塑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塞模型,分别给予降香、红景天煎剂和卡托普利溶液灌胃,连续6周后取梗塞区心肌,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量。结果:模型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P〈0.05);药对组、药对联合卡托普利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与卡托普利组接近(P〉0.05);联合用药组血管紧张素原mRNA含量较药对组降低(P〈0.05)。结论:“药对”降香、红景天能够改善心肌梗塞后大鼠心肌重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梗死区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秦黛 《中外医疗》2009,28(1):75-75
目的评价应用氯沙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心肌梗死(包括:急性和陈旧性)后合并心衰(NYHA分级Ⅱ~Ⅲ级)住院的患者50位。随机分为氯沙坦组(50mg1次/d)和卡托普利组(50mg每日3次),观察24周,分别监视患者的射血分数、血压、左室舒张末容积,比较住院次数。结果氯沙坦和卡托普利相比,患者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变化,血压降低辐度的疗效至少等同于卡托普利。  相似文献   

8.
马毅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182-183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巨噬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巨噬细胞,测定AngⅡ诱导巨噬细胞MMP-9表达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结果:AngⅡ组MMP-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1×10-7mol/LAngⅡ亚组MMP-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ngⅡ+氯沙坦组MMP-9表达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结论:氯沙坦可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结合,下调巨噬细胞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心衰在常规药物洋地黄类、速尿、血管扩张剂立其丁、硝酸甘油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卡托普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洋地黄、速尿、血管扩张剂、α受体阻滞剂治疗,而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肾素-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LVEF、LVDd均明显改善(P〈0.01),即加用ACEI治疗对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治疗后心胸比例也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提示ACEI可以改善心肌重塑,从而对心功能的改善起到很大作用。结论 在应用洋地黄、速尿、血管扩张剂、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素-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是目前对CHF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注卡托普利(CPT)和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根据卡托普利10mg和20mg分为A、B两组(A组20例,B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血压和心功能改善情况,并对A组中16例用药前后作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测定。结果:静注CPT后患者心率减慢、平均动脉血压下降、心功能改善,血管紧张Ⅱ和醛固酮水平显著降低(P<0.01),给药剂量和疗效平行。结论:静注卡托普利是临床治疗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建立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急性左心衰模型,静脉输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给药后5min即引起左室舒张末压和总外周阻力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增加(P<O.01),左室dp/dt_(max)无显著变化;给药后20min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降低54.1%(P<O.05),血浆6-酮-PGF_(1a)无显著性变化。结果表明静脉输注卡托普利能使急性左心衰时恶化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获快速改善,并对激活的肾素系统产生快速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氯沙坦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术建立兔AS模型,一组用氯沙坦(25mg.kg^-1.d^-1),另一组不用,并设正常对照组,喂养4个月,观察血管内膜,血管壁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及内膜巨噬细胞的变化。结果:氯沙坦治疗组兔主动脉内膜面积及内膜厚度等参数均小于未治疗组,其AⅡ的含量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内膜巨噬细胞细胞阳性面积的表达率亦明显减少,结论:氯沙坦具有抗AS作用,可能与减少AⅡ的产生及阻滞AII的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1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高胆固醇组(7只)、氯沙坦组(6只)、卡托普利组(7只)和联合用药(氯沙坦 卡托普利)组(7只),饲养16周处死动物,分别测定(或计算)内皮素、一氧化氮、主动脉中胆固醇含量、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调亡率等指标。结果:与高胆固醇组比较,各服药组动态粥样斑块面积和主动脉胆固醇含量显著减少,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最佳,内皮素水平下降,一氧化氮含量增加;氯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VSMC调亡率增加。结论: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可显著延缓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作用机制与促进VSMC凋亡和内皮功能保护有关;小剂量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7例,使用氯沙坦100 mg 1次/d;B组51例,使用贝那普利10 mg 1次/d。分别于治疗3个月后检测24 h尿白蛋白量和血肌酐值。结果两个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后2,4 h尿白蛋白量显著减少(P〈0.01),血肌酐的指标也明显变化(P〈0.01)。而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和ARB可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家兔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n=10,普通饮食),B组(动脉粥样硬化组,n=10,1%胆固醇 5%猪油 94%普通饲料),C组(卡托普利预防组,n=10,进食同B组,同时给予卡托普利12.5mg·kg-1·d-1灌胃),D组(卡托普利治疗组,n=10,进食同B组,4周后,同时给予卡托普利25mg·kg-1·d-1灌胃).喂养12周后,取血样测定各组家兔血清脂质水平.处死动物,取血管组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估算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结果高胆固醇血症伴随着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卡托普利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卡托普利对血清脂质水平变化无影响.结论高胆固醇血症伴随着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卡托普利对血清脂质水平变化无影响,但可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可能是卡托普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心力衰竭(HF)的病理生理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显著改善慢性HF患者的预后,但对血管紧张素I不能完全阻断,剩余部分仍可通过其他途径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实验性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残余肾组织肾小球硬化的影响。方法:将5/6肾切除鼠分为氯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并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术后第2,4,6周的尿蛋白及第6周的血清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白蛋白,并观察第6周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氯沙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尿蛋白排泄量明显减少(P〈0.01),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下降(P〈0.01),肾小球增生、硬化程度明显减  相似文献   

18.
徐百升  夏璐秦方 《实用医技》2007,14(34):4697-4698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和氯沙坦联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2例糖尿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4例,苯那普利组单用苯那普利10mg/d~20mg/d,氯沙坦组单用氯沙坦50mg~100mg,联合组给予联合用药:苯那普利10mg加氯沙坦50mg,并进行同期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的变化。结果:UAER、BUN、SCr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UAER单用组与联合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联合组优于单用组。结论: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桔抗剂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两者合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于入院时行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治疗1、3、6、12个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卡托普利组与联合用药组治疗1个月时心功能、LVESV、LVEDV、LVEF值均有显著改善,优于氯沙坦组,卡托普利组LVEF和LVESV有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好转的趋势,联合用药组用药3个月后各项指标处于稳定状态,氯沙坦组服药3个月各项指标才开始发生变化,服药3、6、12个月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ACEI均可逆转左心室重塑和防治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的长期治疗中可获得相同的益处,但心力衰竭急性期宜选用ACEI,可尽快改善临床症状,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并未显示出叠加的优势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氯沙坦与卡托普利联用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永辉  施志雄  苏迈  覃世坚 《广西医学》2005,27(9):1341-1343
目的 观察氯沙坦与卡托普利联用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 90例高血压LVH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氯沙坦50~100mg/d,B组给予卡托普利50~100mg/d,c组给予氯沙坦25~50mg/d加卡托普利25~50mg/d治疗6个月,观察血压、LVH改善情况。结果 A、B两组均能使左室质量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而C组减低左室质量指数的程度更大(P〈0.01)。结论 氯沙坦与卡托普利联用对逆转LVH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