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手部指屈肌腱功能最为重要的A2 滑车的解剖学及其所在区域 (Ⅱc亚区 )内肌腱的滑动。方法 :本研究采用 1 0只成人尸体手共 40个手指 ,观察A2 滑车的位置 ,并测定其长度、管径的垂直高度和横径 ;测定指深、浅屈肌腱由Ⅱb亚区向A2 滑车区域以及A2 滑车向Ⅱd亚区的滑动幅度。切开 1 0个中指测定A2 滑车近侧半或远侧半时手指屈曲度总和。结果 :A2 滑车位于的节指骨中部和近侧A2 滑车长度为近节指骨长度的 2 / 3。A2 滑车的中部口径是为细小 ,在手指完全屈曲时 ,几乎整个长度的Ⅱc亚区内指深屈腱滑动至Ⅱd亚区 ,切开A2 滑车近侧或远侧半对手指屈曲功能影响很小。结论 :A2 滑车的解剖学位置和形态特殊 ,A2 滑车中远部份最为细缩 ,部分切开A2 滑车对肌腱功能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提示Ⅱd亚区鞘管对Ⅱc亚区内肌腱功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屈指肌腱滑车系统对屈指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了测定油车的力学作用,本文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从固定方法和测试方法,上尽可能使离体手模拟在体手,通过切除和保留滑车,并采用屈曲功丧失率作为衡量指标,对滑车作用的大小进行了评定。实验结果本实验在方法和设计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屈指肌腱鞘滑车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各滑车作用的大小,为临床滑车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和采用新的衡量指标一屈曲功丧失率。对11只冰冻新鲜手的33个手指分别切除和保留不同的滑车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  相似文献   

4.
成人获得性可复性平足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主要由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引起,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其中以可复性平足最为多见。如何解释其发病机制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平足体外建模技术的日臻完善,生物力学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逐渐得到认可,其研究成果也成为临床平足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回顾了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导致平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及以此为基础在尸体标本和有限元模型上建立平足模型的各种不同方法,并对平足矫形相关基础研究中不同重建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作者认为,在牵拉外在肌腱模拟其动力性稳定结构的前提下,采取破坏韧带等静力性稳定装置的方式建立起的可复性平足体外模型更为可靠;针对平足模型采用的各种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不尽相同,软组织重建应与骨性手术联合使用,而骨性手术需根据畸形程度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的巨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手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的形态特点,探讨肖车的形态,分布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30只固定手的120个手指进行了巨微解剖观测,观测内容包括:滑车系统的构成,各滑车的形态特点,附着部位,宽度及各滑车的体表定位。结果显示:滑车系统由5个环有车、4个交叉滑车和1个掌腱膜车构成;环行滑车几乎都醒定存在,形态变异很小,而交叉滑车不很恒定。形态变异也比较大;A2A4滑车主要附着于近节,中节指骨体,A1、A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测定指浅屈肌腱止点的形态、位置及其与A4滑车的位置关系。方法:采用12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标本的48个手指,观察指浅选屈肌腱在中节指骨和近侧指间关节处的形态、位置,近止点的浅肌腱和腱纽的关系,观察止点和A4滑车的重迭关系和程序。结果:指浅屈肌腱在手指上止点由止于指骨、掌板和腱鞘的部分组成,浅肌腱近止点处为扁平腱束,有短腱纽完全附着,止点长度为0.6-1.0cm,距Camper腱交叉0.4-0.7cm,有79%的手指的止点与A4滑车部分重迭,21%手指止点完全在A4滑车以近。结论:指浅屈肌腱止点解剖结构复杂,与指骨、掌板、腱鞘、腱纽存在密切联系,在不同手指位于A4滑车以内和以近的位置,对指深屈肌腱的营养、力学功能及协同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化肌健修复肌腱韧带缺损及功能重建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所选用的支架材料不仅要对人体无毒副作用,还要求其易于细胞黏附,能诱导胶原沉积,新腱形成,并具有接近正常肌腱的力学性能,近年的研究发现。随着支架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及其腱化,植入的组织工程经肌腱的力学性能也有所改变,胶原生成,支架材料降解和新腱的力学性能三者的匹配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应用小指固有伸肌腱(EDQ)转位重建拇对常功能术已成为一种成型且普及的术式,但术后可出现小指伸直不全或障碍并发症,因此从解剖学角度研究小指伸肌腱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对小指伸肌腱的研究观点尚不一致,其主要分歧表现在对小指指总伸肌腱(EDCs)和腱结合(JT)的看法上,在形态解剖学和应用解剖学上很易混淆。在手背侧伸向小指的伸肌腱主要由EDCs、EDQ及伸指腱器结构组成。本将就EDCs及JT解剖学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梁力伟  廖立青 《解剖学报》2021,52(4):618-620
目的 对腓骨肌滑车大小进行测量及分型,并分析其与跟骨的相关性。 方法 在824例跟骨标本中,测量腓骨肌滑车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按照扁平型、凸起型、凹型、隧道型4种形态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 腓骨肌滑车出现概率为62.5%,其平均长、宽、高分别为(11.5±3.32)(2.56~23.14)mm、(6.27±2.20)(1.34~14.99)mm 和(2.69±1.30)(0.41~8.18)mm,4种分型为扁平形191例(37.09%),凸起型189例(36.7%),凹陷型131例(25.44%),隧道型4例(0.77%)。 结论 这些分型与大小统计数据有助于腓骨肌腱病的病理学研究,对腓骨肌滑车增生判定和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后外侧角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的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节后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个结构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的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明显的影响的,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的。也对重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模拟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手术方法,验证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用示、中、环指共24指,解剖观测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伸肌腱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12指(示、中、环指各4指)新鲜成人手指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均人为设计中央腱止点断裂。将指浅屈肌腱两侧部分腱束从中节掌侧止点处经指骨钻孔后引至背侧,与背侧中央腱断端编织缝合重建中央腱止点,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近指间关节)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 结果 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大时,被动伸屈角度大,但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松弛明显;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小时,被动伸屈角度小,且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大,均不能保证手指被动伸屈活动。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75°,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30°,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 结论 切取转移的指浅屈肌腱至Camper腱交叉时可以完成中央腱止点重建,供腱损伤小,重建止点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50侧成人标本上,对肩关节周围的滑膜囊及鞘进行了解剖和测量,其中有与关节腔相通的结节间滑膜鞘、肩胛下肌腱下囊和冈下肌腱下囊;与关节腔不通的肩峰下囊、三角肌下囊、喙突下囊,背阔肌腱下囊及胸大肌腱下囊.观察了它们的形态、位置、数目,测量了有关径线,讨论了其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3.
选用新鲜成尸上肢12例,其中10例注射碳素墨汁后制成透明标本;另2例将指伸肌腱按不同部分做组织学切片,观察其血供特点。结果表明:通行于腱滑液鞘内的肌腱部分,无腱旁组织,血管配布不均,腱内血管分布较少,无吻合。而在腱滑液鞘以外的肌腱部分,血管配布较丰富,并有吻合。本研究为临床修复伸指真肌腱的手术提供可靠的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组织工程韧带/肌腱构建已成为目前韧带修复重建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的体外构建与体内重塑都与细胞因子有密切关系。 目的:分析2001年以来部分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总结并列举了适合组织工程韧带/肌腱构建的生长因子,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分别以“韧带、肌腱、组织工程、生长因子”,“Ligament、tendon、Tissue Engineering、growth factor”为检索词,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文章。纳入组织工程韧带和生长因子相关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3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较多,多数生长因子都能在促进种子细胞增殖并向腱细胞方向分化、强化组织工程肌腱的生物力学活性、减少瘢痕形成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通过局部注射或转基因方式能使细胞有效的表达目标蛋白,应用细胞生长因子对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肌腱移植是重建损伤肌腱功能的主要手段,目用于肌腱移植的材料有自体肌腱、同异体肌腱、异种异体肌腱、人工肌腱、组织工程化肌腱等,但均有各自的缺点。目的:就近年肌腱缺损的自体和异体移植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为组织工程修复肌腱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0-03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2000/2010-03;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2002-01/2010-03。英文检索词为"tendon tissue engineering,tendon allograft,transplantation";中文检索词为"肌腱,损伤修复,移植,自体,异体,组织工程"。纳入标准:①肌腱损伤修复的发展史。②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肌腱损伤的研究。③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用于文章分析。结果与结论:随着组织工程研究的发展,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材料学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已成为是肌腱移植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异体肌腱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粘连及转归情况等,尚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做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关节滑液对移植物强度以及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无定论。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过程中,关节滑液对移植肌腱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的影响。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下肢半腱肌腱,以同侧肢体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拟关节滑液影响模型,并同时取对侧肢体半腱肌行股骨髁上“U”形肌腱埋植避免关节滑液的影响。重建4周,取股骨-韧带-胫骨复合体,行生物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重建后4周,生物力学测定时发现“U”字形埋植肌腱断裂时平均载荷明显大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处于关节内的肌腱(P < 0.01)。组织学观察发现,骨隧道内坏死的腱组织已被纤维组织、新生骨组织替代,腱骨交界面形成Sharpey纤维连接和纤维软骨,优于关节内肌腱;“U”字形埋植肌腱腱骨交界面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肌腱(P < 0.01)。结果证实“U”字形埋植肌腱的生物力学及腱骨愈合均优于处于关节内肌腱,提示关节滑液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韧带的强度以及腱骨愈合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肌腱损伤:肌腱的过度使用、退变和外伤,均会引起肌腱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急性肌腱损伤的原因主要有:挫伤、撕裂及拉力过载。拉力过载甚至导致肌腱实质的断裂或肌腱附着点的撕脱骨折。急性肌腱损伤多发生于运动量大的年轻人,或因外伤而发生。慢性肌腱损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长,多由肌腱的炎症及变性造成。部分药物,如喹诺酮类也可造成肌腱损伤。 肌腱粘连:肌腱有内源性愈合和外源性愈合两种愈合机制。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是肌腱的营养来源。肌腱发生损伤后,肌腱周围结构遭到破坏,使肌腱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供应,增殖较慢,即内源性愈合不能迅速参与到肌腱修复当中。腱周炎性细胞大量聚集,并渗透到肌腱损伤部位,形成肉芽组织,最后机化形成瘢痕粘连肌腱,这就是外源性愈合。因此,要减少乃至完全预防肌腱粘连,重要的是对肌腱周围结构的重建,促进内源性愈合及抑制外源性愈合。 背景:关于肌腱损伤重建术后肌腱粘连已有大量研究,但目前尚不能做到肌腱的无粘连重建。 目的:侧重于人羊膜、药物、生长因子3个方面,综述预防肌腱粘连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和Medline数据库中2000年1月到2019年4月期间收录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tendon injury,tendon adhesions,drug,human amniotic membrane,growth factor”,中文检索词为“肌腱损伤,肌腱粘连,生长因子,羊膜,药物”。选择文章内容与预防肌腱损伤后粘连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纳入50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羊膜及脱细胞羊膜用于预防肌腱粘连效果满意。药物可以从多方面产生作用,达到预防粘连的目的,当药物与缓释载体结合后效果更佳。多数生长因子既有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又有促使粘连组织形成的作用,通过干预生长因子在损伤局部的浓度,可以减少粘连组织的形成。 ORCID: 0000-0002-3708-1372(冯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 富血小板血浆: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制品,通过全血离心去红细胞后获得,血小板浓度为全血的3-8 倍。富血小板血浆被激活后,其中的α-颗粒释放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在细胞增殖、分化、趋化及血管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肌腱病:是临床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主要是由于肌腱长期过度使用导致肌腱的退行性改变所致,发病率占所有运动系统疾病的30%,常见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肩袖肌腱损伤、跟腱止点末端病、髌腱止点末端病等。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再生修复技术为肌腱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尤其对难治性肌腱、韧带退行性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目的:拟运用信息可视化研究工具,绘制国外富血小板血浆对肌腱病治疗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旨在深入了解国外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方法:采用引文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搜索国外自2008年以来以富血小板血浆与肌腱病研究为主题的文献,应用citespace V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获取富血小板血浆对肌腱病修复相关的研究外文题录515篇,分析得出8篇关键节点文献,27个高频共现关键词;②近10年来,富血小板血浆对肌腱病修复研究形成了以国家和研究机构为单位的研究群体,群体间合作关系紧密,但跨群体之间的科研合作非常欠缺;③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肌腱病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和实验设计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对富血小板血浆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只有在控制好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基础研究,克服实验设计中的缺陷,才能对富血小板血浆在肌腱病中的疗效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④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富血小板血浆对肌腱病治疗的研究,从最初的以富血小板血浆对疾病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逐渐发展为体外实验。在试验指标的选择中,由富血小板血浆中所含细胞因子的功能研究转向以细胞生物学中的基因表达为主的研究热点。富血小板血浆究竟通过哪些细胞转导通路来影响肌腱病的愈合,目前仍未有定论,从研究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将来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会更加强调富血小板血浆对肌腱病治疗的微观生物机制研究。 ORCID: 0000-0003-2581-1945(邱国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肌腱滑液鞘对肌腱体内再生的作用。 方法 将36只罗曼鸡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把左趾深屈肌腱滑液鞘的上、下、右侧分离,不切断趾深屈肌腱。同种异体脱细胞肌腱用部分分离的腱滑液鞘包裹,并固定在趾深屈肌腱左侧。B组直接把同种异体脱细胞肌腱固定在去除肌腱滑液鞘的趾深屈肌腱左侧。另取右趾深屈肌腱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第4、8、12周取材进行趾深屈肌腱最大载荷、弹性模量的生物力学检测及HE染色的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第4、8、12周时,除第4周A、B组在弹性模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A组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都大于B组(P<0.05)。随时间延长,A组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紧密,方向一致,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而B组胶原纤维数量逐渐减少、排列逐渐散乱,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明显高于A组。结论腱滑液鞘有助于肌腱再生,说明合适的体内环境对肌腱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临床上肌腱缺损病人找到合适肌腱替代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和分析组织工程肌腱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组织工程肌腱作为替代物对于肌腱损伤修复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方法:以"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肌腱,损伤修复,支架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tissue engineering,seed cells,tendon,damage repair,scaffold"为英文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4-01/2009-12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有关运动性肌腱损伤与组织工程肌腱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5篇文献,重点对以下4个问题进行讨论:①运动性肌腱工程生物力学研究进展。②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分类与筛选。③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具备的特点。④组织工程肌腱面临的问题与研究方向。结果:目前,在肌腱组织工程中研究的种子细胞有肌腱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标准种子细胞的难以确立一直制约着组织工程的发展,如何获得大规模、再生性的种子细胞是当前组织工程化肌腱研究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组织工程化人工肌腱修复缺损肌腱,与其他传统方法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优点:①所形成的肌腱组织有活力和功能,可对肌腱缺损进行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②以相对少量的肌腱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修复严重的肌腱缺损。③按缺损肌腱形态任意塑形,达到形态修复。结论:组织工程肌腱要真正应用于临床,关键是如何模拟体内环境,在体外成功构建肌腱组织,因而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进行组织工程的构建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