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1-2000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对我国15组人群脑卒中事件进行监测。结果:1996-2000年15组人群的CT检查率从14.8%-97.5%不等,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从0.37:1-3.82:1不等,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1(P=0.003)。在CT检查率达到80%以上的人群,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无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年人群脉压对于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目的 研究在中国中年队列人群中,基线脉压(PP)对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于1983-1984年对北京和广州工人和农民人群10076人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线调查。按照统一的随访方案和诊断标准对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发病进行随访登记。到1997年底,平均随访13年,共发生冠心病事件72例,脑卒中事件259例。按PP的4分位组计算年龄性别调整发病率(1/10000人年)和RR值。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多项危险因素后分析,PP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结果 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年龄性别调整发病均随PP的4分位而增高,最高和最低4分位组相比,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为4.68,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为6.83。多因素Cox回归显示,PP增加一个标准差,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是1.54和1.67,低于相应收缩压(SBP)的1.69和2.03,以及舒张压(DBP)的1.61和2.17。在多因素模型中同时控制SBP,则PP和冠心病和缺血型卒中的关联不再显,而与脑卒中,尤其是出血型卒中呈显负关联。而同时控制DBP,则PP和DBP均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呈显正关联。结论 在中国中年人群中,PP虽然对冠心病和脑座中发病呈显正关联,但预测价值低于SBP和DBP。在中年人群高血压防治中,除重视SBP和P,控制DBP增高对预防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座中的年龄发病专率和年龄死亡专率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学方程式,从理论上阐述完全性座中的年龄分布规律,对山东省12市县抽样结果,选择九种数学模型,用电子计算机对完全性座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模拟,获得三个最优方程:发病率(X)与死亡率(Y)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γ=0.9654,直线回归方程Y-59.6117+0.5821X.发病率(Y1)和死亡率(Y2)与年龄(X)间的关系都可用乘幂曲线描述,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2.0456×1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学方程式,从理论上阐述完全性卒中的年龄分布规律。对山东省12市县抽样结果、选择九种数学模型、用电子计算机对完全性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模拟,获得三个最优方程:发病率(x)与死亡率(y)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0.9654,直线回归方程发病率(y1)和死亡率(y2)与年龄(x)间的关系都可用乘幂曲线描述,其回归方程分别为和;相关系数分别为r1x=0.9840和r2x=0.9813,均达极显著水平(α=0.01)。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发病30天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超早期(3~6 h)、早期(3~5天内)以及直至30天。这段时间的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非常重要意义,故急性期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循证医学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1恢复或改善脑血流灌注的措施1.1恢复或改善脑缺血区域的血流  相似文献   

6.
辛伐他汀对血脂异常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血脂异常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853例血脂异常人群分为预防组(693例)和对照组(2160例),预防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睡前口服。分析2组血脂变化、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等差异。结果预防组受试者糖尿病患病率比对照组高,预防组随访率98.7%,对照组随访率96.2%。预防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低[(2.54±1.01)mmol/L vs(4.12±1.29)mmol/L,P<0.05],5年生存率高(94.13% vs 83.47%,P<0.01),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2组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吸烟、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是脑卒中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脂异常人群的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内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缺血性卒中的各种急诊处理有争议,许多治疗是针对减少并发症和预防复发。实验资料表明治疗的最适时间是缺血后1小时。病理机制研究提示治疗措施包括:(1)神经保护剂应在缺血后迟早使用,虽然梗塞形成于几小时内,但治疗可持续几天以防止缺血的复发和缓慢进展的某些神经元损伤。(2)改善血流,尤其对中度缺血情况。(3)进一步研究严重缺血的细胞损伤机制和延长组织存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都呈显著上升趋势[1]。脑卒中不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也造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本文旨在探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方面的差异性,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早起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过去的世纪,医学在为延长生命而拼搏。血栓病是人类的第一天敌,包括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过去的10年,心肌梗死病死率下降1/3;脑梗死病死率下降1/4。然而,我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2005年11月WHO统计公布全球脑卒中死亡人数为5  相似文献   

10.
人群脉压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群中脉压(PP)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PP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对福建省8个高血压防治点1991年时年龄≥40岁的对象进行8年跟踪随访,共随访9612人(男4748人,女4864人),应达率为92.3%;(2)基线调查内容:一般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心脑血管既往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随访内容:急性心肌梗死(AMI)与脑卒中史、发病与死亡。PP分为〈30mm-Hg、30~39mmHg、40~49mmHg、50~59mmHg、60~69mmHg和≥70mmHg6组。结果:(1)人群中不同年龄组PP存在明显差异(P〈0.01),年龄与PP呈正相关关系(r=0.465,P〈0.01)。随体重指数增高PP随之升高(P〈0.05)。既往有脑卒中史者PP明显大于无脑卒中史者(P〈0.01);(2)进入与PP有关的回归方程的因素按标准偏回归系数大小依次为:年龄(0.467),体重指数(0.083),脑卒中(0.077),性别(0.079),吸烟史(0.035),P值除吸烟史=0.002外,余均=0.000;(3)AMI:8年中AMI发病率为0.8%,脑卒中发病率为4.1%,脑卒中的发病是AMI的5.6倍;无论是AMI或是脑卒中的发病率,在PP≥40mmHg各组均随PP升高而升高(P〈0.01),尤其在脑卒中发病中更明显(P〈0.01)。PP在30~39mmHg组两种疾病的发病率最低。结论:本研究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脑卒中史等因素与PP水平有密切关系。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发病在PP≥40mmHg随PP增高而升高,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病;在30~39mmHg组发病率最低。PP是心脑血病的发病重要危险因素,PP的理想水平为30~39mmHg。  相似文献   

11.
Sun JY  Zhao D  Wang W  Liu J  Cheng J  Jia YN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5):362-365
目的分析1984—2000年北京地区35~74岁人群急性卒中事件病死率变化趋势、分布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在WHO—MONICA方案的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人群中,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登记北京地区急性卒中事件13556例,其中死亡病例3905例,死亡事件定义为发生卒中事件后28d内。结果(1)卒中总病死率为28.8%,其中缺血卒中的病死率为12.3%,脑内出血型卒中的病死率为63.2%,蛛网膜下腔出血型卒中的病死率为34.8%;(2)卒中病死率的变化趋势:男性平均每年下降1.51%(P〈0.01),女性平均每年下降1.83%(P〈0.01);出血型卒中病死率年平均下降1.48%,缺血型卒中病死率年平均下降0.51%;(3)男女两性卒中病死率之比为1:1.13(P〈0.01),农村人群的病死率(38.7%)高于城市人群(26.3%)(P〈0.01),卒中复发者的病死率(36.1%)高于卒中首发者(25.2%)(P〈0.01)。结论17年间北京地区35~74岁人群卒中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主要表现为出血型卒中病死率的下降。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积极开展卒中二级预防,是进一步降低卒中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Wang W  Zhao D  Sun JY  Wang WH  Cheng J  Liu J  Qin LP  Liu S  Wu Z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33-1137
目的描述在中国35—64岁人群中,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的特点。比较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和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该队列由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27249人和1996年到1999年又加入的3129人所组成,共30378人。本研究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累积人年发病率分别为114/100000、209/100000和73/100000。(2)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基线时有84%~89%的人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于无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64.7%,P〈0.01)。(3)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强度有所差别:对冠心病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根据强度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吸烟和肥胖;对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只有高血压。结论在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不同的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存在差别。我国人群不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将影响不同类型心血管。  相似文献   

13.
Zhou H  Li JJ  Wang Y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25-827
目的检验TOAST分型法应用于临床研究时的信度值。方法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期间因首发缺血性卒中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300例,进行MRI、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弥散加权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通过不同医师对其进行TOAST分型,对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信度研究的Kappa值为0.81,P=0.028。结论TOAST分型标准的信度令人满意,医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诊断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信度值。  相似文献   

14.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997年7月至2002年7月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5例,男97例,女68例。年龄32~74岁,平均为58岁。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2~24h。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万-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0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2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9例。10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5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3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小,疗效好,见效快,是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血脂指标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4组队列人群(北京和广州两地工人和农民)中选择35~59岁,基线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且主要资料完整者10 222人为研究对象(男性4963人,女性5259人),平均随访15.9年。观察终点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包括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ICVD事件378例,其中单纯冠心病96例,缺血性脑卒中270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1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年龄、性别以及收缩压(SBP)、糖尿病和吸烟等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血清总胆固醇(TC)5.17~5.67 mmol/L组,5.68-6.19 mmol/L组,≥6.20 mmoL/L组ICVD事件发病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34(1.00-1.80),1.61(1.15~2.26)和1.70(1.21~2.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2-4.12 mmol/L组,≥4.13 mmol/L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62(1.15~2.27)和1.67(1.17~2.40),均显著高于参照组(TC<5.17 mmoL/L,LDL-C<3.10 mmoL/L)。按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在TC临界升高以上(≥5.17 mmol/L)和升高(≥5.68 mmol/L)组,ICVD发病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为33.8%和35.9%,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为10.6%和6.2%。而  相似文献   

16.
卒中专病门诊贯彻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n Y  Li YS  Xu Q  Shi GW  Li HW  Geng JL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9):736-739
目的观察医师培训和专病门诊对缩小临床实践与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差距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卒中专病门诊就诊的3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其在医师规范培训前后及出院与在专病门诊随访期间抗栓药、他汀类药物、不规范用药和降压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医师经培训后提高了二级预防用药的规范性,患者出院的抗栓药(79.3%比93.1%,P〈0.01)和他汀类药(19.5%对59.2%,P〈0.01)使用率显著提高,不规范用药(47.1%比27.5%,P=0.001)显著降低。高血压的治疗率(88.4%比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出院时相比,专病门诊随访患者的抗栓药和他汀类药使用率进一步提高,不规范用药进一步降低。出院带药规范者随访期的用药依从性高。结论医师培训能提高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处方的规范性,专病门诊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出院带药及随访期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社区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在北京市城区选择五家二级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2003年1月至2006年12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脑卒中患者PSD患病情况,同时还收集了脑卒中起病情况、脑卒中危险因素等资料. 结果共登记1089例脑卒中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有完整资料,平均年龄(65.0±8.9)岁,脑卒中病程中位数为13.0个月.PSD总患病率为49.9%(536/1074),其中轻、中、重度PSD分别占52.2%、36.0%和11.8%.不同脑卒中病程的PSD患病率差别不大,脑卒中后6个月内、7~18个月、18个月以上的PSD患病率分别是51.3%、47.1%和53.2%.PSD患病与文化程度、日常生活依赖、认知功能情况、脑卒中发作次数、文化程度独立相关. 结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较高的PSD患病率,但是以轻中度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控制PSD的发生和发展,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in ischemic stroke survivors from community-based medical centers in urban areas of Beijing.Methods Five community-based medical centers in urban areas of Beijing were selected.Patients with first-ever or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were evaluated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6. The prevalence of PSD was evaluated by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onset of stroke,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living style was also collected.Results Totally 1089 stroke patients were registered, 1074 cases among which had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met inclusion criteria.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65.0 ± 8.9) years with a median stroke course of 13.0 month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PSD was 49.9% (536/1074), and the proportions of mild, moderate and major PSD were 52.2%, 36.0% and 11.8%,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of PSD among different stages of stroke and the prevalence of PSD was 51.3% within 6 months after stroke onset, 47. 1% during 6-18 months and 53.2% after 18months. Low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dependence, cognition impairment and recurrence of strok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SD.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PSD amo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s higher in community-based medical centers, but most of PSD patients are mild or moderate. More effective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decrease PSD,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程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1):1677-1679
目的 评估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症状严重程度及出院时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前是否已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57例)与非他汀治疗组(128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牛津郡临床分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方法、出院时Barthel指数等.结果 他汀治疗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非他汀治疗组(6.0对13.0,P<0.01),出院时功能转归良好病例百分比高于非他汀治疗组(77.2%对41.1%,P<0.01).非他汀治疗组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与未合并用药者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达到功能转归良好的病例百分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出院时功能转归良好与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相关(OR=5.784,P<0.01).结论 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及改善出院时功能转归.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依从性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Wu D  Ma RH  Wang YL  Wang Y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06-508
目的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栓药物和危险因素用药的依从性、停药和药物变更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电话随访获得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时用药等方面的情况。结果2002年10月至2003年4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患者412例,其中374例患者进入调查,其中完成电话随访者296例(79.1%)。患者抗血栓药物的依从性为35.1%;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1年后仍接受治疗者的比例分别为77.9%、80.2%和48.4%。医保或公费(OR2.117,95%CI1.174~3.821)可促进患者对药物的依从,非阿司匹林抗血栓药物(OR0.352,95%CI0.153~0.812)和较低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62.5±13.3)(MannWhitneyU检验,P=0.000)可明显降低卒中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结论卒中二级预防中药物依从性差主要表现为停药和剂量减小。支付方式、收入水平、抗血栓药物的种类以及患者的个人生活能力等可影响卒中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5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包括传统术式46例,外翻术式97例,增加补片9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脑缺血症状均有改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以局部血肿及声音嘶哑为主,术后血压不稳定多见于采用外翻术式后。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