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早老素1基因突变对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的影响,以及对tau蛋白异常修饰及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探讨早老素1基因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变化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5-09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文章,检索词“presenilin1,mutation,Alzheim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5-09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早老素-1,基因突变,阿尔茨海默病”。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406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早老素1基因突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20多篇,无论研究对象为患者还是动物或细胞全部纳入,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22篇重点文献按早老素1生物学功能、和病理作用分类:其中4篇与早老素1的生物学功能相关,10篇与早老素1和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的关系有关,4篇与早老素1和tau蛋白异常修饰的关系有关,4篇与早老素1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有关。资料综合:22篇文献综合结果说明早老素1有可能作为γ分泌酶本身或其活性中心来影响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从而使淀粉样β蛋白42的产生增加;早老素1也可通过参与一些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增加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水平,并且影响神经元对凋亡的敏感性。结论:早老素1基因突变是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早老素1基因突变对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的影响,以及对tau蛋白异常修饰及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探讨早老素1基因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变化的关系。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5-09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文章,检索词“Prcsenilin 1,mutation.Alzheim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5-09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早老素-1,基因突变,阿尔茨海默病”。
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406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早老素1基因突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20多篇,无论研究对象为患者还是动物或细胞全部纳入,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
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22篇重点文献按早老素1生物学功能、和病理作用分类:其中4篇与早老素1的生物学功能相关,10篇与早老素1和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的关系有关,4篇与早老素1和tan蛋白异常修饰的关系有关,4篇与早老素1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有关。
资料综合:22篇文献综合结果说明早老素1有可能作为γ分泌酶本身或其活性中心来影响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从而使淀粉样β蛋白42的产生增加;早老素1也可通过参与一些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增加tan蛋白异常磷酸化水平,并且影响神经元对凋亡的敏感性。
结论:早老素1基因突变是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多数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大多数发生在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除了发病年龄和家族史不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与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基本相同,其发病是否也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目的探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1998-04/2000-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忆障碍专科门诊就诊无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患者,共分3组[1]阿尔茨海默病组根据NINCDS-ADRDA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病例,共68例.[2]血管性痴呆组根据NINDS-AIREN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血管性痴呆"诊断的病例,共25例.[3]正常对照组共20例,均为无痴呆的健康老人(上述两组中部分病例的配偶).方法采用常规酚抽提法从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被试者的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所有被试者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的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结果均显示两条单链和一条双链,未发现异常泳动,推断没有存在突变.结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和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存在差异,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中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不存在突变或突变率极低,并非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早老素-1基因内含子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早老素-1基因第8内含子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Alzheimerdisease,SAD)进行关联分析,为分子生物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多种临床量表筛选及根据ADRDA-NINCDS临床诊断标准,收集144例临床疑诊的SAD患者(男72例,女72例,其中早发性患者40例和晚发性患者104例)及140例健康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以PCR-RELP方法检测其早老素-1基因第8内含子多态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早发性SAD组PS-1基因第8内含子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相似,而晚发性SAD组1等位基因频率(63.94%)明显增高,2/2基因型(8.65%)、2等位基因频率(36.06%)明显降低。结论:PS-1基因内含子的多态性与国人晚发性SAD发病相关联,可能是晚发性SAD的遗传性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大多数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大多数发生在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除了发病年龄和家族史不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与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基本相同,其发病是否也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目的:探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一对照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1998-04/2000-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忆障碍专科门诊就诊无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患者,共分3组:①阿尔茨海默病组:根据NINCDS-ADRDA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病例,共68例。②血管性痴呆组:根据NINDS-AIREN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为血管性痴呆”诊断的病例,共25例。③正常对照组:共20例,均为无痴呆的健康老人(上述两组中部分病例的配偶)。方法:采用常规酚抽提法从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被试者的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所有被试者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的多聚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结果均显示两条单链和一条双链,未发现异常泳动,推断没有存在突变。结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和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存在差异,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中早老素1基因第5号和第8号外显子不存在突变或突变率极低,并非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遗传易感基因Parkin基因4,6,7号外显子突变的多态性,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家族和散发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完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技术及整合荧光偏振技术和模板指导荧光末端掺入技术,对36例家族性及214例散发性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Parkin基因4,6及7号外显子突变检测,观察有无Parkin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和不同的突变率,并以250名正常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参与者均知情同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36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中共发现Parkin基因exon4号缺失突变8例、601位G→A点突变型2例;exon6缺失5例、768位T→C点突变型1例;exon7缺失3例、未发现exon7点突变型。②214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有exon4号缺失突变2例、601位G→A点突变型40例;exon6缺失2例、768位T→C点突变型22例、820位C→G点突变20例;exon7缺失1例、924位C→T点突变型10例、952位G→C点突变型12例。③250名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突变,发现exon4601位G→A点突变型10例,exon6768位T→C点突变型5例、820位C→G点突变型3例,exon7924位C→T点突变型3例、952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早老素-1基因第8内含子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 disease,SAD)进行关联分析,为分子生物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多种临床量表筛选及根据ADRDA-NINCDS临床诊断标准,收集144例临床疑诊的SAD患(男72例,女72例,其中早发性患40例和晚发性患104例)及140例健康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以PCR-RELP方法检测其早老素-1基因第8内含子多态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早发性SAD组PS-1基因第8内含子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相似,而晚发性SAD组1等位基因频率(63.94%)明显增高,2/2基因型(8.65%)、2等位基因频率(36.06%)明显降低。结论:PS-1基因内含子的多态性与国人晚发性SAD发病相关联,可能是晚发性SAD的遗传性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遗传易感基因Parkin基因4,6,7号外显子突变的多态性,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家族和散发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完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技术及整合荧光偏振技术和模板指导荧光末端掺入技术,对36例家族性及214例散发性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进行Parkin基因4,6及7号外显子突变检测,观察有无Parkin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和不同的突变率,并以250名正常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参与均知情同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和250例健康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36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中共发现Parkin基因exon4号缺失突变8例、601位GA点突变型2例;exon6缺失5例、768位T→C点突变型1例;exon7缺失3例、未发现exon7点突变型。②214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中有exon4号缺失突变2例、601位G→A点突变型40例;exon6缺失2例、。768位T→C点突变型22例、820位c—G点突变20例;exon7缺失1例,924位C→T点突变型10例、952位G→C点突变型12例。③250名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突变,发现exon4 601位G→A点突变型10例,exon6768位T→C点突变型5例、820位C→G点突变型3例,exon7924位C→T点突变型3例、952位G→C点突变型8例。结论:Parkin基因在家族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中表现出不同的突变类型,提示出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也可能与其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中国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α2-巨球蛋白基因突变特点及比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α 2-巨球蛋白基因(α 2-MG)多态性分布的情况, 分析中国 AD患者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比例.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RFLP)方法对 100例 AD患者和 98例正常老年人α-巨球蛋白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扩增 A2M目的基因引物序列为 5'-CTG AAG AAT TAT CCC TGA AAC-3'和 5'-TGG TTC CTG CCA TAT CGC TC-3', PCR总反应体积 50 μ L;预变性 94 ℃ 5 min后,变性 94 ℃ 1 min,退火 50 ℃ 30 s,延伸 72 ℃ 30 s, 35个循环后延伸 72 ℃ 7 min,扩增得到的 A2M基因大小为 910 bp. 结果 AD组和正常组 Val1000 (GTC)/Ile1000 (ATC),G/G 基因型分别为 0.02和 0.01, A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未能发现α 2-MG Val1000/Ile1000与中国散发 AD发病的相关性,究竟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是否与种属有关,中国不同地区 AD患者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特点如何,二者究竟有无相关性应在不同地区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方法收集17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癌女性患者,依据乳腺癌家族史将患者分为家族性乳腺癌(92例)和散发性乳腺癌(84例)。采用PCR/DNA方法比较两组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 (1)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散发性明显提早;(2)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以乳腺黏液癌为主,而散发性乳腺癌则以导管原位癌为主;(3)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为58.7%,而散发性患者为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家族性乳腺癌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这可能与两组患者携带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伴随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症状前期即开始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早期诊断尤其是早期进行基因诊断对于该病的早期治疗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的突变热点在东、西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提示肝豆状核变性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存在种族差异。所以,弄清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对于临床的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高血压相关基因1(hypertensionrelatedgene1,HRG-1)基因多态性,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安贞医院高血压3门诊2002-06/2002-12体检的健康人1200例,纳入标准:无明确相关疾病。选符合上述标准健康人74例为对照组;同期安贞医院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0例,纳入标准:符合WHO/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并能排除盐敏感性高血压及一些单基因遗传疾病等。符合上述标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高血压组)。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设计相应的引物,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产物,应用DNA测序法直接得到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后比较不同人群的相同片段的碱基组成及其特征。结果:高血压组肌酐犤(106.08±17.70)μmol/L犦和尿素氮犤(5.61±1.71)mmol/L犦明显高于对照组犤(53.04±20.03)μmol/L,(3.21±1.27)mmol/L犦(F=17.25,P=0.000;F=5.99,P=0.006),血糖、血脂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17.25,5.99;P=0.000,P=0.006);高血压组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ngⅡ),心钠素,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umgenerelatedpeptide,CGRP)水平均 相似文献
13.
诊断为结直肠癌(CRC)患者中约30%有家族史,但是仅5%~6%携带已知的遗传性癌综合征相关基因
种系突变。由于疾病表型和遗传学检测敏感度的限制,受累CRC家系的评估和管理非常棘手。本综述介绍了目前已
知和未知(未来需要研究)的家族性CRC;用来判定与遗传性CRC相关的其他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相关的、新的基因
组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早老素基因-1突变与老年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有家族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家族遗传性老年性痴呆(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又分为早发型(EOFAD)和晚发型(LOFAD),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通过基因扫描和定位克隆方法已筛选出4种与AD明确相关的致病基因,即位于21q11.2-21q21区域的APP基因;19q13-13.2区域的APOE基因;14q24.3区域的早老素-1(Presinilin1,PS-1)基因,和1q31-42区的Presinilin 2基因,其中PS-1基因可能是EOFAD的主要责任基因,并且也有报道PS-1基因的某些突变和多态性也与散发性AD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例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Ⅺ活性,PCR扩增家系成员中FⅪ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法分析FXI基因突变。结果患儿家系中7位成员APTT显著延长,FⅪ活性明显下降。先证者及多个家系成员中发现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有一c.841CT(p.Gln263stop)无义突变。还发现3个多态性位点,分别是第8呈外显子c.801AG(p.Thr249Thr)同义突变,第15号外显子c.1812GT(p.Arg586Arg)及c.1839GA(p.Glu595Glu)同义突变。结论 c.841CT(p.Gln263stop)杂合突变是导致此家系FⅪ缺乏的基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家族性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 parkin基因第 3~ 7外显子是否存在缺失突变,及其与该病临床特点的关系.
方法采集 6例无血缘相关的家族性 PD患者外周血液,提取 DNA,通过 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parkin基因第 3~ 7外显子缺失突变,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 6例无血缘相关的家族性
PD患者中,发现 1例有第 5外显子缺失,其遗传模式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起病年龄
60岁,临床表现为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但无异动症.第 3, 4, 6, 7外显子未发现缺失突变.
结论中国家族性 PD患者中存在 parkin基因第 5外显子缺失突变改变.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β基因(IL-1β)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选取76例AD患者和80例对照人群,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受检者的IL-1β,ApoE基因型。结果:IL-1βB1基因型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区别。占主导地位是IL-1βB1等位基因(80.3%)。ApoEε4等位基因(22.4%)在AD患者组中过表达。ApoEε4等位基因不影响IL-1β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具有ApoEε4等位基因的AD患者的IL-1β基因型(B1/B1,B1/B2,B2/B2)分别为34,16,2例;具有ApoEε4等位基因的对照组人群的IL-1β基因型分别为38,18,4例;不具有ApoEε4等位基因的AD患者IL-1β基因型(B1/B1,B1/B2,B2/B2)分别为14,10,0例;不具有ApoEε4等位基因的对照组人群的IL-1β基因型分别为12,8,0例。结论:中国人AD与ApoEε4等位基因过表达密切相关,IL-1βB1等位基因的出现不能被用来作为区分AD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choriogonadotropin receptor,LHCGR)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收集1例2岁5个月F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征、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等,并对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白细胞LHCGR基因的11个外显子编码区进行测序。结果:患儿身高98 cm,双侧睾丸3.5 mL,阴茎长7 cm、横径2 cm,阴毛PH2期;血睾酮3.09 ng/mL,促黄体生成素基础值<0.1 mU/mL,卵泡刺激素基础值0.2 mU/mL,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中促黄体生成素峰值0.88 mU/mL、卵泡刺激素峰值1.35 mU/mL,符合外周性性早熟表现。进一步行PCR扩增片段测序显示,LHCGR基因第11外显子1723A>C突变,导致575位氨基酸残基由异亮氨酸变为亮氨酸。患儿母亲检测到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但未出现青春期发育异常。结论:FMPP是外周性性早熟罕见病因,本病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检测发现LHCGR基因杂合突变c.1723A>C(p.Ile575Leu),母子具有相同基因型但表型不同,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的产生和卵泡发育需要LH和FSH的共同参与及青春期前女性性腺上不表达或低表达LHCGR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国外有研究发现线粒体tRNAGlu基因mt14709T→C突变和tRNASer基因mt12258C→A突变可能与糖尿病发病有关,但该突变是否与中国人群糖尿病发病相关尚未见报道.调查该突变在中国人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①实验对象:于2004-08/2006-05从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建立的"中国糖尿病家系库"中选取无亲缘关系的糖尿病家系先证者770例,另外选择同期该研究所收集的无亲缘关系的309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纳入对象均为汉族人,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结合基因直接测序方法检测tRNAGlu基因mt14709T→C和tRNASer基因mt12258C→A突变.③实验评估:收集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在家族性糖尿病组中发现9例(1.17%)mt14709T→C突变,在正常对照组中发现5例(1.62%),两组间mt14709T→C突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348,P =0.56).两组均未发现mt12258C→A突变.②家族糖尿病组中mt14709T→C突变携带者和非携带者之间临床特点(年龄、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tRNAGlu基因mt14709T→C突变和mt12258C→A突变可能均不是中国人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的致病原因,其中tRNAGlu基因mt14709T→C突变是中国人线粒体的一种基因多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