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腰痛患者后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分析下腰痛患者后路手术并发症出现的原因,探讨防治办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1988~1998年6月间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下腰痛,即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9%,早期(术后2周以内)并发症18例,晚期并发症15例,但无一例并发神经根损伤。结论:除了术中操作技能外,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及时观察、早期功能锻炼,都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下腰痛的康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下腰痛康复的重要性 1.1 骨科临床与康复医学的关系 康复医学是整个医学领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发展历史上看它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康复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21年E.Mclverlaw所作报告“战争受害者的康复问题中”,现代康复医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被誉为现代康复医学之父的Hoarda.Rusk首先在美国纽约大学建立康复医学中心,开展康复医学的教学和研究,并筹集资金成立康复基金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工作,从此康复医学步人正轨,在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一起,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四大支柱。  相似文献   

3.
慢性下腰痛的运动治疗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慢性下腰痛的运动治疗于红吴闻文候树勋腰痛已成为困扰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主要危害45岁以下的人群,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慢性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除外肿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侧弯、感染等疾病引起的腰背部疼痛。近几十...  相似文献   

4.
慢性下腰痛的运动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峰  马海涛 《中国骨伤》2000,13(3):157-157
慢性下腰痛是指除外肿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感染、骨质疏松等疾病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本文通过对运动疗法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对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的比较 ,证实了运动疗法对慢性下腰痛的重要意义。1 临床资料   1997年 3月至 1998年 3月 ,我们共观察 5 80例慢性下腰痛病人 ,随机分为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两组 ,每组病例均为2 90例 ,其中运动治疗组男 172例 ,女 118例 ,平均年龄 38 2岁 ;药物治疗组男 16 1例 ,女 12 9例 ,平均年龄 36 7岁。2 治疗方法2 1 运动疗法 锻炼方法分三部分。 (1)俯卧位 ,双手置…  相似文献   

5.
髁状突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髁状突骨折的不同临床表现分别选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并比较两种疗法的效果,为适应证合理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总结1996年7月~2003年7月间收治的81例(98侧)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情况,根据骨折的部位,移位的方向、程度,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意愿选择治疗方法,28例(33侧)保守治疗,53例率为81.3%,手术治疗效果总体优良率为92.6%。结论:两种疗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应严格适应证选择,才能扬利去弊提高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慢性下腰痛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报道慢性下腰痛所致机能丧失超过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肿瘤[1]。如何治疗慢性下腰痛对脊柱外科医师是严峻的挑战。慢性下腰痛的病因中约40%应归为椎间盘源性[2],目前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保守治疗失败后通常采取椎间融合术或长期止痛治疗。椎间盘内电热疗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anuloplasty,简称IDET或IDTA)作为一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已被临床证明有效,作者拟就其进展做一综述。1基本原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椎间…  相似文献   

7.
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康复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34例)和骨瓣开颅术(4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立体定向组并发症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恢复快,ADL评定优于骨瓣组。结论:微创、减压及超早期手术是高血压脑出血较佳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病房环境噪声对手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学杂志》2005,20(1):68-69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老年下腰痛患者术前心电图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筛选102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中老年下腰痛患者作为病例组,5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心电图结论及各指标比较;研究中老年下腰痛患者术前心电图特点,并分析引起心电图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比较,心动过缓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平均心率增快,且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发生率显著增加,QTd数值显著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下腰痛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进行相关因素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 ,尽管其病因复杂 ,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 ,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 ,并互为因果 ,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 ;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 ,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 ,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 ,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下腰痛的康复治疗必须立足于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88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行保守及手术方法治疗。其中保守治疗50例,手术治疗38例。[结果]对全部患者随访8个月-12年,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复位,减压及重建稳定性是治疗之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下腰痛患者脊柱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6年8月-10月对四川省某大型三甲医院脊柱外科145名下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功能指数量表(SFI)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脊柱功能状况。 结果 脊柱功能状况得分平均为(38.91±23.18)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低,腰痛越明显。其中,患者干重活的能力受其影响最大,食欲受其影响最小。下腰痛患者脊柱功能状况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无关(P>0.05),与病程长短、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关(P<0.05)。 结论 下腰痛患者脊柱功能状况较差,患者疼痛明显,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嘱患者及时就医,戒烟戒酒,减少疼痛。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椎间盘本身病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越来越引起学者们重视。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以及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1934年Mix和Barr首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腿痛 ,随后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表明 :间盘突出后可形成对周围神经组织的物理和 /或化学刺激 ,使神经组织异常放电而产生疼痛。因此长期以来间盘突出被看作是间盘疾病导致疼痛的先决条件。近年来 ,许多学者对间盘退变或损伤前后的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没有间盘突出的情况下 ,发生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腰痛———即通常所说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 。由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搞清 ,因此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存在许多争议 ,作者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MRI纤维环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对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经手术治疗的101例(103个椎间盘)下腰痛患者术前腰椎MRI T2WI,发现36例(36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高信号区(HIZ),65例(67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无高信号。手术取病变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下腰痛组纤维环层明显变薄,胶原纤维细胞少,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其中,高信号区(HIZ)组除一般表现外尚发现具特征性的三类变化:①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血管腔内有或无红细胞),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②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③纤维环中出现退变和增生并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此3种病理变化经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与无高信号区组(非HIZ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比较HIZ组和非HIZ组的临床表现发现:HIZ组L4/5节段常见;腿痛多限于大腿部;感觉、运动、反射改变和直腿抬高试验均较非HIZ组不典型。结论:腰椎MRI T2WI纤维环出现的高信号区(HIZ)是椎间盘内部结构病理改变在影像学上的一种较具有特异性的表现;有HIZ表现的下腰痛是一类具有自身特点的腰痛类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APP的放松治疗(relaxation therapy based on APP,RTBOA)对慢性下腰痛患者(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情绪、疼痛和腰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C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分析手术的效果,根据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视具体情况灵活的选择手术方式。方法:视具体情况选择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扩大减压,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双侧椎板间开窗,半椎切除、腰骶关节植骨融合等方法。结果: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74例;偶有疼痛,能做轻作作9例;症状有交改善,仍有疼痛7例;仍有神经根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治疗,其中4例再次手术,另3例不接受手术,总优良率87.2%。结论: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其自身特点,临床表现较青壮年复杂,治疗方法也有不同的选择,应作为原则仅摘除骨髓核,老年性骨质增生及腰肌劳损,骨质疏松尚存在,慢性腰痛不能消除,故手术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骨折前后路手术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应用前后路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结果、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前后路各种手术方法治疗46例胸腰椎骨折的不同结果、手术方法选择的经验。结果 平均随诊13个月,前路手术23例,术后腰痛消失,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1-3级的改善,椎体高度恢复,无丢失,脊柱融合好;后路手术37例中,9例骨折复位不满意,残留腰痛和神经功能不全。结论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前路比后路效果略好。  相似文献   

19.
下腰痛患者下肢或下腹牵涉痛发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下肢或下腹部牵涉痛的发病机制。方法: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将14只Wistar大鼠分两组。Ⅰ组中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注入背肌,双苯甲亚胺(Bb)注入膀胱壁;Ⅱ组中将荧光素快蓝(FB)注入背肌,核黄(NY)注入坐骨神经。此后在有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腰部的后根神经节(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论:腰部的DRG细胞周围突有分支投射到背肌和膀胱及背肌和坐骨神经;部分有分支投射的细胞含CGRP。这说明,由下腰痛引起的下肢或下腹部牵涉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发生在DRGS水平的轴突反射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因治疗促进脊柱融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腰痛(low back pain)给患者和礼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70%~90%的人一生中会绐受腰背痛的折磨,其中10%~20%会发展为慢性下腰痛。脊仕融合术至今仍是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下腰痛患者所采取的一种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因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等原因接受脊柱融合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加,随着此类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中最主要的是假关节发生率高、临床疗效不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