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 ,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 ,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 ,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 ,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2.
三焦辨证临证意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永学 《中医药学刊》2002,20(1):76-76,84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3.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皆是祖国医学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意义共同之处是:分析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为确立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但两者之治疗角度不同,前者是以营卫气血是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来考虑辨证的,后者是以三焦所属腑脏在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考虑辨证的,由此可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应用时,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当代瘟疫诊疗的临床实践,认为当代应用温病理论诊疗瘟疫类疾病的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拘一方一药,灵活辨证论治;贵在早期干预,控制疫情传变;同时遵循温病理论,临床不断创新;传承以温病大家吴又可、杨栗山、余师愚为代表的治疫学术思想。当代瘟疫的辨证论治禀承了明清温病大家对温病病因病机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辨证方法,充分吸纳了温病理论的学术特色和温病大家诊疗疾病的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说源于内、难二经,成熟于清代。其中叶桂、吴瑭的学术贡献最著,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成为温病学的辨证纲领。既继承了伤寒精髓,又发展、完善了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而流传于世。其中卫气营血辨证从生理、病理和疾病传变都赋予了新的含义,对指导温病的临床诊疗、预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三焦辨证则自上而下地分析温病在临床上的变化规律,结合经络学说、五行八卦、易学等理论,更加丰富了温病学说,可以说是继伤寒为羽翼,集温病于大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氏的诸多经方对后世的医学贡献是功范千秋。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暑温偏于湿热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是辨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体系,在皮肤科的临床中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温病学说毕竟是指导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虽然与皮肤病病机有许多相合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临床运用时需在明确皮肤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才能灵活地将温病理论的辨证方法及方药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杨晓凤 《山西中医》2010,26(5):57-58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三焦辨证,阐述了温病的演变规律,明确了温病的病位及病性,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张仲景六经辨证对照有一纵一横之妙,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有相辅相成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它以三焦为纲,以概括温病的病位、病性以及温病的传变规律。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病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因此,本章主要内容是: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以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下面将每一阶段证候表现、基本特征、病理分析、治疗原则等——归纳  相似文献   

11.
《新中医》2016,(5)
正《温病条辨》由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以三焦所属部位,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证候,用以阐明其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的辨证方法。其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  相似文献   

12.
三焦学说由来已久,但把三焦作为温病辨证的纲领,并系统地立以理法方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则始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用以概括温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同时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用以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八纲辨证为目,用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此外又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意义与特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应用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法研究温病三焦辨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法是在藏象学说指导下,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为核心,在原有脏腑辨证“基础证候”之上,进行新的深入细化的辨证分型。而吴鞠通对温病三焦辨证的阐释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不易于医者系统掌握。因此,应用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法对温病三焦辨证所做的研究,是对其重新高度概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其病机的阐释更具整体层次性与严密逻辑性,最大程度避免了重复论述,有利于对温病三焦辨证进行深入与针对性的研究,进而利于医者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各类温病进行鉴别诊治。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气味配伍理论的内涵和叶天士、吴鞠通两位温病医家的相关文献,探索总结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下的具体应用规律,说明温病学对于气味配伍理论的发展成就与其特有的辨证体系息息相关。而在面对卫气营血、三焦这种涵盖面广、层次分明、证候错杂的辨证体系用药时,气味配伍理论较君臣佐使理论往往更灵活实用,切合病机。同时指出以温病学辨证体系为指导应用气味配伍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在当代中医临床上具有独特的诊疗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温病三焦辨证的特点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刘坤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0):415-417
三焦辨证是吴鞠通温病学说的核心,对温病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却遭到医界非难,不仅伤寒学派攻击其为标新立异、异端邪说,就连许多温病学者也认为,既然已有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何必再创三焦辨证,屋上架屋,多此一举呢?而其之所以遭到如此攻击,除少数学者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华  周语平  刘光炜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24-1025
吴瑭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著作。书中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纲领一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形成了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下,吴瑭提出温病三焦辨治养阴思想,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针对温邪侵袭程度,结合三焦辨证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三焦辨治养阴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辨证理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密切,温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为三焦所属脏腑的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在具体的辨证过程中,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纲,以脏腑为目,从而明确特定病程阶段的证候病机.  相似文献   

20.
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渊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9,28(6):422-424
赵炳南是现代中医皮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中医皮肤科理论和临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体系,是赵炳南皮肤科学的知识源泉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赵老对带状疱疹、丹毒、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数十种皮肤病的古今病名、证候特点、治疗用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澄清和最终确定了一些皮肤病的病名,规范了皮肤病证候,在中医皮肤科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定的权威性.赵炳南皮肤科还广泛吸纳明清皮外科学和温病学成就,将<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等著名皮外科著作中有关阴阳辨证、走黄及许多皮外科疾病的诊疗方法 用于皮肤科临床,推动了现代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赵老并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三焦湿热证按湿与热的多少分类而治的方法 率先用于皮肤科中,是温病学说成功用于皮肤病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