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核心是解除延髓及高颈髓的压迫和寰枢椎失稳,因此涉及两种手术——颅颈交界区减压和颅颈交界内固定术。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经口齿状突切除或松解,然后再行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此方式风险高、痛苦大、花费高,极易引起患  相似文献   

2.
周建鸿  田晓滨 《贵州医药》2004,28(7):632-632
外伤性寰枢椎脱位,导致上颈椎不稳,可出现脊髓受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由于对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危险性高,以往多采用颅骨牵引,颈围领固定等保守治疗。我们于2003年3~9月共收治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全部采用APOfix后路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椎板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3-02~2005-10笔者采用寰枢椎椎板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并寰枢椎脱位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19~41岁。交通事故伤3例,重物砸伤1例,坠落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中应用.方法 004年5月至2011年12月进行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病例72例进行总结.结果 72例经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为3例蝶枕软骨未闭合,17例寰枢椎脱位,6例寰椎后弓未闭,4例寰椎前弓未闭合,18例寰枕融合,7例颈2~3 融合,3例颈5~7融合,6例齿状突型颅底陷入,4例扁平颅底,Arnold-chiari畸形8例,2例齿状突发育不全.结论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可以从多切面、多角度对病变进行观察,充分的弥补普通CT的横断面图像的不足;通过三维重建可以对图像进行随意切割,对颅颈交界区局部骨结构和血管脊髓关系更清楚观察,为进一步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我院采取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关节脱位1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9-55岁,平均30.1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关节脱位9例,新鲜齿状突骨折并脱位3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2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合并脱位、枕颈融合、颅底凹陷1例。本组病例均有枕颈部疼痛、颈僵硬、活动受限等表现,6例伴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5月至2004年8月,我院用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外伤性上颈椎不稳29例,随访2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3例;年龄21~55岁,平均29.8岁;其中寰枢椎半脱位16例,寰枢椎半脱位伴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寰枢椎脱位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17例)施行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7~32个月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胡伟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0):765-766
<正> 寰枢椎骨折脱位、横韧带断裂所致寰枢椎不稳,颈后路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横韧带断裂所致寰枢椎不稳的一种良好方法。寰枢椎不稳定使上部颈髓处于危险状态,可渐进出现颈髓压迫,也可出现外力作用下急性颈髓损伤,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应用寰枢椎牵引复位,解除颈髓压迫并行内固定及融合术,以维持上颈椎的稳定。本组采用后路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引起颅椎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临床较常见,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或引起迟发性截瘫。自1995年1月至2001年6月,我们采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2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09年1月份来潍坊市人民医院科共行3例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15~71岁,均为寰枢椎脱位。2护理要点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寰枢椎疾病风险极大,无论在治疗上还是护理上都很复杂。又由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脱位的有效术式,但融合失败常导致治疗无效或加重,增加病人负担。现将我们28例寰枢椎融合术失败的3例总结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45岁,农民。高处坠落致齿状突基底骨折并寰枢椎脱位。颅骨牵引复位3周后在局麻下行寰枢后路融合...  相似文献   

12.
赵文 《东南国防医药》2010,12(6):540-542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CT检查方法和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颈椎侧位像定位划线,扫描基线前端向头侧、后端向足侧倾斜,与寰椎前后轴线约成15°,使扫描线通过寰椎前结节-齿状突-枢椎棘突联线,由枕骨髁至枢椎体2mm连续扫描,观察寰齿及侧块下寰枢关节之对应关系。结果 15例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均有齿状突偏位表现,同时伴有寰椎侧块下关节移位8例,寰枢椎纵轴线偏位12例,并且人为反向旋转体位,仍不能纠正其偏位现象。结论正确的CT扫描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存在与否及其形态特征,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重建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4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X线检查、CT扫描及CT图像后重建评价.结果: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椎骨折、枢椎椎体及附件骨折显示清楚,能直观地显示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螺旋CT是目前诊断寰枢椎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定患者24例,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共置入螺钉96枚。结果JOA评分:术前平均8.5分,术后平均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例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复位满意,20例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定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tlas钛缆内固定治疗可复型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Bmok法固定,先在CI后弓和C2椎板行骨膜剥离;线缆中间对折。依次从下穿过C2椎板和C1后弓深面,于连结钢丝处剪断:然后用高速磨钻将C1后弓及C2椎板去皮质,取髂骨块移植;最后分别将2根线缆拉紧,用收紧器进一步收紧固定。手术后头颅石膏外固定3-4个月。结果7例脱位完全复位,1例大部分复位。结论Atlas钛缆内固定治疗可复型寰枢椎脱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并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颈1/2融合翻修2例,寰枢椎管内外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手术时间2.0~4.0 h,出血量200~65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5~24个月定期随访,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具有可行性及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发生情况和误诊原因。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儿童寰枢椎半脱位误诊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对该患儿给予抗炎、颈椎牵引及按摩治疗20天痊愈出院。结论详询病史、详细检查、正确诊断是避免误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11月,共收治寰枢关节不稳及脱位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7~71岁,平均(41.50±6.35)岁;神经功能根据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9~17分,平均(12.50±2.07)分。所有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在麻醉状态下颅骨牵引均已复位,所有患均采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并获得7~67个月随访,平均(35.80±7.8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和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4~17分,平均(15.70±1.15)分。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及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充分、固定坚强、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及脱位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结构复杂而特殊,其损伤不仅会导致比脊柱其它部位更为容易造成严重的肢体瘫痪,甚至直接危及生命.这给治疗及护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2002年5月13日我科收治一位无脊髓损伤枢椎骨折、寰枢椎脱位患者.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患者住院期间无发生肢体瘫痪、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住院15天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本院2007年8月~2011年2月,选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18例,对其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以及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经X射线、CT复查示螺钉无松动,无断钉,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螺钉偏内致左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1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余螺钉位置良好,无脊髓、椎动脉损伤。3例术中在行寰椎后弓下方操作时损伤静脉丛,但无临床影响。4例骨折脱位完全复位,1例不完全复位;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3例E级无变化;患者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均完全恢复,旋转功能稍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为短节段固定,直视下置钉、复位,对颈椎影响小,寰枢椎的稳定性良好,提高了植骨融合率,脊髓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