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Merck公司的科学家从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第1个碳青霉烯抗生素硫霉素.其结构有别于青霉素类的青霉烷环,不同之处在于两点:(1)噻唑环中C2和C3间有不饱和双链,另在1位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滕瑛珏  高蕴秀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128-1130,F0003
目的通过分析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现状和肺部细菌性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的正确选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主要以治疗院内肺部感染为例,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实践为基础,参考最近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五部分进行了总结与讨论。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肺部细菌性感染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和相对低耐药率。结论该药物目前是院内肺部细菌性感染治疗中的一线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种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仍为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较强的一类抗生素.尤以抗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活性最为显著;其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细胞的靶体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有良好的选择性毒性,而且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几乎无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组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耐酶性、广谱性、高效性和低毒性等优点。其结构有别于青霉素类的青霉烷环,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中C2和C3间有不饱和双链,1位的硫原子被碳所替代,且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见图1)。历史上第1个碳青霉素是硫霉素(thienamycins)(见图21,因在固态和浓溶液中化学稳定性差,未用于临床。硫霉素在固态和浓溶液中化学稳定性差,未用于临床。对其结构进行修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50抹G^-杆菌产ESBLs和AmpC酶的状况,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其他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产酶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纸片扩散确证法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分别检测ESBLs和AmpC酶。用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250株G^-杆菌中,53株(21.2%)产AmpC,98株(39.2%)产ESBLs,6株(2.4%)同时产AmpC ESBLs。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ESBLs菌株,AmpC菌株和AmpC ESBLs菌株的耐药率分别为3.1%,3.8%和0,较其它抗生素低。结论:对产酶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第一个天然碳青霉烯(carbopenems)类抗生素硫霉素(thienamycins)于1976年由默克公司从牲畜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中发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种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对多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重症细菌性感染、多重耐药株感染、医院获得肠杆菌属细菌的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目前,已有两代产品应用于临床,分别以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为代表。  相似文献   

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特点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及滥用抗生素、激素等现象仍屡见不鲜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还增加了患者精神上和躯体上的痛苦。本栏目是全科医生临床用药的指南 ,是获取新、特药信息的最佳窗口 ,是了解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最新动态的捷径 ,希望读者给予更多关注并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地区两家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强度和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相关性,为抑制ICU耐药菌分离株数上升提供解决方法。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ICU 4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强度和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菌株分离数。使用时间序列模型对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及对其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相关性进行Spearman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ICU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强度与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分离株数成负相关(r=-0.626,P=0.038),与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分离株数成正相关(r=0.562,P=0.044);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使用强度与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分离株数成正相关(r=0.609,P=0.011)。河北省人民医院ICU厄他培南使用强度与CRAB分离株数成负相关(r=-0.724,P=0.04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美罗培南使用强度均与CRKP分离株数成负相关(r=-0.724、-0.689、-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和耐药现状。方法采用EXCEL表格对2004~2008年综合重症监护室各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状况、检测菌分离情况以及用药密度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密度2004~2008年分别为25.3、33.8、32.7、24.5、23.4,以2005年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各监测菌年度检测率波动较小,非发酵革兰阴性菌明显比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高。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慎用,并应加强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 ,然而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使大量抗生素临床应用不久便发生细菌耐药而失去抗感染效果 ,因此 ,不断研制抗菌活性强和低毒的新型抗感染药物 ,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流行 ,提高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2 0世纪 70年代 ,人们在链霉菌的培养液中发现了硫霉素 ,其抗菌活性极强 ,但却很不稳定 ,而且毒性比较大 ,使临床应用困难。到 2 0世纪 90年代 ,人们将天然硫霉素的 2位侧链进行了一定的修饰 ,研制出了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 ,虽然其稳定性有所提高 ,但其对中枢及肾脏的毒性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 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1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比较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种非典型β-内酰胺类,由于β-内酰胺骨架以碳代替1位上的硫,而且2、3位以双键结合,具有这种结构的β-内酰胺类与典型的β-内酰胺类不同,因此在抗菌活性、抗菌谱和耐β-内酰胺酶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病区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自动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使用配套ATB PSE-5及纸片扩散法。62例细菌根据病区不同分为4组:ICU组(25例)、神经外科组(15例)、新生儿科组(7例)、其他组(15例)。结果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从痰液分离(48.4%),其次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3.9%);ICU组对氨基糖甙类、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28.0%,神经外科组对氨基糖甙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26.7%,其他组对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26.7%,新生儿科组除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外(>57.1%),对其他受试药物均<28.6%。结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重症病人下呼吸道感染,除新生儿组外,其他3组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氨基糖甙类对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以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等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可以说对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细菌逐渐对其产生抗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中的内酰胺环结构,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发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拉氧头孢及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综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结构修饰及抗菌活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方法 以近几年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优越的抗菌活性,以及良好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目前已有若干新碳青霉烯类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具有良好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现象越来越来严重,其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耐药机理:①主动外排系统;②外膜通透性的降低,即外膜蛋白OprD2的表达降低或缺失;③金属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④AmpC酶的超水平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变迁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用WHONET-5软件分析1999~2001年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等电聚焦电泳测定酶的等电点;接合试验证实酶基因有无可转移性,并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确定耐药株的亲缘关系;对整合酶基因及碳青霉烯酶基因OXA-、IMP-、VIM-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1999~2001年,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分别为8.5%,1.8%及3.9%。存活的亚胺培南耐药株共9株,这9株菌同时对其他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啶、氨曲南、庆大霉素耐药,其中4株同时对环丙沙星耐药。接合试验证实亚胺培南的耐药基因不能转移,9株菌均不含质粒。9株菌均产多种β内酰胺酶:TEM-1酶,AmpC酶及pI为6.7、6.0的2个酶,后2个酶不被邻氯西林、克拉维酸抑制。所有9株菌均含I类整合酶基因。9株菌IMP-、VIM-型PCR均阴性;但用OXA-23特异引物扩增均阳性,经序列分析证明,100%与OXA-23同源。PFGE发现3个耐药克隆(A型5株,B型3株,C型1株),其中A克隆株与对照克隆株(同时耐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但亚胺培南敏感)同源关系密切。结论 产生OXA-23型酶是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流行的亚胺培南耐药克隆是从院内多重耐药克隆株中演变而来,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及研制开发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特色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该类抗生素是由链霉素菌产生的硫霉素,在硫霉素的基础上经半合成而制得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一类新型抗生素。目前在临床上已应用的有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罗培南以及正在研究开发的百阿培南、DX-8739、BO-3482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均有抗菌作用。其抗菌机理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上-1、-2和-3结合,导致细菌形成无壁球状体,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和死亡。此外,对细胞壁有强大的穿透力,可通过鲍林蛋白以外的通道通过细菌膜而起作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非常接近。对多数细菌产生的β--酰胺酶高度稳定,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亦稳定,与第三代头孢菌素无交叉耐药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罗培南以及百阿培南具有不同的结构,因而产生不同的化学稳定性及体内药动学。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方向:在1位上引人β-甲基,有利于增强对DPH-的稳定性;在2位侧链上接入碱性基团促进该类抗生素透过0pdD2孔蛋白,从而增强抗绿脓杆菌活性;在2位引入芳香基增强抗RMSA活性;为提高口服利用度,多将3位羧酸化,制成酯质前体;探索具有双重作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及临床应用总结。结论碳青霉烯抗生素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强,同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合理应用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