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艾滋病15例误诊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的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对策。方法:对15例AIDS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AIDS以男性为主,20~49岁病人占80.0%(12/15);除1例夫妻间性传播、1例病因不明外,13例均有性乱史。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发热、消瘦、咳嗽、淋巴结增大为主,少数出现腹泻及湿疹,并发机会性感染的病原菌以细菌和真菌为主,8例X线胸片提示有肺部病变,6例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分类检查示CD4^+/CD8^+为0.03%~6.8%,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为189~250个/mm^3。10例首次发病至确诊时间均〈1年,平均(98.85±12.29)天,5例首次发病至确诊时间〉1年。结论:临床应加强对医务人员AIDS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主动监测能力和水平,接诊医师认真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并注意全面总结分析,可避免或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总结65例误诊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以长期反复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缺少肺部体征,临床极易误诊,本组病例在本院确诊前均被误诊,其中误诊为支气管炎32例(49.2%),反复呼吸道感染19例(29.2%),支原体肺炎7例(10.8%),慢性咽炎4例(6.2%),白日咳2例(3.1%),原发性肺结核1例(1.5%)。结论:本病缺少临床体征,如果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询问病史不详、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等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减少误诊的关键是认识该病的特点,才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李瑛  郑煜煌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9):1678-1679
【目的】了解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以及病毒载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资料及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结果】34例AIDS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贫血、消瘦、咳嗽咳痰等;主要并发症为机会性感染和继发肿瘤,最常见并发症有口腔念殊菌病22例(64.7%)、结核感染15例(44.1%)、感染性腹泻11例(32.4%)、细菌性肺炎11例(32.4%),深部真菌感染8例(23.5%),同时有两种以上并发症者25例(73.5%);病毒载量检测:30例患者结果为1.57×10^3~1.35×10^7copy/mL,4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结果〈10^3copy/mL。【结论】艾滋病并发呼吸和消化系统感染多见,深部真菌感染有增多趋势;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测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16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资料,时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16例(100%)、肝脾肿大15例(94%)、黄疸13例(81%);14例(88%)通过骨髓象、病理确诊,2例(13%)经过尸检后确诊;8例给予CHOP方案化疗,其余仅对症治疗或放弃治疗,全部病例13例(81%)死亡,3例失访。结论:骨髓形态学、病理是确诊恶性组织细胞的主要诊断手段,但在MH不同病期有多样性表现,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病理、骨髓象的意义,提高诊断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我科2004-01-2006-10收治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系统感染10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25-42(平均32.6)岁,有静脉吸毒史2例,为无业人员。有输血史6例,均为农民。有性乱史2例,从事美容洗浴行业。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参照1996年修订的HIV/AIDS诊断标准,本组10例患者确诊为AIDS患者,且合并神经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年来湘西地区部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34例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并从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指标等方面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男性25例(73.5%),农民17例(50%);已知感染途径者以性传播为主(29.4%);发热消瘦及皮肤、口腔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接受正规治疗者较少。[结论]湘西地区HIV/AIDs患者逐年增加,且临床表现复杂,首诊科室弥散,易致误诊。应增强防范意识,加大预防及治疗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艾滋病(AIDS)机会性胸部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AIDS机会性胸部感染55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及X线胸片表现。【结果155例来源于AIDS高危人群,有HIV传播途径历史,并有相应的全身及肺部的临床表现,HIV抗体检测均阳性。X线表现为:肺结核24例(43%),其中小片状融合的渗出性病灶及条索影12例,两肺弥漫性小结节影7例,胸内淋巴结肿大5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8例(33%),其中两侧肺门及中下肺野网眼状、小片状或斑片状影10例,两肺弥漫性或局限性毛玻璃影8例;细菌性感染7例(13%),其中片状实变影4例,段或叶分布的局灶性实变2例,空洞1例;真菌性感染6例(11%),其中肺间质网状影3例,胸腔积液2例,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AIDS机会性胸部感染的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其高危人群有久治难愈的肺部症状,应首先考虑肺部机会性感染,确断还必须结合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和HIv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临床诊治情况及误诊原因。方法:对56例患者临床表现、首诊疾病、入院后确诊时间、确诊方式以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AD患者在首诊时易误诊急性冠脉病变和急腹症,入院首诊确诊率17.8%(10/56),入院后72h确诊率(45/56)96%。结论:首诊医师详细询问病史,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以及影像医生和临床结合是早期,及时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iffei,PM)感染是艾滋病(A1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艾滋病患者人数的急剧上升,该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我院2004-10/2008-01共收治疗AIDS合并PM病128例,其中误诊36例,误诊率28%。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我们2002—03-2007—06收治的艾滋病(AIDS)误诊19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符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标准判断。男12例,女7例,年龄23~49(平均32.7)岁。发病到确诊时间18d~4个月,平均为35.7d。1.2症状和体征本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4类:(1)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发热,T38.5—39.5℃,疲乏无力,可以见到所有AIDS患者热型为不规则发热,热程多在1个月以上,且多种抗感染治疗不能控制。(2)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X线、CT检查中可见肺部有炎症、结核、胸腔积液等影像学改变,一些疑为肺部癌症。(3)消化道症状,主要为食欲减退、消瘦、面色灰暗、腹钝痛伴腹泻、肝硬化腹水等。所有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均食欲减退,大部份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体重下降可达10~15kg,腹泻多为稀黏液便,每天4~5次不等,腹部有钝痛,大便常规检查中可发现少数脓细胞。常规的抗生素治疗这种腹泻常常效果不明显。(4)机会性感染,AIDS患者在病程中可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颈部淋巴结肿大、肺结核、乙型肝炎肝功能损伤、霉菌、肺炎等。在临床上表现为黄疸腹痛疑为胆道梗阻、霉菌性口腔炎、霉菌性肠炎、单纯疱疹、多形性皮疹、头痛疑为脑膜脑炎型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7例中,有高血压病史27例(73.0%),大多血压控制不良。突发起病占73.0%,主要表现为疼痛(91.4%),胸背痛居多,腹痛、腰痛其次,少数表现有晕厥、气急。疼痛呈撕裂样痛、剧烈闷痛、锐痛;人院时血压升高者占62.8%,1例双上肢血压相差较大,3例主动脉瓣区闻及舒张期杂音;全部病例行主动脉cT造影加三维重建证实,按DeBaKey分型:I型5例,Ⅲ型32例。本院首诊12例,首诊误诊5例(41.7%)。结论:AD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多,易误诊、漏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能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IV感染及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9例抗-HIV初筛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女性感染者比例逐年上升,性接触传播占24.8%,血液传播占11.0%,静脉药瘾占8.3%。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80.7%)、消瘦(56.0%)、咳嗽咳痰(33.9%)、腹泻(25,7%)和淋巴结肿大(21.1%);最常见的临床机会性感染是肺部感染(49.5%)、乙型肝炎(22,9%)、带状疱疹(15.6%)、梅毒(14.7%)、丙型肝炎(13.8%)和口腔真菌感染(12.8%)。实验室检查78.0%患者淋巴细胞减少、68.8%低蛋白血症、35.8%白细胞减少、32.1%贫血。63例(57,8%)患者进行T细胞检查,CD4+/CD8+比值均小于1,其中62例患者CD4+/CD8+比值均小于0.5。结论109例HIV感染患者主要经性接触传播。HIV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不具特异性,临床应提高认识,重视抗HIV血清试验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679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为提高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AD临床特征的全面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率、及时实施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0-01-2013-03收治的679例AD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679例,男535例,女144例,年龄19-91(53.23±11.80)岁,608例(89.54%)患者以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初诊漏诊、误诊85例(12.52%);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占49.19%(334/679);死亡病例69例(10.16%),其中Ⅰ型占56.52%(39/69),其病死率为19.21%(39/203)。结论:AD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人群年轻化,具有较高的漏诊、误诊率及病死率,有必要增强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AD疾病的全面认识并保持高度警惕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7例病灶中,超声诊断恶性肿瘤14例,良性病变2例,1例未发现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2.3%。根据文献和本研究中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将17例病变分为5类:实性肿块型(6例),导管扩张型(5例),结构紊乱型(4例),囊性病灶型(1例),其他类型(1例)。结论: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表现多样,充分认识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可减少误诊,结合钼靶及乳腺导管内镜检查可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认识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ung,IPL)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肺部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既往有呼吸感染史42例(77.7%),10年以上吸烟史22例(40.7%);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主要为肺外周带近胸膜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孤立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桃尖征(24%)和平直征(20.3%)为CT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术前误诊率高(75.9%),极易与肺癌相混淆;纤维支气管镜、PET-CT的诊断价值有限,确诊依据病理检查;全部病例手术治愈,预后良好。结论肺炎性假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依据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妊娠妇女产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4项检测结果。方法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抗-HIV1/2筛查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梅毒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试验(RPR),RPR阳性再做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抗-HIV1/2筛查阳性反应标本送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wB确认试验。结果2187例孕妇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最高,137例,占6.26%,其次是抗-HCV阳性19例,占0.87%,RPR和TPPA阳性4例,占0.18%;未检出抗-H1V1/2阳性者,HBV-M分布模式和交叉感染各异。结论孕妇产前感染4项检测为阻断和降低上述感染性疾病的母婴传播、避免医疗纠纷、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HIV并发结核的发生与患者免疫状态的相关性,为做好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临床表现、CD4+T淋巴细胞、PPD、ESR、TBAb及结核蛋白芯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将所有资料数值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共收集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12例,HIV合并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体重减轻和发热为主;男女患病率1.4∶1,中位年龄(41.25±8.23)岁,感染途径多以血液及性传播为主;实验室检查PPD、ESR、TBAb及结核蛋白芯片阳性率较低;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感染时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均值为(134.8±153.4)×106/L。结论: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8.
韦正超  江嘉昕 《新医学》2010,41(9):588-590
目的:探讨桡骨小头半脱位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病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68例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中,男25例,女43例。发病年龄:8个月~3岁38例(55.9%),4~6岁25例(36.8%),7~10岁5例(7.3%)。外伤至就诊时间:0.5~24h患儿60例(88.2%),24~48h患儿8例(11.8%)。脱位原因:牵拉伤48例(70.6%),患儿睡觉转身时患肢挤压伤12例(17.6%),外伤8例(11.8%)。60例(88.2%)就诊时一次性复位成功,8例(11.8%)复位成功后再脱位,均为外伤至就诊时间超过24h患儿,经再次复位后患肢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外固定制动7~10d后痊愈,无1例再发生脱位。结论:桡骨小头半脱位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多见(本组占55.9%)。早期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受伤至就诊时间超过24h者复位后易于复发,复位后需进行短期制动才会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典型肺癌CT误诊6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秋  陈刚文  罗颖 《华西医学》2009,(6):1421-1423
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癌CT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不典型肺癌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经手术、病理及细胞学检查证实的不典型肺癌误诊病例65例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胸部CT平扫20例,平扫+增强扫描45例。结果:误诊为肺结核28例,肺炎2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脓肿1例。误诊时间1~11个月。结论:不典型肺癌CT表现呈多样性,当肺部有多发病灶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时,容易造成误诊。反复脱落细胞检查、及时纤支镜检、穿刺活检及密切随访复查是减少不典型肺癌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