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腺苷负荷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后室壁运动和增厚率异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1例确诊或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患者行静息-腺苷负荷99mTc-MIBI G-MPI和非门控心肌灌注显像(MPI),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5.3%,特异性为73.9%,G-MPI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92.6%,特异性为87.0%,结合腺苷负荷后局部室壁运动和增厚率评分可提高G-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静息-腺苷负荷99mTc-MIBI G-MPI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房山区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确诊或疑诊CAD且2周内均行运动负荷+静息GMPI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GMPI对CAD的诊断效能,比较GMPI对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比较GMPI对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结果①GMPI诊断CAD的敏感度为97. 4%,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97. 6%。②GMPI检测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76. 67%、94. 34%、87. 50%。③CAG显示,74例患者共134支血管异常,其中102支血管轻度狭窄,25支血管中度狭窄,11支血管重度狭窄。GMPI检测上述3种不同程度狭窄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65. 69%、96. 00%、90. 91%。结论 GMPI对CAD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CAD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次显像同时获得心肌灌注和心肌壁收缩功能,室腔射血功能的改变对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用自动门控定量分析软件,获得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LVEF对正常,心梗,心肌缺血三组做了统计和分析,(2)将舒张末期(ED)灌注,局部EF,局部壁运动,和壁增厚度4个靶心图各划分为9个区段计算心梗组各项异常节段并作分析,结果:(1)心梗组和正常组心室功能参数差别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与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周内分别行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其他影像检查,分别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门控心肌灌注图像及室壁增厚率分级(各4级)进行比较。结果门控心肌灌注图像、左室室壁增厚率均与冠状动脉造影分级结果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左室室壁增厚率与心肌灌注图像分级结果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可提供心肌灌注图像、左室功能及左室运动参数,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可靠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素心脏检查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心肌灌注显像反映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二是心室显像检查心脏功能。为了能缩短患者确诊时间,减少多次显像带来的辐射,提高价格效益比,广大核心脏病工作者渴望通过一次核素心脏检查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此自80年代中期以来作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心肌计数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静息态及负荷态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的患者资料(男性47例,女性53例)。将原始图像重建后,采用感兴趣区(ROI)半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短轴显示左室心肌显示较完整的一帧图像,在左室心肌前壁勾画ROI,每个ROI的大小为10 pixels,将ROI的平均计数设定为每次检查的心肌计数。将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心率、显像时间与心肌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性别、负荷方式与心肌计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体重分组与心肌计数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性别、体重、显像时间和心肌计数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所有200例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性别之间的心肌计数(P=0.007),负荷方式之间的心肌计数(P=0.190)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相关性分析,心肌计数与体重呈中度负相关(r=-0.541,P=0.000)、与身高(r=-0.204,P=0.002)及显像时间(r=-0.168,P=0.009)均呈低度负相关,与心率(P=0.176)、年龄(P=0.502)不相关。结论影响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心肌计数的重要因素为性别、体重、显像时间。可通过改进注射药量,规范显像时间,提高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次显像同时获得心肌灌注和心肌壁收缩功能、室腔射血功能的改变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①用自动门控定量分析软件,获得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LVEF对正常、心梗、心肌缺血三组做了统计和分析。②将舒张末期(ED)灌注、局部EF、局部壁运动、和壁增厚度4个靶心图各划分为9个区段计算心梗组各项异常节段并作分析。结果:①心梗组和正常组心室功能参数差别有显著性,心肌缺血组与正常组差别无显著性。②心梗组灌注异常节段大多伴有心肌壁功能受损(67/83),但存在更多心肌壁功能受损节段在灌注正常区(18个);灌注异常阶段中尚有10个节段壁功能正常。结论: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整体心室功能参数在心梗的评价中有优越性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不大;心梗中存在有不少的局部灌注与心肌壁功能异常节段的不匹配,对心肌存活的评价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对5例正常人和69例各类心脏疾病患者所做的门电路心肌断层显像(GSPECT)与一般心肌断层显像(SPECT)相比较的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静息显像时,GSPECT与SPECT在正常人组均表现为阴性,在冠心病组的阳性率为43.5%与30.4%,心肌梗塞组为100%与87.5%。应激试验时,GSPECT与SPECT在正常人组均表现为阴性,在冠心病组的阳性率为6/6与5/6,心肌梗塞组4/4与4/4。对于心肌病患者,GSPECT和SPECT则表现为阴性或心肌放射性分布稍稀疏或斑点状的不均匀分布。至于其他的心脏疾病,GSPECT和SPECT则大多表现为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核医学医师解释^201T1心肌灌注断层影像诊断冠心病的重复性。方法:由3名核医学医师分别解释131例运动/静息201T1心肌灌注断层影像。每一位阅片者(不知道病史,运动负荷和冠脉造影或心脏超声的结果)独立随机地对每一张影像片分别进行两次解释判定,首先判定影像正常或异常。如果判定异常,则要进一步判定是可逆缺损和(或)不可逆缺损并且要指出每一个缺损区的相对应状动脉分支,会诊阅片:由3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集体阅片,阅片方法及步骤同每一位阅片者,用百分一致性和Kappa(κ)统计方法估价重复性。结果:正常/异常判定的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显示每位阅片和会诊阅片的一致性达到了好一优的水平(82.44%-93.89%,κ=0.65-0.88).异常(不可逆/可逆缺损)判定的观察者内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每位阅片和会诊阅片的一致性同样达到了好-优的水平(87.02%-94.66%,κ=0.78-0.91),各组数据的观察者间的一致性都低于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达到较好一好水平的一致性见于所有的阅片者和会诊阅片的整体正常/异常判定(75.57%-87.79%,κ=0.52-0.75)和异常判定(不可逆/可逆缺损)(75.19%-86.26%,κ=0.57-0.76),LAD异常判定(不可逆/可逆缺损)(82.09%-89.36%,κ=0.57-0.75);Non-LAD正常/异常判定(80.15%-89.13%,κ=0.51-0.72)和异常判定(不可逆/可逆缺损)(75.18%-81.68%,κ=0.46-0.60),观察者间一致性达到好一优水平的一致性见于LAD正常/异常 判定(87.02%-95.42%,κ=0.63-0.86),结论:有一定图像阅历,专业经验核医学医师和多个阅片者的会诊阅片可以提高对^201T1心肌灌注断层影像解释的一致性,更好地保证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定量分析在提高诊断准确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2例具有完整的~(99m)Tc-MIBI门控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患者资料。由3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首先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断层图像进行了分析并做出诊断,然后应用定量分析软件对门控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功能指标并动态显示室壁运动情况,结合断层图像再次进行图像分析。以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的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是否应用定量分析软件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析除LVEF外的其他功能性指标对诊断是否具有帮助。结果:112例患者冠状造影结果显示共计有147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单纯SPECT心肌灌注显像断层图像目测分析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8%、86.8%和90.0%。综合分析断层图像与定量分析指标,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 9%、94.2%和94.9%。除LVEF外,其他定量分析指标被认为对诊断具有帮助的占59.8%(67/112),认为不确定者23.2%(26/ 112),认为没有价值者占17.0%(19/112)。结论:借助于定量分析软件可以明显的提高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腺苷(ADE)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CAD)的价值。方法 选择CAD可能性为低、中、高度的患者共53例,采用两日法行静息、腺苷负荷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G-MPI及DSCTCA,并于4周内进行CAG。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17节段5分制(0~4分)目测半定量方法对MPI结果进行分析,静息与负荷评分的差值>1为可逆性缺血。DSCTCA结果采用目测直径法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狭窄<50%及狭窄程度≥50%。以CAG结果为"金标准",狭窄程度≥50%时定义为CAD,比较MPI和DSCTCA对CAD的诊断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G-MPI和DSCTCA对CAD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44%(34/36)、52.94%(9/17)、81.13%(43/53)及88.89%(32/36)、88.24%(15/17)、88.68%(47/53)。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05)。结论 G-MPI和DSCTCA诊断CAD均有较高价值,联合应用可提供功能及解剖两方面的信息,提高对CAD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心肌灌注显像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344例有胸痛、胸闷症状女性患者,行静息+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狭窄178例患者中心肌灌注显示异常者130例;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或不规则166例中心肌灌注显像异常50例,无异常11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心肌灌注显像对女性冠心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0%,69.9%,72.2%,70.7%。结论心肌灌注显像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是否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筛选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原发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原发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0例临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性心脏病住院患者,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其心肌缺血、心室功能情况及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对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情况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表现为可逆性心肌缺血,3例表现为不可逆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缺血患者中31例阳性显像(血管狭窄程度≥50%),32例阴性显像,且二者缺血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盐酸去甲乌药碱(HG)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5例入选患者采用交叉试验法分别先后给予HG注射液(HG组)和安慰剂注射液(安慰剂组)的负荷试验,行负荷-静息99mTc-MIBI MPI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HG负荷显像诊断CHD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HG注射液心脏负荷试验MPI诊断CHD的灵敏度为69.57%(16/23)、特异度为97.62%(41/42)、准确率为87.69%(57/65)、阳性预测值为94.12%(16/17)、阴性预测值为85.42%(41/48)。在HG负荷试验中,6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悸(57例)、胸闷(17例)、头晕(1例)、胸痛(10例)等,症状较轻微,停药后10 min内自行缓解。结论 HG作为心脏负荷试验药物用于MPI诊断CHD,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行,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心脏负荷试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96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研究组采取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使用造影剂剂量及放射剂量,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比例、斑块长度以及诊断率。结果研究组患者造影剂剂量、放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比例、斑块长度、诊断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联合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可在降低造影剂和放射剂量的情况下,明确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病变情况,提高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PET/CT心肌灌注显像(MPI)联合冠状动脉CTA(CTC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检索2001-2011年有关PET/CTCA诊断冠心病的原始研究,经过质量评价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行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和拟合ROC曲线。结果 纳入6篇文献(252例),按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后,MPI/CTCA、单独MPI和单独CTCA(段)的诊断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诊断比值比(DOR)、诊断准确率(AC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95%CI 0.84~0.96)、0.91(95%CI 0.84~0.96)和0.87(95%CI 0.80~0.92),0.99(95%CI 0.96~1.00)、0.91(95%CI 0.84~0.96)和0.91(95%CI 0.88~0.94),0.95(95%CI 0.82~1.00)、0.94(0.86~1.00)和0.85(0.59~0.92),0.93(0.88~0.99)、0.84(0.78~0.97)和0.91(0.69~1.00),381.23(95%CI 98.04~1482.48)、113.20(95%CI 36.39~352.19)和73.59(95%CI 35.70~151.69),0.9671、0.9638和0.9575。结论 MPI/CTCA较单独MPI或单独CTCA无绝对优势,但鉴别冠状动脉痉挛所致MPI假阳性与代偿期冠状动脉狭窄所致MPI假阴性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9.
Haramati LB Levsky JM Jain VR Altman EJ Spindola-Franco H Bobra S Doddamani S Travin M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09,25(3):303-313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TA) for demonstrat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inner-city outpatients,
we prospectively compared CTA with stress SPE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gender balanced population.
All patients gave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for this IRB approved, HIPAA compliant study. Sixty-one patients completed both
CTA and SPECT. About 67% were ethnic minorities, 51% were women. A stenosis of ≥70% on CTA was considered positiv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erfusion defects on SPECT and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endpoints (hospital admissions, cardiovascular
event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and deaths). CTA and SPECT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when performed.
There was moderate global agreement of 79% (48/61) between CTA and SPECT, κ = 0.483 (SE ± 0.13, P = 0.0001). With SPECT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CTA had sensitivity of 73% (11/15), specificity of 80% (37/46),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0% (37/41)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55% (11/20). Positive SPECT wa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CTA, (P < 0.0001, OR = 22). Eleven (18%) underwent subsequen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which was positive in 91% (10/11). CTA and
SPECT ha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90 and 83% compared with catheterization. This study lends preliminary evidence to
support to the utility of CTA as an alternative modality for the evaluation of CAD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gender balanced
inner-city outpatient population. Similar to more homogenous groups, CTA had a high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demonstrated
disease occult to SPECT. Further study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TA on patie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各30例,应用VVI技术检测两组左室侧壁、前壁、室间隔及下壁基底、中间段、心尖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e)、应变(ε)及应变率(εR),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的Vs和Ve均由基底部向心尖部递减;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ε和ε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冠心病缺血节段Ve、ε及εR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部分节段V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VVI技术能定量检测局部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助于临床诊断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