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取硬膜外腔后间隙穿刺置管2cm,摆好体位后,经导管注入溶有生理盐水5ml、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20mg、维生素B12:2mg、东莨菪碱10mg、维生素B6100mg的混合液。结果治疗126例,经3个月以上随访,优良113例(89.7%),尚可11例(8.7%),差2例(1.6%)。结论 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1047例回顾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骶裂孔穿刺置管失败的发生率及改行后路硬膜外前侧间隙穿刺置管的有关问题。方法:对骶裂孔穿刺、置管失败的病例进行统计,并参考其术前骶尾侧位片、术中监测X-线造影片,分析骶裂孔穿刺失败原因。计算首次置管达后间隙及发生脊麻的比率,并对采用后路硬膜外前侧间隙法的病例进行1年远期疗效随访。结果:在X-线下首选骶裂孔前间隙法穿刺失败率7.54%,置管失败率为0.94%.首次置管达后间隙的发生率为3.63%,脊麻的发生率为2.06%,其中延迟性脊麻的发生率为1.22%。随访44例后路法患者1年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84.09%,总有效率为97.73%。结论: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注射胶原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安全有效的途径;骶尾侧位片有助于确定骶裂孔及骶管有无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根管药物灌注并手法推拿治疗腰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6例腰突症患者采用在椎间盘突出间隙患侧的侧隐窝部位硬膜外腔进行药物灌注,后行手法推拿治疗,每1~2周一次。结果痊愈77例(占61.1%),好转46例(占36.5%),无效3例(占2.4%),总有效率97.6%。结论神经根管药物灌注并手法推拿治疗腰突症安全、有效、省时、经济,优于其他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6岁,外伤性左股骨颈骨折,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心电图、电解质未见异常,ASAⅡ级,择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室:静脉快速输液500mL后,采用联合穿刺套针(17G、25G),经L2-3间隙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成功,0.75%布比卡因1.3mL腰麻后,硬膜外置管发现导管有脑脊液流出,回抽证实置管入蛛网膜下隙放弃.改L3-4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腰麻阻滞平面T10以下。术中麻醉平稳.腰麻完成手术,未用辅助药。术毕前30min,硬膜外给吗啡3mg与0.75%布比卡因5mL混合液镇痛,拔管回病房。术后4h随访,  相似文献   

5.
瞿群威  熊涛 《中国康复》2005,20(6):351-353
目的:研究CT介入下硬膜外侧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P)的康复疗效。方法:LDP患者240例,随机分为3组各80例,CT介入下,A、B组采用硬膜外侧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B组于注射后第3天再从硬膜外导管注入消炎镇痛液;C组于下侧隐窝胶原酶注射。结果:痊愈显效率在治疗后15d和6个月时A、B、C3组分别为36.3%、61.3%、37.5%和61.3%、85.0%和60.0%,B组均显著优于A、C组(均P〈0.01)。3组中痊愈显效患者1和2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T介入下,硬膜外侧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与隐窝注射胶原酶治疗LDP的疗效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前者更加安全,且在术后可方便硬膜外阻滞治疗而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T行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母婴的安全性。方法选择ASAT~Ⅱ级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CSEA组经L2~L3间隙穿刺,先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固1.3~1.6ml,再于硬膜外腔置管备用;EA组经L2-L3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先注入2%利多卡因3ml,5min后再分次注入10ml。结果两组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低血压发生率、最高阻滞平面、镇痛效果、肌松效果、手术时间都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产妇的出血量、新生儿阿氏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比单纯硬膜外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好、手术时间缩短,对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应用得当是剖宫产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硬膜囊前间隙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确定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囊前间隙,尖端对准突出的椎间盘。结果:240例均一次成功,经6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7.9%,有效率96.7%。结论:经骶裂孔穿刺,标志清楚、方向固定、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CT引导下硬膜囊前间置管、注药、位置确切,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CT引导下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带泵治疗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及耳颞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国际头痛研究会制定的有关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择期于CT引导下行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消炎镇痛液+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耳颞神经阻滞综合治疗1个月。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和每次持续时间,以及服用止痛药和睡眠情况。结果:①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由7.97±1.07降为1、07±1.7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每周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服用止痛药物例数由治疗前29例(96.67%)降为治疗4周后3例(10%),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④睡眠不佳由治疗前29例(96.67%)降为治疗后2例(6.6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毒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管前、后注药法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20例择期中、下腹部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Ⅰ组(置管前、后注药组,n=11)和Ⅱ组(置管后注药组或对照组,n=9)。常规硬膜外穿刺后,Ⅰ组于置管前经穿刺针注入1%利多卡因、0.25%丁卡因混合液5ml,向头端置管5cm后5分钟经导管再注药10ml;Ⅱ组于穿刺置管后经导管先注药5ml,5分钟后再注药10ml。于首次注药后15分钟和30分钟分别测定痛觉消失范围。结果:注药15分钟和30分钟,两组阻滞范围均有显著差异(15分钟P<0.01,30分钟P<0.05)。结论:置管前、后注药法硬膜外阻滞较常规置管后注药法硬膜外阻滞可获得更广泛的麻醉范围(平均增加3.22~3.77个脊神经节段)。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我院发生硬膜下腔阻滞死亡病例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男性,68岁,因急性阑尾炎硬膜外麻醉T12-L1间隙直入法穿刺,置管3.5cm通畅顺利,回吸无脑脊液返流,从导管内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5min后测阻滞范围为T6-S1,血压(BP)、脉搏(P)、呼吸(R)平稳,在追加5ml后5min即诉呼吸困难、BP50/20mmHg、HR30次/min、虽快速输液,静注麻黄碱30mg、阿托品0.5mg、面罩吸氧等处理,症状未见改善。  相似文献   

11.
【例1】女,26岁。因胎儿宫内窘迫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入室后常规取腰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及注水、注气试验及置管顺利,硬膜外腔置管3.5cm,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5分钟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体征,继续注入2%利多卡因8m1。5分钟后测平面,发现左侧腹部及下肢痛觉明显减退,右侧痛觉无明显变化。考虑硬膜外导管置入硬膜外腔一侧,出现单侧硬膜外麻醉。遂将硬膜外导管拔出少许,硬膜外腔内保留导管1.0cm长,分次注入1%利多卡因10ml、0.5%布比卡因5ml,5分钟后测麻醉平面双侧对称,继续观察5分钟,麻醉状态平稳,开始手术,手术顺利。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注射胶原酶或消炎镇痛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报道已见于很多文献 ,而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却少见有关报道。我们自 2 0 0 1年 6月开始成功运用硬膜外腔侧间隙穿刺置管注药到硬膜囊前侧间隙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2 6例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36~ 6 0岁 ,体重 5 2~ 80kg。CT测C5~C7小关节内缘间距 2 3~ 2 5mm。临床分型 :神经根型 18例 ,脊髓型 4例 ,根型脊髓混合型 4例。突出间隙 :C6~ 714例 ,C5~ 6 12例。伴有轻度椎体滑脱、黄韧带肥厚 ,小关节增生等 10例。全…  相似文献   

13.
子宫全切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广霞 《临床医学》2009,29(1):65-66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5月,随机选择ASAⅠ或Ⅱ级子宫肌瘤择期手术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为EA组,经第2—3腰椎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头置管3~4cm,注入试验量1.5%利多卡因5ml,观察5~12min无腰麻征象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丁卡因及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13~15ml。Ⅱ组为一点法CSEA组,经第2~3腰椎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当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后用25G腰穿针自硬膜外穿刺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确定脑脊液流出后以缓慢速度(约1ml/5s)注入0.75%布比卡因2ml,然后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cm,调节麻醉所需的平面(5~10min之内调节),麻醉效果不足时硬膜外腔追加1.5%利多卡因。结果Ⅰ组出现的牵拉反应明显高于Ⅱ组(P〈0.01),防治牵拉反应效果Ⅱ组优于Ⅰ组(P〈0.05)。Ⅰ组进腹腔探查和牵拉宫颈时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进腹探查时Ⅰ组较Ⅱ组减慢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有所降低,Ⅰ组进腹探查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Ⅱ组麻醉后5min较术前下降更明显(P〈0.05),同时低于Ⅰ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适用于子宫全切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和硬膜外骶管联合麻醉用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肾脏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阻滞组(Ⅰ组)以及硬膜外骶管联合麻醉组(Ⅱ组),每组各25例;Ⅰ组选择第11—12胸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平面在第6胸椎以下。Ⅱ组先选第9~10胸椎或第10-11胸椎间隙穿刺,再行骶管穿刺,控制平面在第6—12胸椎。结果Ⅰ组患者在截石位和俯卧下血压和心率均有下降,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稍有改变,但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硬膜外阻滞相比,硬膜外骶管联合麻醉用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对循环功能的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15.
我院癌症开胸手术后应用硬膜外腔(EP)注入小剂量吗啡及吗东合剂镇痛52例,旨在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观察结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52例癌症病人,男26例,女26例,年龄40~60岁,肺癌12例,食管瘤40例,均属ASA1~11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6例。2.麻醉方法:两组均选用TS-6硬膜外穿刺,置管3~3.SCm固定备用,翻身平卧位,注试验量5分钟后观察导管确实在硬膜外腔,然后开始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手术即将结束前20分钟,1组由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3mg加0,9%盐水10ml,11组由导管注入吗啡3mg加东英若碱0.ling加0.9%盐水10ml。…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一九九一年开展镇痛工作以来,已为20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人进行连续硬膜外阻滞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选择40名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人,均为ASAI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0名,治疗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1.5土16.5岁,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0.8土16.2岁。治疗方法:对照组行一般治疗;治疗组行一般治疗十连续硬膜外阻滞疗法。连续硬膜外阻滞疗法的方法:选TlllZ棘突间隙,施行穿刺井向头侧置管,用2%利多卡因3~4ml为试验剂量。注药后观察smin,无腰麻征象,再注入治疗合剂,保留硬膜外导管,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的方法。方法:1997—09/200810应用两点定位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675例。结果:本组患者一针成功612例(90.7%),二针17例(2.5%),三针及以上42例(6.2%),操作成功663例(98.2%),失败4例(0.6%)。发生并发症8例(1.2%)。结论:两点定位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易于掌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选择性偏侧法置管在单侧下腹部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II组。两组患者均取患侧卧位行直入法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I组按常规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3.5 cm,II组将穿刺针口斜面向术侧旋转25~30°,向头侧置入导管3~3.5 cm。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麻醉平面不对称例数、麻醉效果、需要辅助用药的例数以及术后头痛、腰背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相同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I组的术侧感觉阻滞平面高的例数显著多于I组( P<0.05);Ⅱ组麻醉效果(镇痛和肌松满意情况)显著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硬膜外腔偏侧法置管用于单侧下腹部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常规法置管。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 女,29岁,初产妇。单胎臀位足月待产,拟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入室BP120/85mmHg,HR106次/min,SpO2 100%。患者取左侧卧位,择L2、3间隙穿刺,到达硬膜外腔后向上置管3.5cm,操作顺利。硬膜外隙缓慢注入2%利多卡因3ml(不含肾上腺素)。注药过程中患者诉头痛、头晕、耳鸣、双眼视觉障碍。观察患者血压升至165/100mmHg,心率下降至60次/min,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硬膜外置管连续镇痛;B组(22例)连续硬膜外置管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术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VAS评分,同时评估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A、B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YAS评分比较,出院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时B组病变区域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连续硬膜外腔镇痛方法,其主要并发症为射频毁损神经支配区域麻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