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对刘绍能教授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而与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在病变过程中可合并气虚、痰湿、瘀血、寒热错杂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脾虚胃热、脾虚胃弱、痰热互结、瘀热互结5型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在治疗中常加入和胃降逆、制酸抗损的药物,以消除胃酸对食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疑难病症之一,李延萍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以脾胃运化升降失常为主,常兼肝气郁结、肺失宣降、肾阴阳不足与心神不宁,治疗时擅用经方以调节脾胃升降为主,调和五脏气机为辅,佐以调畅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介世杰 《四川中医》2005,23(11):16-17
阐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包括理气滞、疏肝和胃,降胃逆、苦辛通降,化瘀滞、降气和络,养胃阴、甘凉濡润等法治疗及调护。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粘膜损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与Barretts食管、食管腺癌等严重情况相关,因而此病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前景,结合临床,我们就此病的中医药辨治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病在食管,由胃所主,临床以胃脘灼热(即烧心)为最常见症状,常伴反酸,非心源性胸骨后疼痛,或有嗳气、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咽部不适、口苦、咳嗽等症.本病属祖国医学吐酸、嘈杂、反胃、呕胆、呕吐、结胸等病证范畴.2004年6月~2007年8月笔者对357例GERD患者,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龙 《中医研究》2009,22(4):45-4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的一种疾病,是上消化道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长期发病还能造成其他严重的继发病症。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滞、郁热、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辨证为胆热犯胃、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痰气郁阻、寒热错杂六种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8.
介绍朱生樑教授辨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难点在于涉及多个脏腑,病程中又易形成内生之邪,相似证候、性质不同的病机常复合存在。提出立足主要矛盾、明辨脏腑自身及相似脏腑病机变化的特点、厘清虚实权重的辨证思路,在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的基础上立法处方。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9.
10.
张晓文 《河北中医》2012,34(2):212-213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非典型症状和消化道以外症状容易误诊.目前,胃食管反流病无特效药物治疗,西医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治疗为主,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且复发率高,副作用大.因此,充分认识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特点,运用中医理论探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用药,对提高疗效、防止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的原因,认为部分是因为诊断问题而导致的"错治",多数则是由于治疗的方向性错误所导致的"误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矛盾不是胃酸分泌过多,而是胃酸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是酸错位。抑酸治疗只能减轻反流物中的酸度,对反流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从本质上看,除少数结构因素引起的反流外,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一种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西医调整胃肠动力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针灸疗法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长期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尝试以圆运动理论为基础,再探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特点与辨治,认为中轴运转正常,四维升降有序,人既安和,若轴不旋转,或四维升降失常,中轴运转停滞,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发为本病,治疗以“运轴以复轮”或“轴轮并运”为法,使中轴运转正常,四维升降复旧,人身气机运动之圆恢复,则疾病向愈,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及相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从辨证与辨病、抓主症与抓主病、治标与治本、药物及非药物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认为中医诊治本病,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病求本为原则,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先抓主病再抓主症,并重视中医针灸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谈调理升降法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林  赵荣 《天津中医药》2009,26(1):37-38
探讨调理升降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关系.通过归纳中医脏腑气机升降相关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分析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脾胃肝肺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提出治疗宜采取调理脏腑气机升降原则.经过临床实际应用.运用该原则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GERD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组(治疗组)及奥美拉唑对照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口服,治疗组用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90%、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治疗GERD为临床较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HRQL)评分及T_3~T_(12)棘突下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1)针刺组、西药组愈显率分别为60.0%、2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RDQ、GERD-HRQL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RDQ、GERD-HRQL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后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较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郑敏  唐艳萍 《天津中医药》2016,33(8):456-461
[目的]系统评价柴胡疏肝散为主治疗反流性胃食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柴胡疏肝散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6月,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柴胡疏肝散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总有效率[OR=5.05,95%CI(4.04,6.32)]、胃镜下有效率[OR=3.67,95%CI(2.60,5.19)]及复发率[OR=0.50,95%CI(0.37,0.67)]方面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文献表明柴胡疏肝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总有效率、内镜下有效率、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建中降逆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中虚气逆证(NERD)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0例NER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口服雷贝拉唑,治疗组(n=30)予以建中降逆汤。比较两组主要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评分、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泌素-17(G-17)、胃电图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和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胃电图指标均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RDQ、SSS评分降低,PGⅠ、G-1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RDQ、SSS评分低于对照组,PGⅠ、G-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中降逆汤治疗NERD中虚气逆证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情志精神心理以及胃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