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目的探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沙培林TACE治疗及常规TACE治疗,对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沙培林碘化油乳剂免疫栓塞显示出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经动脉免疫栓塞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被分成两组,其中20例接受沙培林碘化油乳剂经动脉免疫栓塞术(TIE)治疗,15例接受治疗性动脉栓塞术(TAE)。结果:通过术后随访,治疗组在治疗效果、免疫功能、生存率上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方面,TIE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肝动脉沙培林碘化油乳剂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免疫栓塞制剂在临床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1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经瘤体供血动脉注入沙培林碘化油乳剂行免疫栓塞治疗,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并评价AFP、影像学等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CD3^ 、CD4^ 、NK细胞比例、CD4^ /CD8^ 比值由治疗前的45.8%、26.5%、12.6%和1.03分别提高到56.5%、36.8%、16.4%和1.46。治疗后的主要副作用的发热(100%)、低血压(68.8%)、白细胞计数增加和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结论 免疫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可改善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观察沙培林联合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灌注对实验性大鼠晚期肝癌的治疗作用。②方法建立31只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晚期原发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组和实验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至肝固有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MMC(0.2mg/Kg)+表柔吡星(1mg/Kg)+适量超液化碘油以及沙培林(O.25mg/Kg)+适量超液化碘油。③结果术后实验组大鼠在治疗效果、肝功能、生存率等都优于常规组,且实验组的病理性肝功能损害轻。④结论经肝动脉灌注沙培林联合碘化油乳剂对诱发性实验性大鼠晚期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沙培林对H22小鼠肝癌抑瘤作用及剂量效应关系。方法:H22小鼠肝癌腹水瘤移植接种后,随机分组,腹腔分别注射沙培林250μg/kg、500μg/kg、750μg/kg、0.9%氯化钠(NS)、环磷酰胺(CTX),记录各组平均生存期、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CTX组生命延长率为29.2%,沙培林各剂量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84.6%、92.3%、96.2%,与CTX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不愿意作全身放、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并胸积液患者44例随机分成两组,甲组为沙培林治疗组,乙组为顺氯胺铂对照组。经B超定位并行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抽取胸腔积液后胸腔内给药治疗。结果甲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1例,总有效率为90.91%;乙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率为63.64%。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副作用:甲组以发热为主,而乙组则胃肠道反应及白细胞降低较多。结论胸腔注入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沙培林治疗难治性气胸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鸣华 《浙江实用医学》2003,8(3):148-148,150
目的 通过胸腔内注射沙培林 ,为该病的内科治疗开创新的手段。方法 治疗组选择 31例难治性气胸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同时向胸腔内注射沙培林 2~ 5KE ,2小时后负压吸引并对症处理 ,复查胸片。对照组 30例 ,给予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 ,同时对症治疗。结果  31例中 2 9例胸片证实肺完全复张 ,有效率为 93 5 %。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沙培林治疗难治性气胸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沙培林胸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经病理和 (或 )细胞学确诊的晚期胸部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 36例 ,经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后即注入一定剂量的沙培林治疗 ;按WHO规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沙培林的疗效及动态监测治疗前后血清蛋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沙培林胸腔内注入疗法的总体有效率达 94 4 % ,其中完全缓解 (CR)19例 (5 2 8% ) ;部分缓解 (PR) 8例 (2 2 2 % ) ;稳定 (SR) 7例 (19 4 % ) ;无效 (PD) 2例 (5 6 % )。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结论 沙培林胸腔内注入疗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确切 ,能明显改善机体状况和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出现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而且生存期很短。运用沙培林 (OK 432 )进行生物治疗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每年均有不少相关报道 ,为进一步探讨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我们采用山东鲁杭集团公司鲁亚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32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2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 2例。年龄 1 8~ 62a ,中位年龄 47a。治疗前KPS评分平均 5 8.6分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  相似文献   

11.
p53基因联合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栓塞化疗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动脉灌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栓塞化疗术及常规TACE治疗,对术后反应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实验组在治疗效果及肝功能都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两组大致相同.结论 p53基因联合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入性热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介入性热灌注化疗和栓塞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中晚期肝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热疗(60~65 ℃)组50例和常温(25℃)组50例.均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用阿霉素(ADM) 丝裂霉素(MMC) 5-氟脲嘧啶(5-FU) 顺铂(CDDP)方案,同时适量用碘油乳剂栓塞.统计肿瘤生长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AFP、ALT、AST水平,并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 肿瘤生长率热疗组为(-8.56±28.42)%,常温组(10.25±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组治疗后AFP水平明显下降(P<0.05),热疗组0.5、1、1.5、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增高和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性热灌注化疗和栓塞可有效地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对晚期肝癌的有效性。方法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服用吉非替尼和卡培他滨,计算患者生存时间。结果总有效率为9%,疾病控制率为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2.7和5.9个月。结论吉非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晚期肝癌有效。  相似文献   

14.
Ak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miR-200c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肝细胞癌手术组织标本52例,30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qRT-PCR检测肝细胞癌组织及对照组织中miR-200c的表达情况,分析miR-200c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miR-200c平均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对照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癌旁对照组织中miR-200c平均表达量约为肝细胞癌的2.90倍.miR-200c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恶性程度、肿瘤分化程度以及AFP表达有关,miR-200c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HBsAg、肿瘤大小、是否合并肝硬化等无关.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肿瘤大(OR=2.44,95%CI:1.22~10.36)、血清AFP高(OR=2.39,95%CI:1.78~5.34)、肿瘤分化程度低(OR =3.08,95%CI:2.29~6.03)是肝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200c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临床进展密切相关,它可能是肝细胞癌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及诊断预后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黄涛  梁廷波 《浙江医学》2006,28(9):704-706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速率法,测定113例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术前和术后1、7、12d的血清ChE。结果术前及术后各时期血清ChE水平随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肝功能Child—Pugn分级的降低而下降(P〈0.05)。肝硬化组患者的血清ChE水平显著低于同时期无肝硬化患者的水平(P〈0.05)。术后轻度肝功能损害70例,中度肝功能损害28例,重度肝功能损害1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4例,血清ChE水平随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下降(P〈0.05),但后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hE水平号熳性肝病严重程度一致,对估计肝脏的储备功能、判断手术耐受性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进行性下降与肝功能损害明显相关,但不能很好地预测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原)水平的特点.方法 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13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清表面抗原滴度及HBV-DNA(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检测,分析肝癌患者血清HBsAg滴度与HBV-DNA水平的特点.结果 在135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中,96.3%患者HBsAg阳性,HBsAg滴度在6 000-8 000 COI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28.8%);83.7%的患者可检测出HBV-DNA,在105-106 IU·mL-1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26.7%).结论 HBV复制是肝癌发生的关键因素,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分别在6 000-8 000 COI、104-106 IU·mL-1所占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KR1B10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9例肝细胞癌组织及26例肝良性病变组织的AKR1B10蛋白表达,并检测89例肝癌患者的术前AFP、AFU水平.分析AKR1B10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术前血清AFP、AFU水平的关系。结果AKR1B10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肝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AKR1B10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43%,显著高于患者术前血清AFP的阳性率(68.5%)和血清AFU的阳性率(70.8%)。结论AKR1B10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肝良性病变组织,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患者术前血清AFP、AFU的阳性率,为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位肝组织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异位肝组织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血清AFP升高发现肿瘤,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肿瘤位于左肋膈角及脾脏之间,手术完整切除后AFP下降,病理诊断为异位肝组织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结论异位肝组织非常少见,异位肝组织可发生于肝脏常见的相应病变甚至肿瘤;血清AFP升高是异位肝细胞癌的重要临床特征;异位肝细胞需要和转移肝细胞癌及肝样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