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记载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相关症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顾护脾胃等内容。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思想,亦重视脾胃理论,并进一步发展。经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大量篇幅都是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其中许多方剂亦可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病。兹就《伤寒杂病论》对脾胃病的认识,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思想,学术上即使有取于《难经》,但其所取之内容当不与《黄帝内经》主体思想、理论相抵触,《难经》的三焦与《黄帝内经》的三焦概念、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对于三焦的认识应当主要继承《黄帝内经》观点及论述,以求统一。《伤寒杂病论》对于三焦认识更多宗《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极其重视胃气的思想,临证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与津液,调和营卫之气,并继承《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传化之府,与脾胃大小肠膀胱共为仓禀之本,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三焦主出气,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三焦敷布津液,为中渎之腑,有决渎之职的功能等观点,在谈及三焦时总离不开胃气,营卫之气,水谷津液,宗气等,其功能亦以三焦出气,主决渎之职为主。  相似文献   

3.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4.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论著中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观点,并形成了独特的顾护胃气的学术思想。在呼吸衰竭的疾病发展和诊治过程中,顾护胃气的学术思想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过程中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秉承《内经》有关胃气旨意,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本文谨从以下四方面对仲景"保胃气"思想及临证意义加以阐释。①外感表证中,助胃气以扶正解表、充养汗源、杜邪入里。②内伤杂病中,顾胃气以助行药力、排闼郁滞、寓以旁治。并举案例一则加以说明。③将息法中,护胃气以防峻猛之药伤正、病愈防其反复、慢病以图缓功。④妇人病中,养胃气以化生气血、稳固胎元、产后复旧。  相似文献   

6.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2024,56(10):63-67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 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 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承《医经》《医方》之旨,结合临床实践,撰《伤寒杂病论》。匠心独具创立辨证论治体系,对外感病、杂病的治疗,始终处处顾护胃气。其扶正不滞邪于胃,祛邪不伤伐于中,以平为期,存津液,保胃气,养和为贵的治疗思想和精当掌握煎药、服药法度的方法;以及饮食滋味以养于生,得宜益体,失宜害身损胃的理念,是其顾护胃气构建思想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这些睿智的医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医学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巨大的贡献。于今之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将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辨治肺胀病时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亏虚是肺胀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培土生金法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魏惠亚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7-1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非专论脾胃,但有关脾胃病证治约涉及四分之一篇幅,其顾护脾胃思想贯穿于辨证施治始末.李东垣《脾胃论》则力求经旨,同时吸收仲景治伤寒的特点,进一步强调"内伤脾胃学说".本文拟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李东垣《脾胃论》调治脾胃方药的比较中得出两者的异同,以期使两者的脾胃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工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2.
呕吐专篇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吐最易损伤胃气、胃阴,故在辨治过程中,以顾护胃气、胃阴为要。“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无可虑”。祖国医学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居于中焦,联系上下,对于人体整体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癌症患者正气亏虚,化疗药物作为一种外邪不仅损伤脾胃,还损伤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各种因素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顺应胃气的生理特性,恢复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同时,脾胃相为表里,一升一降,治胃须治脾,“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胃协调,胃自安和。以下综合几种常见证型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3.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元医家李东垣为补土派之先驱,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其提出的“胃气主升”“胃气平而上行也”等观点被学者们归纳为“胃气升发”论。后世医家常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胃主通降”,并以此解释李东垣脾胃学说,然而有些结论非李东垣本意。该文借助《黄帝内经》及李东垣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深入探讨李东垣所言之胃气、胃气升发的生理特性,胃气升发在脾胃功能中的意义,胃气下溜对脾胃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风药在治疗脾胃之气下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撰写的一部巨作,是历代医家研究和学习的经典。文章从《伤寒杂病论》诸方证的病机、脉证表现和遣方用药上,挖掘和剖析张仲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以及"在液为汗"等方面对"心"的认识。张仲景指出"心主血脉"功能非常重要,故临证时应重视"心阴、心阳的平衡"以望心安,并提出重视中焦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追本溯源,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6.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祛除实邪、温中补虚、寒温并用等治法的应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明热证、阳明腑气不通证、阳虚寒实内结证、脾胃虚寒腹痛证、脾胃虚寒呕吐证、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证、寒热错杂痞证、脾胃寒热兼杂证等脾胃相关疾病的证治特点及白虎汤、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相关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易学河图洛书中的象数、五行生克以及其中的易理无不蕴含着重视"中土"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脾胃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将这种哲学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其顾护"胃气"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历代医家均将保护"胃气"作为治疗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被后人奉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后世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石。张仲景临证十分重视脾胃之气,肺与脾胃经络相关、脏腑相连,故肺系疾病的治疗可以从调理脾胃入手。本文阐述了肺与脾胃相关理论,将肺系疾病分为肺系外感疾病和肺系内伤疾病,从益胃以助解表、益胃生津滋肺、温中培土生金、健脾益气扶正、温阳培土制水、清热和中平喘、行气通腑除邪7个方面梳理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从调理脾胃论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为从脾胃论治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