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降逆诸法,立法全面,组方缜密,选药精当.学习仲景降逆法,可进一步探讨仲景气机理论和学术思想以及调理气机的治疗规律,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例如下.1化饮降逆法本法适用于痰饮上逆的咳喘肺胀等病.11温化降逆《金匮·咳嗽上气篇》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此为外寒内饮致肺气上逆的咳喘,治用温化痰饮降逆法,喘甚者选射干麻黄汤;如饮邪偏盛,宜用小青龙汤,其中射干、半夏、紫菀、款冬花以降气化痰平喘;细辛、干姜温化痰饮;若痰浊壅盛者,则宜皂荚丸涤痰降逆.  相似文献   

2.
"养子十法"出自《小儿病源方论》。该法以温凉为主要手法协调脏腑阴阳,畅达气机;以顾护五脏为核心目的,把顾护肺、脾、肾阳气,平衡心、肝阳气的观点用于小儿防病中。以"要背暖""宜少洗浴"顾护肺脏;"要肚暖""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轻粉"顾护脾阳;"要足暖"顾护肾阳;"要头凉""要心胸凉"制约心阳郁盛;"勿令忽见非常之物"呵护小儿心肝所主之精神情志。将"暖"与"凉"运用得当,方可阴平阳秘,维持脏腑功能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所论痰饮、水气病皆为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痰饮即后世之饮证,"痰”同"澹”,《说文》曰:"澹者,水摇也”,也形容饮之状态而设,并非后世所谓之痰证;水气即后世水肿之证,"气”表明水形成的原因为气机受阻或阳气衰微,气不化水,水泛肌肤而成水肿之证.饮与水异名而同源,均为水液潴留之证,若水液停留于某一局部,如:水走肠间,或在胁下,或归于四肢等,皆谓之饮证;若水液泛滥肌肤,以浮肿为主要表现,多伴小便不利者则为水气病.  相似文献   

4.
"三道两路"调畅,"三气"同步,达到中正平和,则身体健康无病。"三道两路"阻塞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无法同步,人体的气血平衡关系失调,导致心脑、肺、肾、脾胃等调节枢纽失衡,发为痴呆。故基于"三道两路"理论,应用经络同气理念指导壮医筋经疗法从局部调理整体气机,使人体与"三气"同步,调和心脑肺脾胃肾的气机,使机体内外达到平衡状态,以此达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医称风湿病为痹症。《内经》日: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具体来说,就是气候变化无常,或久居潮湿、寒冷之处,或因涉水、冒雨,使风寒湿邪气侵人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但同时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即风湿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内因。  相似文献   

6.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以虚型及虚实夹杂型为主要证型。魏志军认为便秘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治疗应以"调和阴阳"为原则,运用调节气机、攻补兼施、调和气血、健补脾阳等方法,使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肠腑通畅。  相似文献   

7.
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并发症,如不迅速有效控制,病情将迅速恶化。根据其阳虚饮停胸膈、水邪壅肺、气机不利的病机,选用温阳化饮逐水之治法,内服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外用抗癌消水膏,使阳扶饮祛,气机通畅而获效。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医治秘多以理气通泻、滋阴养血、温阳通便、升降气机,很少论及温阳健脾化饮治秘。针对于此,结合津液代谢以及《伤寒论》174条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去桂加白术汤条提出太阴夹饮致秘,阐述太阴夹饮致秘的证治特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药除了温阳、化饮,亦注重生津、健脾、运脾。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应性出血性皮肤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最为多见,可伴有腹痛、便血、关节肿痛、肾脏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笔者运用中医分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根据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多属于中医"血证""紫斑""肌衄"和"葡萄疫"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外邪而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食物、药物过敏,蚊虫叮咬和花粉过敏等.其先天阴虚质燥,营血之中已有伏火,复受风热、湿热或药毒之邪,从而两热相搏,血热炽燔,灼伤肤络,血溢肌表则发为紫癜;热毒内扰胃肠,阻遏气机,损伤肠络,则腹痛便血;热毒深入下焦,灼伤肾络,血渗尿中而出现尿血;热扰肾关,肾失封藏则发生蛋白尿;阻于关节,则关节肿痛.或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脾气虚而不摄血,血失所附,溢于脉中或留于肌肤,集于皮下,而见皮肤紫癜.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我们通过三十余年临床观察发现其主要病机为心阳亏虚、痰瘀交阻、水毒内蕴等所致,为此提出了慢性心衰中医防治的"三部曲"。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发现治疗慢性心衰的"三部曲"为:补心气温阳气、强心通血脉、化痰泻浊祛瘀水毒。中医注重"气血阴阳、气机调和",慢性心衰中医预防"三部曲"以调补气血、调畅气机、平衡阴阳为主,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状态。通过慢性心衰的预防三部曲达到了气机调畅、气血阴阳平衡的效果,使人体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心衰,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中医治疗慢性心衰"三部曲"在临床上对心衰患者症状的改善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素问·刺法论》将五运六气理论与针刺相结合,为运气异常致病提供临床治疗方法。但《素问·刺法论》中的刺法与运气异常情况单一对应,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且缺乏对其刺法规律及临床应用的深层次研究。从调整人体气机的角度剖析《素问·刺法论》的刺法共性,将运气异常致病的病机归纳为气实、气郁、气虚,提炼"调气三法",即泻余气、疏郁气、补虚气,使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引起人体气机失常的各类疾病。  相似文献   

12.
陈瑞芳教授认为,胃幽门螺杆菌(Hp)属于中医"湿邪"一类,其侵袭人体,若素体脾胃强盛,则不会出现症状,达到"人菌平衡";若素体脾气不足,Hp感染后,更损脾气,脾胃运化不健,体内湿邪蕴留,导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轻者痞满,甚者腹痛。以半夏泻心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正邪、润燥、通滞、清浊"四者皆有论述,并予以重视,笔者通过临证体会,深感此四者对临床辨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故将其统而论述,联系成篇,取名"辨证四则"。此四则中,以"正邪"为总则,"润、清、通"为人体健康的表现,为正为常,也为治法;"燥、滞、浊"为人体病变的表现,为邪为变,也为病因。"正邪"辨病证之进退预后;"润燥"辨津液之盛衰亏盈;"通滞"辨气机之畅达滞塞;"清浊"辨气机之升降混沌。此"辨证四则",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病因病理,从而指导临床立方用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人身之气贵通调”立论.认为气机通调其生理效应才能得以发挥,脏腑功能才能得以完成,气血津波才能不断化生、输布,也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气失通调则易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变生诸病。疏通气机则能恢复正常,为治之要法.分别从生理、病理和治疗三方面作了简要阐述,旨在说明气机通调是人体维持健康的根本,在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肺源性心脏的中医病机是肺病日久,波及五脏,并产生水饮、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治疗上采用气脏兼调法以恢复五脏气机,清除病理产物,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气机是气运行的基本形式,气机运行如常是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运行失常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疾病中采取"调畅气机"是恢复机体正常运转的有效途径.注重"调畅气机"也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中医古代文献中有关"调畅气机"的代表方剂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集大成之功法,在习练过程中强调形、气、神的三调合一。调气是三调合一的关键与核心,可使神志趋于宁静并且指导形体的运动。华佗五禽戏调气养生是人体气机的物质性与功能性的结合,一方面以形体为物质基础,对气进行功能性的调节;另一方面将气看作物质,对机体气机的功能进行调节。"百病生于气",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气的调节有关,人体之气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一身之气皆是分布到脏腑与经络之中,脏腑、经络气机失常则机体生变。调脏腑经络之气,以使人达到阴阳平调、气顺体健的状态是习练华佗五禽戏以防病治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求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提高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提高痊愈率,减少复发。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以调畅气机、散火解毒法服用升清散毒饮对6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口服地氯雷他定片。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4周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调畅气机、散火解毒法及其方剂升清散毒饮加减,对激素性皮炎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武维屏教授将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归纳为三期十候,分为悸、痰、肿、绀4型,并认为阳虚饮停是肿喘型肺心病患者的基本体质,临床以桑苏桂苓饮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感邪而发,重视因势利导,合用麻黄剂,驱邪外出,防止"闭门留寇";无感而作,强调分辨寒热,合用瓜蒌、半夏,调节阴阳,宣畅气机;症状平稳,肿喘不甚,以五苓散温阳化饮,调理体质;久病及肾,命门火衰,合用附子,以助气化,并继之以阴阳同补之品缓缓图之。武维屏教授在使用桑苏桂苓饮的过程中,重视阴阳平衡,强调气机升降,顾护脾胃功能,药少方精,灵活变化,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0.
苓桂术甘汤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均有所见,两处所论述的主治内容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针对的病机是一致的。该方由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6克组成,功能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后世称它是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对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则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所谓诸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停积在胃肠的名痰饮,流于胁下的名悬饮,溢于肢体的名溢饮,支撑在胸膈的名支饮。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潜伏待发的为伏饮,实际仍属于四饮的范围。上述四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