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资料.[结果]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6 d.[结论]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好管道护理,严防肺部感染和腹部并发症等,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术期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两组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反应蛋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前两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试验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术后凝血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护理,术后心电监护,胃管、鼻肠管的护理,腹腔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吻合口漏、十二指肠残端漏的观察与护理和疼痛的护理。结果 151例手术获成功,手术时间(213±53)min,术中出血(120±60)mL,术后住院(9.5±2.0)d。其中,术中出血、中转开腹1例,十二指肠残端漏1例,吻合口出血1例。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对术后并发症起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手术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策略,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胃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于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辅助下D_2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07例患者中共32例发生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29. 91%(32/107),腹腔镜特有并发症1. 87%(2/107),胃手术并发症28.03%(30/107)。包括皮下气肿1. 87%(2/107)、腹腔出血5.61%(6/107)、邻近器管损伤2. 80%(3/107)、吻合口并发症3. 73%(4/107)、十二指残端漏0.93%(1/107)、淋巴漏2. 80%(3/107)、肠梗阻1.87%(2/107)、术后胃瘫综合征0.93%(1/107)、切口种植0.93%(1/107)、术后感染18. 69%(16/107)。围术期死亡1例,2例术中中转,2例术后二次手术。结论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下D_2根治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过程,难免会发生各种手术相关并发症,熟悉的胃癌腔镜手术应用解剖,细致的手术操作,默契的团队配合和精细的围术期管理是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50例糖尿病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加强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营养护理.加强血糖调控,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对确保手术成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应用范围的拓展和应用比例的提高,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的不断增多,该技术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不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腹部不留蚯蚓状瘢痕等优点,但是,由于手术的复杂性,术前、术后的护理对于预防手术失败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我科2005年1月~2006年6月针对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要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操作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9例,其中男41例,女28例。年龄33~85岁(平均61.4岁)。均为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22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常规护理、并发症预防与护理.结果:本组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33个月,除2例死于腹膜转移癌、1例死于心脏病外,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加强围术期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肿瘤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共60例。其中,年龄65岁共35例设为A组,年龄≥65岁设为B组,均采用ESD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肿瘤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完整切除率、随访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物治愈性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和24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和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术中出血病例。结论老年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行ESD术式治疗可获得与中青年患者相近临床近远期疗效,且未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创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及病变部位消化系统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法 对该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120例ESD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时年龄分为老年组(≥ 60岁,52例)和非老年组( < 60岁,68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等信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热、术后穿孔、狭窄和出血),以及两组患者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病变部位总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有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明确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后发热和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 < 0.05),术后穿孔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 0.05)。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老年和食管病变是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老年和病变部位在食管的消化系统疾病ESD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在对老年和有食管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频小探头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osound,EUS)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安全性进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胃早癌并接受ESD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US结果将患者分为富血管组(R组,38例)和非富血管组(P组,60例)。记录两组ESD术后的血红蛋白(HB)下降率、ESD操作时间、和谐夹的使用率及肌层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B下降率无显著差异(P>0.05);R组ESD操作时间显著长于P组(P<0.05),和谐夹使用率、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EUS可以预测ESD的操作时间、肌层损伤率及钛夹的使用情况。因此,EUS可以用来预测ESD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索幽门螺杆菌(Hp)根除对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异时性癌(MGC)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5月该院471例行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Hp感染及根除情况分为3组,Hp阳性且根除转阴者为Hp根除成功组,Hp未根除及根除未转阴者为Hp根除失败组,Hp阴性者为Hp阴性组,对3组患者ESD术后MGC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MGC 39例(8.3%),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p根除成功可明显降低早期胃癌ESD术后MGC风险(χ2=52.47,P=0.000),中位随访时间39.0个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p根除失败(H■=4.884,95%CI:2.170~10.992,P=0.000)、年龄≥60岁(H■=1.050,95%CI:1.006~1.096,P=0.025)和饮酒(H■=3.629,95%CI:1.769~7.444,P=0.000)是早期胃癌ESD术后发生MG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p有效根除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分析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且术后病理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共计281例。依据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分为对照组及术后出血组。收集既往史、住院病历、病理结果、内镜报告等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缺血性血管病、肿瘤部位、内镜下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是否合并溃疡、是否合并脉管癌栓、是否为整块切除、是否为完全切除、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及术后出血时间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8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共有16例发生术后出血(5.69%),出血时间为术后第1~9日。ESD术后24小时内出血8例(50.0%),48小时内出血10例(62.5%)。其中1例于术后48小时内连续出血2次,失血性休克1例,均于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值为0.051,95%CI 0.011~0.230,P<0.01)、手术时间≥2 h(OR值为0.048,95%CI 0.009~0.263,P<0.01)、合并溃疡(OR值为0.038,95%CI 0.007~0.193,P<0.01)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2 h、术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溃疡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扩大指征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2月~2013年5月行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病理资料,筛选出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扩大指征的病例,比较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类型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结果 入组157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3例。黏膜内癌(m癌)、黏膜肌层癌(mm癌)、分化型黏膜下层癌(sm1癌)的淋巴结患者转移率分别为0.0%(0/18)、6.6%(4/61)、11.5%(9/78),3组间比较(χ2=2.954,P =0.228)、m癌与mm癌比较(χ2=1.243,P =0.265)、mm癌与分化型sm1癌比较(χ2=1.002,P =0.317),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分化好与分化差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2/86)、15.5%(11/71),比较(χ2=8.879,P =0.003),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大部分符合扩大指征的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黏膜内癌更为可靠,黏膜下癌因缺乏精确的术前评价体系,需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尤其是分化程度差者,建议行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阿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内镜组和开腹组患者进行护理对照,并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止痛剂使用次数、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开腹组;内镜组术中失血量、长期生存率与开腹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降低了治疗成本,给患者带来很大利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