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下,应用壮医经筋疗法从局部作用整体,调"气道"通"谷道",以致肺、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降逆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三道两路”是壮医学的理论核心,其中谷道主要是指食道、胃肠;水道调节枢纽为肾与膀胱;气道交换枢纽脏腑为肺;龙路、火路分别是指机体的血脉和神经系统。“三道两路”通畅,人体则是健康的状态,而“三道两路”调畅失度,是导致疾病的根本。不寐亦是“三道两路”失调而产生,如谷道失和,则卧不安;气道失宣,则目不瞑;水道失利,则神有不安;两路失通,“巧坞”失养。在“三道两路”理论指导下,浅析壮医经筋疗法调畅脾胃、肺、肾经筋灶结,疏通龙路、火路等经脉神经系统,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调和脏腑气机等,探析壮医经筋疗法对不寐的的防治,以期为不寐的调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三道两路”是壮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气道交换枢纽在肺,谷道交换枢纽在脾,水道交换枢纽在肾,龙路交换枢纽在心,火路交换枢纽在脑。“三道两路”是否通畅与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水肿病的产生正是由于“三道两路”阻塞所致,如气道宣降失调,液则不布;谷道健运失职,湿则不化;水道开阖失司,水则不行;龙路通利失常,津则不畅;火路传导失守,邪则不去。故以“三道两路”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壮医脐环穴以激发“天部”的气道宣降之功、龙路通利之功、火路传导之功,“人部”的谷道健运之功,以及“地部”的水道开阖之功,促使天、地、人三气同步,脏腑调和以恢复机体内外水液平衡。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津亏虚、燥热偏胜所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特征。壮医认为糖尿病属于"啊肉甜"(壮族音译)范畴,壮医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即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不利、两路(龙路、火路)不通理论,从而导致五脏血脉网络瘀滞而发病。因此,壮医提出了"开谷道""散瘀结""通两路"的治法,符合壮医调气、补虚、解毒的治疗原则。笔者采用壮医  相似文献   

5.
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痧毒又名痧气、痧麻等。壮医将“痧”称为万病之源,认为“万病由痧起,痧由毒盛生”,如果人体质虚弱,外感痧毒,邪毒内阻三道两路,或饮食不当,内伤谷道,邪毒留滞肌肉之间,毒正交迫,发为痧病。痧毒滞留于肌肉之间,则见肌肉酸痛;留滞于“巧坞”(大脑)气机不利,则有头晕头痛;三道两路气机不畅,则有胸腹闷痛。痧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壮医刮痧疗法就是根据壮医“调气、解毒、补虚”理论,调整人体全身及“谷道”机能,排出谷道毒物使气血得以平衡。1壮医刮痧疗法的功效主治1.1通调三道两路。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达到疏通三道两路、行气止痛作用。所以临床上诸如肝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老慢支、冠心病等许多慢性病患者,在刮痧后三道两路畅通,则气血得以输布,脏腑得以濡养,其功能活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疾病获得治愈。1.2促进气血运行。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作用,使阻滞之气血通畅,起到行气活血、鼓舞正气、化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使风湿、类风湿、痛风、骨质增生、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等疾病症状明显缓解甚至痊愈。  相似文献   

6.
水道疾病的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毒或邪毒内生、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影响肾和膀胱功能,毒邪内阻使水道不畅,气机受阻,功能失调,或正气亏虚,对水道及其脏腑功能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毒、虚是慢性肾脏病致病的因素,两者贯穿于慢性肾脏病的整个疾病过程。运用壮医特色"三道两路""三气同步"的基本理论与"毒虚致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调气、解毒、补虚原则指导治疗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7.
介绍杨炳初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拟定和胃方调和肝脾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收到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症候多样、病机复杂,存在多脏腑偏颇的复合病机。脾胃枢机升降失和在本病发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脾胃枢机失和与心肾、肺肾、肝肺等脏腑枢机失和关系密切。故提出"以枢调枢"为治疗大法,通过五行藏象疗法"以象补藏"调和脏腑枢机以调衡脾胃枢机升降之用,即"以枢调枢",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而致"气归于权衡"的生理常态,由此疾病虽成于枢机也可止于枢机,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0.
"聚于胃关于肺"是肺系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胃与肺、"谷道"与"气道"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广西壮族居民因天气及地域原因,其肺系疾病发病有其自身特点。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理论,本文运用壮医药"三道两路"理论,从调"谷道"通"气道"论治肺系疾病,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目前多采用脏腑辨证,其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与肺、肾、心三脏失调相关。六经辨证包含脏腑、经络、时空等概念,以六经辨病乃执万病之牛耳。六经病辨证关键,在于辨别六经"开阖枢",重视脾主四维枢机、少阳阳枢、少阴阴枢对六经"开阖枢"影响。临证当以六经"开阖枢"枢机,和脾胃枢机、肝肺枢机、肺肾枢机、心肾枢机,即以枢调枢,天地和而泰,则胃食管反流病自愈。本文从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以枢调枢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论治。  相似文献   

12.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疑难病症之一,李延萍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以脾胃运化升降失常为主,常兼肝气郁结、肺失宣降、肾阴阳不足与心神不宁,治疗时擅用经方以调节脾胃升降为主,调和五脏气机为辅,佐以调畅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属"反酸""呕吐""呃逆"等范畴,为气机升降失调,病在胃,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气机升降异常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应和胃降逆,辅以疏肝、健脾、宣肺、补肾、养心之法,标本同治。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同居中焦,升降相依,相互为用,肝气疏泄升发之性可促进胃气之和降,情绪畅达,则不易发病,治疗疏肝气以降胃气之柴胡疏肝散。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关系密切,脾气虚弱,无力布散水谷精微时易导致病理产物瘀滞中焦,加重胃气阻滞导致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全身气机通过肺的运动维持动态平衡,调节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对于通降胃气可起到提壶揭盖之功。肾失摄纳,胃失和降:胃为水谷之海,肾为气之根,肾火不暖胃土则致胃气虚寒,治疗以和胃降逆,酌加枸杞、山药、杜仲等补肾之品,以达到补先天以养后天的功效。火不暖土,心胃同病:心胃毗邻,心为气血之大主,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心气亢盛,心火上炎而不能下降以暖胃土,水谷不化,胃气失于和降临床上可借鉴"调心以治胃"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以“气道”症状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肺炎,具有明显的传染性,从病位而言,属于壮医气道病范畴,病变可波及谷道、水道、龙路和火路。壮医认为“毒、虚”是COVID-19的主要致病因素,贯穿于COVID-19的整个疾病的发病及诊治过程。文章基于壮医毒虚论,运用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学说和“三气同步”理论,以及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6.
陈周燕  杨晋翔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71-174
三焦为行气、水、谷、火的通道,与脾胃联系密切.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为三焦之四道的失常.气道不利包括气之有余、不足、运动失常3个方面.谷道失常实则饮食积滞于胃,虚则无力运化,精微乏源.水道不畅,实则湿邪留滞于脾胃、肠道,虚则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布散,致使产生其他病理产物.火道实者,乘其土位,脾胃过度运化,火道虚者,胃无法腐熟水谷.三焦之四道往往相互影响,其生理病理变化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密切关系.临证可三焦并治,治以四道同调之法:上焦通利水、谷、气道,用药轻清上浮;中焦重在化谷道积滞,并且注重中焦气机升降的调理;下焦火道,虚实辨治,同时,通利下焦水道、谷道.此外,临证需结合脏腑功能,酌情加入疏肝、健脾、调肺、补肾之品.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气"有推动作用,气虚不足或气机不畅均可致胃失和降,冲气上逆,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症发生。甘爱萍教授认为调理脾、肝、肺三者之气,使肝气疏,胃气和,肺气利,气机通畅,脾胃运化如常,诸证可除,效若桴鼓。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理想的效果。梳理近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方面的文献,着重从中医病机这一维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中医药运用。目前,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主要有三方面认识。一为脾胃升降论,脾胃升降失衡,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临床多选用六君子汤加减。二为肝胃关系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肝胃不和;胆腑疏泄失常,木郁土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床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减。三为气机失调相关脏腑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其根本病机,肝、胃、肺、肾多脏腑失衡导致气机逆乱、清浊不分。临床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龙祖宏教授应用"和法"思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为脾气虚弱、胃气上逆、阴阳失衡所致,脾气亏虚导致水湿及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土虚木乘,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从而导致反酸、烧心等一系列症状。由此龙祖宏教授创立调胃降逆汤,应用此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随证加减,充分体现"和法"思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浅析中医阴阳理论与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理论,总结中医阴阳学说和壮医理论中"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壮医理论提供有效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