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在颈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9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眩晕残障程度[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流速峰值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DHI、VAS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流速峰值均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疼痛,增加其躯体舒适度并其缓解临床症状,有利于椎-基底动脉血流加快,对颈性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提旋复位法结合头颈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制.方法 将10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提旋复位结合头颈部推拿组)和对照组(药物+颈椎牵引组),观察治疗前后疗效比较、X线片和经颅彩色多普勒的检查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提旋复位法结合头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纠正环枢关节紊乱的作用,能显著增大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舒缩功能,加强血管顺应性,减少脑血管阻力,促进血流速度,从而能快速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急性带状疱疹(AHN)皮疹痊愈后沿周围神经分布区的持续性或间断性剧烈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和多发病,也是疼痛治疗较为棘手的一种疾病,我们从2005年1月份开始分别应用钩活术+神经妥乐平椎旁神经阻滞治疗PHN与钩活术+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1椎旁神经阻滞治疗PHN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对照,其疗效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刀配合神经阻滞对颈源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37例)运用针刀松解、剥离、切割颈枕部筋膜韧带,配合颈1~2神经阻滞治疗,以消除局部软组织慢性炎症,改善头颈部血氧循环,每5天治疗一次,一个疗程10d.对照组(25例)采用血塞通注射液10ml配伍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一个疗程10d.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疗程及2个疗程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年龄及治疗前疗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0d及20d的疗效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刀配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显著较对照组(78.38%)高,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较小,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推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10例颈性眩晕患者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55例。常规组给予针推治疗,治疗组给予针推配合中药熏蒸治疗,1个疗程后分析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差异显著(P0.05);2组均没有不良反应症状。结论:针推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性颈椎病,能够充分活血,减缓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显著较对照组(78.38%)高,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较小,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上位棘突定位法和传统定位法行椎旁胸神经阻滞的疗效,评价上位棘突定位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行椎旁胸神经阻滞患者65例,根据穿刺方法 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上位棘突定位法,28例141支胸神经)和对照组(传统棘旁经横突定位法,37例138支胸神经),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1.5%(129/141)、血管损伤率为2.8%(4/141)、胸膜损伤率为0,对照组分别为83.3%(115/138)、8.7%(12/138)和4.3%(6/1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位棘突定位法行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迎华 《现代保健》2009,(30):189-189
目的观察针剌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7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针剌手法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6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注射剂(250ML,0.5g)及倍他司汀(6mg/片)口服治疗治疗,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剂(NS250ML+复方丹参20ML)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椎一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椎一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提高程度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何芾 《社区卫生保健》2010,9(2):120-121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并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颈性眩晕并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3)给予物理治疗(高电位疗法及颈椎低频治疗);治疗组(n=35)给予物理治疗(高电位疗法及颈椎低频治疗)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包/次,3次/天,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自觉眩晕缓解、消失时间及失眠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眩晕、失眠症状的总有效率及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结合理疗治疗颈性眩晕并失眠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或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U组)、神经刺激器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S组)和徒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B组),全麻诱导前分别行TPVB(T4-5);记录阻滞平面、成功率及并发症,观察注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30min后开始全麻诱导。结果 U组或S组TPVB(T4-5)范围为术侧T2~T8,成功率达95%,无其他并发症,B组成功率达85%,TPVB对MAP和HR无明显影响。结论超声或神经刺激器引导的椎旁神经阻滞操作简单,阻滞平面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适用于开胸手术中的麻醉镇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椎旁神经根组织在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将62例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椎旁神经根阻滞治疗;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联合椎旁神经根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4周,观察组患者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5,t=8.566,t=6.659,t=8.751;P〈0.05);观察组有效31例(占96.8%),对照组有效25例(占80.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椎旁神经根治疗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率为96.8%,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研究组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对比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变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研究组JOA评分中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分数分别为(25.78±6.28)分、(25.49±5.64)分、(26.21±3.7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49±6.24)分、(15.43±5.37)分、(16.24±3.51)分,P<0.05;研究组中治疗效果为优的例数是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P<0.05;此外研究组和对照组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分别是1例与2例,复发现象的例数分别为2例与3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手术中或者在麻醉效果不好时,将麻醉药准确地注射到颈丛神经和颈神经袢位置,对术中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甲状腺手术前实施了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但麻醉效果欠佳的患者60例,于手术中经手术切口区域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和1.3%利多卡因做二次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同时随机选取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行术中补充局麻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各组经手术区补充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均较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效果好,疼痛明显减轻。结论甲状腺手术中经手术切口作二次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术前颈丛麻醉效果不佳的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6例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Ⅱ组).Ⅰ组根据颈神经后支的局部解剖特点,术前通过测量颈椎X线片,确定颈椎关节突关节腰部体表投影点,经皮穿刺阻滞手术切口相对应的双侧脊神经后支而麻醉颈项部;Ⅱ组采用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对呼吸、血流动力学和SpO2的影响,术后12、24、48 h疼痛评分与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麻醉优率(74%)明显高于Ⅱ组(42%)(P<0.05),Ⅰ组手术时间少于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后和椎管探查时平均动脉压均升高,且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SpO2均>95%;术后24、48 h的VAS 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无严重麻醉不良反应.结论 颈椎的后路手术施行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降低脊髓及脊神经根损伤几率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6例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Ⅱ组)。Ⅰ组根据颈神经后支的局部解剖特点,术前通过测量颈椎X线片,确定颈椎关节突关节腰部体表投影点,经皮穿刺阻滞手术切口相对应的双侧脊神经后支而麻醉颈项部;Ⅱ组采用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对呼吸、血流动力学和SpO2的影响,术后12、24、48h疼痛评分与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麻醉优率(74%)明显高于Ⅱ组(42%)(P〈0.05),Ⅰ组手术时间少于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后和椎管探查时平均动脉压均升高,且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SpO2均〉95%;术后24、48h的VASI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无严重麻醉不良反应。结论颈椎的后路手术施行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降低脊髓及脊神经根损伤几率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