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吉林中医药》2016,(7)
目的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型进行更加系统的分析整理,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帮助。方法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及临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文献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从病因而论,气血内虚是最终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而发为中风;而从病机而论,瘀血阻于脑脉,脑脉不通,清窍失灵,亦发生中风。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气滞血瘀证型在中风病所有证型中分布广、频率高的特点,以及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在发病部位和血液检验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掌握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对判断中风病病因病机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的影像学与血液检验学特点可以更好的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2007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72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36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行气通脉醒脑法治疗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行气通脉醒脑法。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P<0.05)。结论:行气通脉醒脑法可缓解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提升预后效果及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5.
气虚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虚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较大,有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气虚血瘀证占73%以上,气虚血瘀是重要的病因病机[1]。其客观化研究主要以临床和实验为手段,但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中风病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1 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气虚血瘀证作为一个常见证,其诊断标准至今尚未完善,仍在探索中。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会议在《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气虚证辨证标准。同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研究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6.
龙克栓胶囊是南京金宁信息技术研究所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经验研制的抗血栓新药,由鲜地龙、黄芪、川牛膝等组成,具有化瘀通络、益气活血之功,适宜于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笔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于1996年10月~1997年7月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8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33岁~70岁;病程<30天58例,31天~90天14例,91天~180天8例;住院病人64例,门诊病人16例;合并高血压56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29例,高脂血症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模型.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取患者病情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然后分别用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 建立了3个诊断模型,经检验Bayes气虚血瘀证判别函数准确性最好.结论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而建立的中医证型诊断模型准确性好,有利... 相似文献
8.
中风即脑血管意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2年来,采用吉林省敦化华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血栓心脉宁胶囊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为住院和门诊病人,全部病例的诊断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学?.. 相似文献
9.
益气活血补肾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之气虚血瘀证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法对缺血性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而治疗组再加上益气活血补肾法中药口服,14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57.1%)较对照组(29.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补肾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治法. 相似文献
10.
刺五加注射液为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31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4~ 1997年 ,我们应用刺五加注射液 (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 )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 31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观察 31例患者中男 12例 ,女 19例 ;年龄35~ 5 0岁 7例 ,5 1~ 6 0岁 15例 ,6 0岁以上 9例 ,平均年龄5 4.6岁。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诊断标准 ,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表现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胃脘部等 ,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 相似文献
11.
皮下浅刺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下浅刺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取百会、印堂、风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用半寸长(15cm)的32号毫针与皮肤呈30角快速进入皮下,沿皮下刺入针长的2/3(约10mm),将针体留在皮下组织浅层;对照组采用55葡萄糖注射液加丹参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维生素B6,每次10ml,每日3次。结果:治疗组60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60例总有效率为65.0%。结论:皮下浅刺针法疗效优于药物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 (治疗组 ) 10 8例 ,并与山海丹胶囊治疗的 10 0例(对照组 )作了随机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1.67% ,对照组总有效率 82 .0 0 % ,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相似文献
14.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小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190-191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1 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为内科急症 ,其病因病机 ,历代诸说纷纭 ,河间主火 ,丹溪主痰 ,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非风”理论 ,清代王清任则专以气虚立说 ,爰立补阳还五汤。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 ,遵循《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之旨 ,倡导“肝阳化风 ,气血并逆 ,直冲犯脑”之论 ,明确了“…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10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治疗组)108例,并与山海丹胶囊治疗的100例(对照组)作了随机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2.00%,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17年5月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处方名称、组成药物信息,并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及药物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46篇,涉及处方41首,涉及相关药物78种,合计治疗患者2489例。治疗病例数前3位的处方为补阳还五汤(200)、加味抵当汤(134)、黄七汤(125);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为黄芪(42)、川芎(35)、当归(32);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163)、补虚药(119)、平肝熄风药(45)。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其常用剂量为60 g,30 g及以上剂量使用情况占90.7%。结论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基础用药,其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常以大剂量使用,同时随证加减平肝熄风、化痰、清热等药物可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排刺针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中风病针灸治疗新的取穴方法-排刺针法,其特点为对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肢体瘫痪症状的恢复有明显疗效.希望能给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