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0种药用黄芪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黄芪是最常用的中药材药物之一,药用黄芪属植物在国内有明显的地域应用特点。该文论述10种具有代表性的黄芪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分属5个亚属。10种黄芪属植物分别是簇毛黄芪亚属中的乌拉特黄芪(Astragalus hoantchy),背扁黄芪(A.complanatus);黄芪亚属中的梭果黄芪(A.ernestii),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蒙古黄芪(A.momongholicus var.mongholicus),多花黄芪(A.floridus),金翼黄芪(A.chrysopterus),草木樨状黄芪(A.melilotoidesll);华黄芪亚属中的华黄芪(A.chinensis);裂萼黄芪亚属中的斜茎黄芪(A.adsurgens)。47种皂苷类化合物中,膜荚黄芪中发现37种,蒙古黄芪10种,梭果黄芪6种,多花黄芪4种;85种黄酮类化合物中,蒙古黄芪40种,膜荚黄芪31种,斜茎黄芪21种,梭果黄芪3种,背扁黄耆15种,乌拉特黄芪3种,金翼黄芪1种,草木樨状黄芪3种;蒙古黄芪中得到6种生物碱。黄芪多糖类因为提取工艺不同,得到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药理作用主要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抗衰老、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对心血管方面的作用论述。 相似文献
4.
黄芪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能够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脓毒和生肌.通过梳理众多学者近年来关于黄芪的研究结果,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类物质等;黄芪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肺功能、保护肾组织、保护肝损伤、保护肠功能、调节血压、... 相似文献
5.
6.
7.
8.
9.
西红花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红花是国际市场上的名贵香料和传统药材,其药用部位柱头的产量极低,仅占整朵花重的7.4%,其余部分被丢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西红花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西红花非药用部位富含黄酮、酚酸和多糖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真菌、细胞毒性、抗炎和保肝等功效。该文对西红花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西红花非药用部位的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药杂志》2021,(18)
黄芪为我国传统中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具有补气、利尿、生肌等功效。黄芪皂苷为中药黄芪的有效成分之一,已知有40余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从黄芪及其同属近缘植物中获得,主要分为黄芪皂苷Ⅰ~Ⅷ,异黄芪皂苷Ⅰ、Ⅱ、Ⅳ,乙酰基黄芪皂苷,大豆皂苷等。黄芪皂苷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多种作用。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威胁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黄芪皂苷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功效。该研究综述了黄芪皂苷在治疗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机制,并展望研究前景、总结潜在问题,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药杂志》2020,(17)
黄精始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列为药用之上品,是历代用于补气养阴,健脾益肾之良药。黄精炮制历史悠久,方法及工艺多样。按炮制方法分主要有蒸制、炖制的制法,按炮制辅料分有酒制、蜜制、黑豆制及多辅料制等多种制法。目前《中国药典》收载入药的黄精品种有3种,分别为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滇黄精P.kingianum及多花黄精P.cyrtonema,统称为药用黄精。药用黄精含多糖、甾体皂苷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广泛药理作用。该文就药用黄精炮制的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对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等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目前药用黄精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将来深入研究药用黄精炮制科学内涵、质量提升、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等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万春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
黄芪皂苷作为黄芪主要的活性成分,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黄芪皂苷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降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的生物活性.然而到目前黄芪皂苷免疫调节活性的作用靶点尚未阐明.本文综述了最近黄芪皂苷类组分生物活性现代研究进展,冀望有助于黄芪皂苷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近年来黄芪、红芪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两者异同,为其在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大黄临床应用范围广,但受用药习惯影响,其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为主,占全草1/2以上的非药用部位常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黄非药用部位主要含蒽醌类、黄酮类、多糖类、鞣质类、有机酸类成分,还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和常规营养成分,具泻下、止血、抗炎、抑菌、抗氧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安全性高。本文通过梳理大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利用状况,以期为大黄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香豆素是一类以苯骈α-吡喃酮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天然产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和其他香豆素类。该类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骨质疏松等多种药理活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与临床的大量应用,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被发现可致肝脏、肾脏等损伤,其安全性亦引发广泛关注。对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总结,着重阐述毒性成分(异)补骨脂素、甲氧基补骨脂素、(异)欧前胡素和白花丹醌等的毒性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与借鉴,提高含香豆素类成分中药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18.
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的药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大黄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3种,为临床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为9,10-蒽醌,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上。蒽醌按母核结构可分为单蒽核类蒽醌与双蒽核类蒽醌,单蒽核类蒽醌含有游离型蒽醌和结合型蒽醌两类,目前已经报道的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约有50个,其中单蒽核类型蒽醌类化合物34种,双蒽核类型蒽醌类化合物16种。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保肝、护肺、改善脑损伤、治疗肾纤维化等广泛的生物活性。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有关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文献资料,对其化学成分和近十年国内外药理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研究和开发前景,以期为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未来,可继续深入对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产物的研究,为其合理应用及开发具有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新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