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文林 《中医杂志》2008,49(10):953-953
<素问·调经论>有段阐发气血虚实病机和由此所产生的证候举例:"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相似文献   

2.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与血,皆水谷所化。气属阳,血属阴。其性不同,功能有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但又相互维系,“血者气之母”,“气者血之帅”,血之所统者气也,气以载血,血中藏气,气生于血,血化于气,无阳则阴无从生,无阴则阳无所化。气与血,同源异流,互为其根,血的升降运行,莫不从之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逆则血逆,气不摄血,则血溢于外,气乱则血妄行无常,气调则血循常道。笔者在临床中对某些妇科血病从气治,能收到气调血宁的效果。一、血枯经闭,气化则行气为阳,血为阴,气化则血生。妇人经血皆水谷精气所化生,藏之于室,应时而下。而血枯经闭,皆  相似文献   

3.
徐蕾 《中医杂志》2011,(18):1542-1543
妇女以血为本。血为阴,源于脾胃,故脾胃元气旺,则气血足。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旺则帅血循行;血足则资气环流,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月经如潮,应时而下,故称月信;不烦不怒,情绪安然,愉悦如常;气顺血和,血红色艳,均匀无块;不痛不胀,不多不少,行经期三至七天为正常。  相似文献   

4.
安徽歙县医家程文囿所撰《医述》是新安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程文囿字杏轩,号观泉,清代乾隆、嘉庆、道光间名医,是著名新安医家之一。现仅就《医述·女科原旨》中有关调经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述。1 调经必理气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禀火色也。《女科原旨》曰:“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者,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可见理气当分为寒、热、升、降、补、…  相似文献   

5.
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学说认为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脏腑为中心,并在其主导下体现的;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人体脏腑生理活动都是能过气、血、阴、阳进行;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亦通过气、血、阴、阳的改变而反映.脏腑与气血阴阳的关系有如一经一纬,一纵一横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气血阴阳,而气血阴阳在各脏腑中却又有其特点和意义.因而在生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具功能,在病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自病证.  相似文献   

6.
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学说认为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脏腑为中心,并在其主导下体现的;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人体脏腑生理活动都是能过气、血、阴、阳进行;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亦通过气、血、阴、阳的改变而反映。脏腑与气血阴阳的关系有如一经一纬,一纵一横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气血阴阳,而气血阴阳在各脏腑中却又有其特点和意义。因而在生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具功能,在病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自病证。对病理而言,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7.
盐山已故名医张锡纯精究医理,讲求疗效,诊治奇经病颇多独到之处。兹就《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择要作一介绍。对奇经病理的一些认识张氏认为,奇经之疾以冲脉为多。盖因冲为血海,与血室相通,“上隶于阳明胃经,下连于肾少阴经。有任脉以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倘若冲气乖逆,每致八脉违和,又能上犯胃腑,下乱肾肝、血室而诸证环生。临证冲气上冲之疾甚多,或由肾脏之虚,冲气不能收敛;或因肝气恣横,更助冲气上升;更有大气下陷,或外感温邪而致冲气上冲  相似文献   

8.
大凡调经,以往诸家多为肝脾着法,然傅氏调经之要在于从肾。今将其独到作一探析。一、经水先期量少宜滋肾傅氏认为“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然析其不足,乃“肾中火旺而阴水亏”。肾主真阴真阳,若肾阴亏涸,阴不制阳,阳气独运,火气循经冲胞灼血,俾血动失宁而损,故经先期妄下而少。本病机乃火热水亏,必强调“滋肾补水法”治疗,才能使“水既足而火自  相似文献   

9.
<正> 血循行全身周流不息,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组织器官得血濡养,故目能视、耳能闻、手能握、足能步……。若血不循经脉妄动,上出口鼻诸窍,下流前后二阴,旁溢皮肤毛孔,此乃血证。血证之因,固然与六淫、七情相关,但不可忽视气的致病作用。张子和曾说:“诸病皆生于气,诸病皆因子气”。盖血为阴,主静;气为阳,主动。唐容川《血证论》的首篇就论述了气血即是阴阳,气是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相倚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行失常必然导致血不归经。血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它体现了“阴病治阳”的原则。今录笔者治验的病例三则,谈谈血证从气论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正>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其病机主要为虚实两端及气、血、阴、阳亏虚,和气、血、痰饮等邪气郁结壅遏而致发热两部分。1病因1.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导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失衡而引起发热。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脾虚不能生血,或失血等多种原因所致血虚阴伤以致阴不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等导致阴衰阳  相似文献   

11.
常使循环,即身永固.乾元之阳,阳居阴位,脐下气海是也.坤元之阴,阴居阳位,脑中血海是也.生者属阳,阳贯五脏,喘息之气是也.死者属阴,阴纳五味,秽恶之气是也.气海之气,以壮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气,以补肌肤,以流血脉.喘息之气,以通六腑,以扶四支.秽恶之气,以乱身神,以腐五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中医理法方药知识,主要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以清热,温阳以散寒"、"祛寒以济阳气,清热以存阴液"、"气病治血,血病治气",以及外感邪气性质与季节关系等方面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经文根据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提出春应养生气,夏应养长气,秋应养收气,冬应  相似文献   

14.
正"脉乱"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为"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后世医籍中,用之甚少。明代医家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怔忡》曾用之:"怔忡,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俗谓心忡脉乱  相似文献   

15.
狂证是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主要特征。吴氏临证从“阳并于上则狂”立论,用苦寒折阳法控制发作,重在扶正预防复发。观《吴鞠通医案》所载狂证治疗验案,虽则几例,却用法专一,而屡启沉疴,颇有学者借鉴之处。故于此作一初步探讨。一、理遵“阳并于上则狂”《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内经·调经论》又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难经·二十难》说:“重阳者狂。”吴氏根据内难经旨及临床实践,认识到狂证是由于阳热并盛于上,扰乱神明所致。故强调说:  相似文献   

16.
一、名词术语解释 重阴必阳:即阴极转阳,寒极生热。表示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阴”的一方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以向着相对的“阳”的一方面转化,体现着事物运动中的一种质变过程。 重阳必阴:即阳极转阴,热极生寒。表示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阳”的一方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以向着相对的“阴”的一方面转化,体现着事物运动中的一种质变的过程。 血海:指冲脉。冲脉为总领十二经气血的要冲,故有“血海”之称。 血为气母:血是气的物质基础或依附的根据。血所以载气,气不附于血中,则气涣散不收而无所归。如大出血患者,气亦随之脱失,往往形成虚…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87-1388
宋代医家许叔微以"血在上则忘",解释《伤寒论》蓄血证"喜忘"的病机,并指出该说法出自《素问》,然而通过文献学及诠释学研究发现,《素问》所说为"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与许叔微所言并不一致,许叔微属过度诠释。虽然"血在上则忘"是一种误读,但仍可以为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 ,血与气皆由水谷所化生 ,气属阳 ,血属阴 ;其功能为“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能载血行 ,血能化生气 ,气与血同源而异流 ,互为其根。因此 ,血的升降运行 ,莫不从之于气 ,故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滞 ,气逆则血逆 ,气降则血降。只有气机调和 ,血运流畅 ,身体才能健康。若气不摄血 ,则血溢妄行。清代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产后》中说 :“天地之大 ,总是以阳统阴 ;人身之生 ,总是以气统血。”笔者在妇科临床上 ,对血病从气论治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寒凝痛经妇人经…  相似文献   

19.
《内经》对健忘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历代医家又有了新认识,朱丹溪日“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张仲景谓“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喜忘”;健忘多与心脾亏虚、肾精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治疗首要辨清虚实,虚则主要责之于心、脾、肾的亏虚,实则主要为痰浊、瘀血、肝郁为患,还要注意到虚实挟杂的复杂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医学传统的形象思维,以水、火比阴、阳,以水受热化汽比阳蒸阴化气,故气兼具阴阳水火物质与能量;又因物质与能量比例的不同而形态各异,故气有精、气、津、液、血等不同形态,可以相互化生;气以三焦、腠理为道路升降出入于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如车轮之辋毂辐辏,从气的性质功能、运动变化、出入道路等方面阐释气化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