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取寸口脉法是中医学流行的诊脉方法,寸口脉分候脏腑是脉学的重要理论。对于独取寸口脉的起源,文章在质疑目前流行理论的基础上对《内经》《难经》进行研究,重现早期脉诊体系面貌,分析不同脉诊方法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进而还原独取寸口的形成过程,对进一步研究独取寸口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侯脉支、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支的篇章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侯阳寸口侯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相似文献   

3.
脉诊初探     
《黄帝内经》较全面的提出脉诊的内容、部位、作用。根据体征,提出了"十二经遍诊法";"寸口脉诊";"三部九候脉诊";"人迎寸口比较脉诊法"。自《难经》提出"独取寸口"后,历代医家偶有提倡多部位诊脉,脉诊部位逐渐统一到"寸口",其脉理解释从《黄帝内经》的实证向心证转变,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近现代的研究提示多部位脉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脉诊的扬弃,完善中医体征的内容,推动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寸口脉诊始于《内经》,得《难经》之充则体系终成,又经千年锤炼,实为中医特色诊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古人云:"不知常,何以达变?"寸口脉诊固然神验,临证仍需知其常,乃可衡其变。因此,笔者将《内经》《难经》中寸口平脉理论互参,整理成文,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1诊脉"独取寸口"原委通读《内经》,其脉诊法不单寸口脉诊而已,尚有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精细、技术含量最高者.《难经》确立了“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在脉学发展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诊病的方法和特色,指导现代临床辨证,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独取寸口”渊源于《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瑶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3-364
寸口,亦称气口或脉口,是中医最常用的切脉部位。关于切脉的部位,中医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有遍诊全身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动脉以分峰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诊法,以及独取寸口诊法。然而后世何以取“寸口”为诊脉之主要部位?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渊源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笔者通过系统整理《内经》中有关脉法的论述,发现《内经》论诊脉部位虽有三部九候,然独以“寸口”为重,其中明确论及寸口(气口、脉口)条文达SO多处,早已阐明了寸口脉对于诊病和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由此认…  相似文献   

7.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晚清经学大师廖平认为,《难经》之所以提出诊脉"独取寸口",是与中国古代妇女缠足而不便诊足部脉有关.作者研究发现《难经》成书时间的下限不会晚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而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风俗的流行是在五代十国(南唐)以后,因此《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与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难经》的功绩之一,是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寸口脉诊系统。其中某些问题,历代争论很大,迄无定论。近读《难经》,颇有心得,今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就正于同道。一、独取寸口一般认为,“独取寸口”为《难经》所首创。但《内经》也曾提出“气口独为五脏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是否也可理解为“独取寸口”?若是,则“独取寸口”非《难经》之首创。考《内经》脉法,除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法外,还有寸口、人迎、手少阴以及太溪、神门、趺阳等单一脉位法。而后者可能是某些医家对遍诊法中某一脉位单独运用,并加以发挥的结果。如偏用寸口者,根据“中部天,手太阴也”以  相似文献   

10.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脉诊的演变     
脉诊发展初期乃至后期,一直扮演着诊断经脉病变的角色,经脉学说的发展是脉诊发展的基础,脉诊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古老的遍身诊法发展为《素问·三部九候论》,直至诊脉独取寸口后,十二条经脉被按部就班地分列在左右手寸关尺部,也就是说从古老的五十二病方到《脉经》所在的文献中除去诊候五脏,独取寸口脉诊法最强大的功能是诊候病变经脉。  相似文献   

12.
气口即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说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阐释。而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 ,诊脉独取寸口主要是因为寸口脉简便易取 ,而遍诊法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逐渐被独取寸口所取代。此外 ,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寸…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脉法主要有古遍诊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和太素脉法,并相应形成不同的脉学流派。以秦越人、淳于意为核心的齐派医家倡立、西晋王叔和发展并完善的"独取寸口"诊脉法,对中医脉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医学的主要脉学流派。  相似文献   

14.
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脉诊诊法奠定了主基调。其次,仲景之后的王叔和对于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王叔和在整理过程中必然对于《伤寒论》特色—脉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叔和的《脉经》也引用了很多《伤寒论·平脉法》和《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仲景脉法对叔和脉法的影响亦是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难经》确定了沿用至今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厘定了寸口脉之三部九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五脏平脉的形态,平人有根之脉,六时旺脉理论和男女平脉的差异,丰富和补充了《黄帝内经》有关平人脉象的认识,对于辨识平人之常脉、提高临证诊脉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永红  郭遂 《四川中医》2004,22(12):26-28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存在与发展的内在依托和动力,而后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略析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元气论 ,二是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依托和动力 ;而后者则是其形成的外部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难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脉学中的地 位,无可厚非,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推崇"独取 寸口"这一沿用至今的诊脉方式,及其在"独取寸 口"诊脉方面的独辟蹊径的创新阐述,使此诊脉方 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切脉法的先驱.考究其原理是 五脏六腑之气变现于气口,通过切寸口脉可辨知五 脏六腑之气.此法类同于全息理论中整体各不同限 级的、不同层次的全息元与整体的联系,亦即寸口 这一局部全息元及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这一整体 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人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