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李东垣首提阴火理论,历来各位医家对其理解却有所不同。从阴火的含义、产生机理、证治诸方面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作了粗浅的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阴火的概念首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详实于《脾胃论》,但其中并没有对阴火的本质做出详细解释,因此后世医家对其有很多不同见解。主要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相火离位、阴火非火四种观点,但是以上观点仍不能较全面解释阴火。现通过复习李东垣对于阴火的论述,并结合个人对气机循环的理解,同时应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得出阴火的本质是脾胃之气在受劳倦,饥饱失宜或七情内伤的情况下,脾胃的运化和受纳腐熟的功能受损,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的原理为健运中焦,恢复脾胃运化谷食的正常功能,使阴火所生乏源,再以风药泻之,则元气复,阴火散。 相似文献
5.
6.
7.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以解除气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以益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内经》,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本人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提出气虚发热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有关脾胃生理病理的论述,李东垣《脾胃论》和其他有关阴火的文献及气虚发热临床常见的9条阴火发生机制,研究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及配伍关系,针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和覆盖性,笔者认为阴火本质就是以脾气虚损为主要病机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虚实夹杂症候.而甘温除热机制就在于针对阴火脾虚的这一本质,同时加减配伍兼顾其他症因治疗从而达到甘温除热的效果.这一看法可能对临床上针对阴火采用补中益气汤类甘温益气健脾类方剂的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阴火”的本质是什么?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历代医家亦争论不休。现根据《脾胃论》与《黄帝内经》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和阴阳、五行的角度入手来探讨其本质。1阴火的概念李东垣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述中多次明确指出,“阴火 相似文献
10.
11.
12.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因虚发热的一种治法。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的以益气升阳治法为代表方剂的补中益气汤,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的先河。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在《睥胃论》中对饮食、劳倦等伤气而致的发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本来“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甘温何以除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机理与治法。1血虚发热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脾胃气虚不能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故加辛甘、微温之剂以…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虽然肿瘤最直观的异常是肿块的形成,但不是某一种病理产物的简单堆积,只有亢盛的火热邪气才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故肿瘤的病理本质属火,此火具有内伤性、郁滞性和虚损性,为阴火。阴火为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导致的内生火热邪气。若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脾胃系统为体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及通畅的排泄道路,则细胞生成有序,功能正常。若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则细胞内外废物堆积,增殖异常。阴火导致肿瘤发生,肿瘤的治疗亦应着眼于阴火。补中升阳散火法是李东垣针对阴火创立的治法,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可起到健运脾胃,升举阳气,使郁滞之火逐渐消散的功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