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系统性硬化病(SSc)、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类风湿关节炎(RA)和系统性血管炎等,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系统。因肺是由丰富的胶原、血管等结缔组织构成,因而成为最易受累的靶器官之一,肺间质病变(ILD)是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常见的  相似文献   

2.
<正>结缔组织病(CTD)是一大类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为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病。CTD引起的肺损害表现多样,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病、胸膜肺疾病、胸廓病变等。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肺间质病变(ILD),被称为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  相似文献   

3.
<正>肺间质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剌激性干咳和呼吸困难,结缔组织病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结缔组织病继发的肺间质病变,这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并发症,可以是结缔组织病的首发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十几年来,随着治疗水平和认识的提高,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的治疗和预后均获得了显著的改善,比如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引起的脑病和肾病死亡率在降低,但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  相似文献   

4.
<正>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类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而引起的全身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在CTD引起的肺损害中,肺间质病变(ILD)较为常见,也是引起疾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1]。CTD-ILD患者由于肺功能受损、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长期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容易合并结核感染。本文对山西大医院风湿免疫科2011—2014年收住的9例CTD-ILD合  相似文献   

5.
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患者呼吸系统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肺部影像学特点、有无肺动脉高压、肺功能与肺部影像学关系。结果124例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患者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憋气,严重时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64例行肺功能检查均有弥散功能减低,其中26例为单纯弥散功能减低,32例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4例为}昆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2例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22例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病变在影像学上可有结节影、索条影、斑片影、网格影、磨玻璃影、肺大泡等多种改变。32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患者中有15例表现为网格样、纤维化样改变,26例单纯弥散功能减低患者中有8例表现为网格样、纤维化样改变。结论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患者呼吸系统表现多种多样,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是较易出现肺间质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在影像学上可有多种多样改变,影像学上表现为网格样、纤维化样改变的患者肺功能易出现限制性通气伴弥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结缔组织疾病的肺损害包括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细支气管炎和胸膜病变。其中肺间质病变最常见且影响病人预后 ,可引起肺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减低 ,晚期可发生以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的呼吸衰竭。1 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慢性肺间质病变是一种主要侵犯周边肺组织部肺泡、肺泡间隔、邻近的小气管和小血管的弥漫性炎症疾病 ,间质性肺病病因已明者占 35 % ,病因不明者占 6 5 %。病毒、细菌、真菌、吸入有害气体、药物、风湿病等均可导致间质性肺病 ,许多全身性疾病都在肺脏表现出各自的临床特征 ,其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包括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等 )最具有代表性[1] 。结缔组织病变伴发肺部的病变多种多样 ,如胸腔积液、肺实质浸润、气管支气管病变、肺血管炎、肺内肉芽肿性病变以及肺间质纤维化。风湿性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疾病 )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干燥综合征、Wegener肉芽肿为多见 ,从肺科的角度分析 ,间质性肺病原因不明类中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结缔组织病肺部表现和结节病三者多见[2 ] 。肺部感染是肺间质病变的常见并发症 ,并能诱发呼吸衰竭 ...  相似文献   

7.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与转归。结果12例患者类风湿关节炎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例,干燥综合征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皮肌炎1例,多发性肌炎1例。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气短;肺部体征以Velcro啰音为主;肺部高分辨CT( HRCT)检查表现为磨玻璃样影、条索状影、网状影、斑片状影、肺大泡和蜂窝样影,全胸片表现为条索状影和斑片状影;1例干燥综合征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间质病变发现较早,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症状缓解,肺间质病变发现较晚者,经糖皮质激素和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改善,预后差。结论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早期呼吸系统症状不明显,肺部HR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早期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结缔组织病(CTD)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常累及呼吸器官尤其是肺和胸膜。由于呼吸系统受累组织主要为结缔组织,故其病变多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导致肺功能障碍。本文对2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以了解其肺功能障碍的类型、受累程度,以对临床治疗、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病种、年龄、性别构成分布:本组纳入我院CTD住院病人20例。年龄9~61岁,男性5人,女性15人,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密度测定对结缔组织病(CTD)肺间质病变(ILL)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2例CTD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应用MSCT附带的Pulmo自动评估软件进行上、中、下肺区的密度测定,并同时进行肺高分辨扫描(}-IR(_1、),分析二者的变化与CTD伴ILL的关系。结果222例cm患者中197例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25例平均肺密度正常。157例HRCT有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65例HRCT正常。50名正常对照者HRCT均正常,8名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2名平均肺密度正常。结论采用MSCT与HRCT对CTD伴ILL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侧),因此MSCT平均肺密度测定对早期诊断CTD伴ILL比HRCT更敏感,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密度测定对结缔组织病(CTD)肺间质病变(ILL)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 2 2例CTD患者及5 0名正常对照者,应用MSCT附带的Pulmo自动评估软件进行上、中、下肺区的密度测定,并同时进行肺高分辨扫描(HRCT) ,分析二者的变化与CTD伴ILL的关系。结果 2 2 2例CTD患者中197例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2 5例平均肺密度正常。15 7例HRCT有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6 5例HRCT正常。5 0名正常对照者HRCT均正常,8名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 2名平均肺密度正常。结论 采用MSCT与HRCT对CTD伴ILL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0 0 (双侧) ,因此MSCT平均肺密度测定对早期诊断CTD伴ILL比HRCT更敏感,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 结缔组织病 (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 )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生肌炎等疾病[1].因肺脏含有丰富的血管、胶原蛋白以及纤维结缔组织等, 使其成为CTD最易受累的器官, 有研究指出80%的CTD患者均会发...  相似文献   

12.
李涛  徐朝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3541-3541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大类,其中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在我国并不少见,可造成患者多个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肺间质病变1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病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7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肺间质病变发病率为16.3%。结论早期确诊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伴发结缔组织病(CTD)的发生率、类型、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伴发CT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6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2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伴发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SS)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类风湿关节炎(RA)2例,系统性硬化症(SSc)2例,多发性肌炎1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例,抗磷脂综合征1例。1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5例同时伴发2种CTD。临床表现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相应CTD的临床症状。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13例随访的患者中11例有一定的疗效。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伴发CTD并不少见,其中伴发SS最常见,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硬化症是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化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局限性及弥漫性皮肤增厚及纤维化为特征,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其中肺部受累是系统性硬化症最常受累的内脏器官之一[1],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系统性硬化症肺部受累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病变及肺动脉高压,合理治疗及细致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系统性硬化症77例,其中并肺间质病变29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浓度变化与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CTD)的关系。方法本实验以化学比色法分别检测了99例CTD患者的血清SOD、MDA、维生素C、维生素E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进行了比较。结果99例CTD患者,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组(SLE)2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组(SS)2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RA)20例,混合结缔组织病组(MCTD)13例,多发性肌炎组(PM)13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组(PSS)9例,各CTD组血清MDA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其中SLE活动期MDA浓度较非活动期增高(P<0.01)。而各组血清SOD、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01、P<0.05、P<0.001),其中SLE活动期血清SOD、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也较非活动期下降(P<0.01,P<0.05,P<0.05)。结论血清SOD、MDA、维生素C,维生素E水平的变化与CTD的发生发展及SLE的活动性有关。血清MDA水平升高,SOD、维生素C、维生素E抗氧化水平降低是CT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临床医生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研究者而言,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否为潜在系统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如结缔组织病(CTD)]的一种肺部表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间质性肺炎(IP)患者,临床医生经常根据患者存在循环自身抗体、特异性组织病理学特征或轻  相似文献   

18.
郭冬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3,(19):185-186,188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CTD-I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并被确诊为CTD-ILD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D-ILD病变发病率中类风湿关节炎(RA)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以上5种CTD占全部CTD-ILD的82.2%。呼吸道症状以活动后气促、咳嗽、胸部不适为主,约4.1%的患者可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肺功能检查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为主,分别占检查者比例的61.0%和58.5%。胸片对CTD-ILD的检出率较高,约为93.2%。经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CTD-ILD患者死亡率约为9.6%。结论对有呼吸道症状的CTD患者应尽早进行检查以排除合并ILD的可能,而胸片可作为ILD的筛查项目,结合肺功能检查可提高CTD-ILD的检出率,而HRCT检查则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改善CTD-ILD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方法本研究测定了134例CTD患者的肺通气、弥散功能,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发现多数CTD患者存在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障碍、小气道阻塞、肺容量减少。结论肺功能检查对CTD患者肺部病变的早期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组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多系统疾病,感染是结缔组织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1,2])。结缔组织病常累及呼吸系统,患者同时伴有免疫紊乱,易并发肺部感染,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增加了这类患者发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