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制备并鉴定葡萄球菌A蛋白-多聚赖氨酸交联物(SPA-PLL交联物),以此交联物为“接头”,构建一种新型的抗体导向核酸转移系统.方法 采用SPDP化学偶联法制备SPA-PLL交联物;采用SDS-PAGE电泳法测定SPA-PLL交联物的纯度;采用酶联法或DNA凝胶阻滞实验分别测定SPA-PLL交联物与IgG或DNA片段的结合;将SPA-PLL交联物与Tfr抗体和pEGFP-C1质粒以适宜的质量比混合即可组装成Tfr抗体导向pEGFP-C1质粒转移系统;将该抗体导向的pEGFP-C1质粒转染人肝癌HepG2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结果 SPA-PLL交联物纯度较高,能良好地结合多种IgG抗体,同时也能较好地结合pEGFP-C1质粒、中和其负电荷;Tfr抗体导向pEGFP-C1质粒转移系统能特异性地转染HepG2细胞,并使pEGFP-C1质粒在细胞中有效表达.结论 SPA-PLL交联物能与核酸片段和IgG抗体非共价结合,并具有良好通用性;以此制备抗体导向核酸转移系统的过程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细胞外基质及其受体在胃癌细胞分化、浸润与转移以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制备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抗层粘连蛋白(LN)抗体 IgG 的Fab-HRP 交联物,应用该交联物及抗纤维联接蛋白(FN)抗体、抗 VLA 亚族结合素单克隆抗体,对45例胃癌、16例非癌胃粘膜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显示:(1)非癌粘膜中,LN,FN 呈连续、均匀的细线状分布于上皮和血管基底膜中,FN 亦呈  相似文献   

3.
新胃癌相关抗原MG5-Ag、MG7-Ag及MG9-Ag的纯化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胃癌相关抗原对胃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有的消化道肿廇相关抗原对于胃癌缺乏敏感性或特异性。 作者应用本室制备的一组特异性强的鼠抗人胃癌单克隆抗体(McAb)MG5、MG7及MG9分别与溴化氢活化的Sepharose 4 B交联,制成免疫亲和层析柱,测得交联率分别达93.05%,92.7%,  相似文献   

4.
采用DextranT-40桥联法将抗人脑胶质瘤单克隆抗体SZ-39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进行化学交联,制备成免疫交联物。SZ-39单抗和阿霉素的摩尔结合比为1:48。~3H-TdR掺入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免疫交联物对靶细胞SHG-44的细胞毒作用显著优于游离药物、游离抗体及药物和抗体的混合物。其半数抑制剂量IC_(50)为1.75×10~(-8)mol/L。免疫交联物对非靶细胞SP_2/O的细胞毒作用不及游离药物。实验显示免疫交联物有良好的靶选择性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微球状交联壳聚糖并合成了交联壳聚糖(AECTS)-Co配聚物。用FTIR、WXRD、TGA和DSC等对配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Co^2 与AECTS中的氨基、羟基发生配位而被吸附;树脂与Co^2 配位后,结晶度下降、热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克隆形成测定被认为是体外评价抗癌药物活性的最准确方法,它是以判断肿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丧失与否作为其生物学基础的。我们用此方法观察抗癌药道诺霉素(Dan)-葡聚糖(Dex)-胃癌单克隆抗体(McAb)MGb_2的免疫交联物对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并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新型抗体靶向性核酸转移系统的关键组分葡萄球菌A蛋白-聚乙烯亚胺交联物(SPA-PEI)的生物学功能,即结合IgG与压缩、复合DNA的能力.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中和抑制实验测定SPA-PEI交联物与多种来源IgG的结合能力;采用DNA凝胶阻滞实验测定SPA-PEI交联物与DNA片段的结合;采用溴化乙啶拒掺实验测定SPA-PEI交联物压缩DNA的能力.结果 SPA-PEI交联物可与多种种属来源的IgG良好结合;SPA-PEI交联过程对SPA的结合特性无明显影响,SPA活性保持较好;SPA-PEI交联物能较好地中和质粒DNA或脱氧核酶(DzTi)的负电荷,压缩DNA片段能力接近游离PEI.结论 制备的SPA-PEI交联物保持了SPA和PEI的生物学活性;SPA-PEI交联物可用于抗体靶向性核酸转移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证实hnRNP B1单克隆抗体与顺铂(DDP)的交联物可与肺癌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并研究该交联物在体外的靶向抗癌作用.方法 采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常规体外培养传代.细胞分为DDP组、hnRNP B1单抗组、hnRNP B1单抗-DDP交联物组,分别加入DDP 3、5及7μg/mL,hnRNP B1单抗2.5、5及10μg/mL,交联物1.5、3及6μg/mL,培养2 h后,用培养基洗涤(仅对单抗组和交联物组进行洗涤),再分别作用12、24及48 h.以DDP组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每组设3个复孔.应用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在液闪仪上测定每分钟细胞计数(CPM),了解不同干预以及不同剂量、作用时间交联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UNEL技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交联物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DDP(7 μg/mL)、hnRNP B1单抗(5μg/mL)、交联物(3μg/mL)作用48 h对A549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9.7%、53.3%、59.2%.3μg/mL交联物组(30.4%、46.2%及59.2%)和6μg/mL交联物组(41.3%、52.5%及66.8%)作用12、24及48 h后的生长抑制率均强于同时间点7μg/mL DDP组(25.O%、41.3%及49.7%).DDP(7μg/mL)、hnRNP B1单抗(5μg/mL)、交联物(3μg/mL)作用48 h后均可诱导A549肺癌细胞凋亡.A549细胞经交联物作用后,G<,0>/G<,1>期细胞增多(占53.9%),S期细胞减少(占43.2%),与DDP组(46.8%和47.1%)和单抗组(46.4%和46.3%)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 hnRNP B1单克隆抗体与DDP的交联物可与肺癌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靶向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者将胃癌McAb MG11与柔红霉素交联,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从而改变柔红霉素体内的自然分布状态。经体外初步观察,制成的交联物对胃癌细胞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首先用等量的乌头酸酐处理柔红霉素得到柔红霉素衍生物,通过酸沉淀法将柔红霉素衍生物  相似文献   

10.
一、基础医学研究 1.鼻咽癌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及主动免疫机制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研究人员根据Jerne免疫网络理论,首先用小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以鼻咽癌细胞株为免疫原,制备了一系列抗鼻咽癌的单抗(Ab1)。再用与钥孔(虫戚)血兰素的交联物抗体为免疫原和小鼠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作用与Ab1的V区的抗独特型抗体(Ab2),并证实其中某些Ab2具有鼻咽癌相关抗原的内影像(Ab2β),以此抗体(Ab2)免疫小鼠,诱导与鼻咽癌细胞发生特  相似文献   

11.
以碳二亚胺(EDCI)为连接剂,将血卟啉衍生物(HPD)与抗胃癌单克隆抗体18M(McAb18M)共价交联。经ELISA法测定及溶血试验表明,该交联物保留了McAb的反应特性及HPD的光故活性。体外试验表明,交联物对靶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率提高了11.2倍,对非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微弱,表明HPD—McAb具有特异杀伤作用。对游离HPD及交联HPD的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的分析比较表明,二者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霉素纳米-VEGFR2单抗交联物抗肝癌作用,研究其在体内对肝癌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肝癌稞鼠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1)选择10只肝癌裸鼠随机分为两组,按尾静脉注射不同成分分别为交联物A组和阿霉素溶液(F-ADM)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交联物在肝癌裸鼠体内分布;(2)选择18只肝癌裸鼠随机分为3组,按尾静脉注射不同成分分别为交联物B组、F-ADM组及生理盐水(NS)组,每组在给药当天及给药后第3、6、9、12、15、18、21天分别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并计算体积,给药后第21天处死全部裸鼠,称肿瘤质量.(3)选择30只肝癌裸鼠随机分为3组,按尾静脉注射不同成分分别为交联物C组、F-ADM组、NS组,观察并记录各组肝癌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 注射交联物A组肝癌裸鼠2h后的肿瘤、血液、心、肝、肾中的阿霉素浓度与注射阿霉素纳米裸鼠(纳米组)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h时药物的靶向指数及选择性指数以肿瘤最高;3组肿瘤体积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但交联物B组增长最慢,其肿瘤体积在给药后第9、12、15、18、21天均明显小于F-ADM组,肿瘤质量在给药后第21天明显轻于F-ADM组(P<0.05);交联物C组和F-ADM组裸鼠的存活率得到改善,从6周开始交联物C组裸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NS组,在9、10、11、12周交联物C组裸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F-ADM组(P<0.05).结论 阿霉素纳米-VEGFR2单抗交联物在抗肝癌过程中实现缓慢释放和靶向性作用,增加了药物在肝及肿瘤中的分布比例,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新型抗体靶向基因导入系统及其核心组分:葡萄球菌A蛋白-多聚赖氨酸交联物(SPA-PLL交联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将SPA-PLL交联物、CD44抗体和反义寡核苷酸以适宜的质量比混合即可组装成抗体靶向寡核苷酸复合物;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该靶向复合物或SPA-PLL交联物对培养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该靶向复合物和交联物在低浓度范围内(0~62.5μg/mL)对细胞毒性作用较小,在高浓度(>125μg/mL)时对细胞毒性作用显著增强;游离PLL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较强,但游离SPA无毒性作用。结论抗体靶向寡核苷酸复合物和SPA-PLL交联物在常用浓度范围内对转染细胞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湘西野生蓖麻籽中提取了两种植物毒蛋白ricin Ⅰ、ricin Ⅱ,其分子量分别为65、67KD,LD_(50)分别为0.20、0.24ug/小鼠。用本室制备的抗大肠癌单克隆抗体Hb_3作为导向载体,与蓖麻毒蛋白A肽链交联,制备杂交分子Hb_3—RTA。SDS—PAGE分析表明,每个Hb_3上平均结合4.9个RTA。初步细胞毒试验显示,交联物Hb_3—RTA对大肠癌细胞HRT-18具有较强杀伤作用,而对正常人淋巴细胞杀伤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5.
将本室制备的免疫导向药物-抗人脑胶质瘤单克隆抗体SZ-39和阿霉素交联物在脑胶质瘤裸小鼠模型NHG-1体内进行导向治疗研究。实验显示免疫交联物对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游离药物、游离抗体及药物和抗体的混合物。免疫交联物治疗后肿瘤组织~3H-TdR掺入量显著低于各对照组,表明肿瘤细胞DNA合成被明显抑制。而免疫交联物对正常小肠上皮细胞DNA合成影响较小,提示其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四氯化锆、苯乙炔和间乙炔基苯胺(APA)为原料,通过先驱体合成法制备新型含锆有机先驱体树脂——含Zr聚乙炔基苯胺树脂(ZAPA)。通过FT-IR表征了其结构,利用DSC及FT-IR研究了其固化反应,通过TG研究了其固化物的耐热性能,采用XRD和EDS研究了其固化物的烧结性能。结果表明:ZAPA树脂可以发生固化交联反应,其固化物相对于APA的固化物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能,在N2气氛下,ZAPA树脂固化物失重5%的温度为445 °C,1 000 °C下的质量残余率为43.7%;在空气气氛中,1 000 °C下烧结5 h后,可形成ZrO2晶体。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新型交联技术制备胃癌单抗-丝裂霉素C结合物||[黎松,张素胤,张学庸等.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4;14(2):108~111]作者建立一种新型交联方法,使抗癌药物丝裂霉素C通过中介体定量地、选择性地引入胃癌单抗Fc段.首先制备丝裂霉素C...  相似文献   

18.
黎松  谈立松 《医学争鸣》1989,10(6):366-369
作者报道B链半乳糖结合位点封闭的蓖麻毒素-胃癌单克隆抗体MGb_2结合物的制备及其细胞毒特征。首先将引入碘乙酰基团的毒素与引入巯基的抗体反应,得到的结合物通过琼脂糖亲和层析柱除去仍保留半乳糖结合能力的部分。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结合物对肿瘤靶细胞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在1.0×10~(-11)mol/L水平,对人胃癌细胞KATOⅢ的杀伤率为46%,优于MGb_2-蓖麻毒素A链结台物(12%),而对非靶细胞作用很弱,在1.0×10~(-9)mol/L水平对正常人胚肺细胞SL_7杀伤率仅为42%,无需半乳糖拮抗。  相似文献   

19.
用培养的人MGc 803胃癌细胞免疫小鼠,取小鼠脾制备人胃癌特异性小鼠TF(小鼠Sp-TF);用手术摘除胃癌组织标本所提抗原免疫山羊,同法制备人胃癌特异性羊TF(羊Sp-TF)。以经改进的~3H-Leu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3H-Leu LMI法)为指标检测和比较其活性,结果表明,小鼠Sp-TF具有机抗原特异活性,羊Sp-TF具有同样的抗原特异活性。  相似文献   

20.
将铕的有机配合物NaEu(TTA)4与聚(苯乙烯-丙烯酸)(PSAA)反应制备了铕配位聚合物[Eu(Ⅲ)-TTA-PSAA],用电导、DTA-TGA、荧光光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由于配合物中存在着Eu^3 分别与TTA^-和PSAA分子中羧基的配位作用,并进一步交联,因此配合物样品均不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只能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丙三醇/异丙醇的混合溶剂,且耐热性得到提高。配合物为褐色固体,在常温、紫外光下发出红光,主要是由于Eu^3 离子的^5D0→^7F2跃进。讨论了pH值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当pH=10时,合成的配合物具有最好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