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卫平  游宏勇  许汝福  王强 《中国药房》2023,(11):1389-1392
目的 探索相似药品分区调剂模式,为提高相似药品调剂准确率、降低调剂差错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调整传统的药品单一横向或纵向排序方式为“Z”字形货位排序,实施相似药品分人、分区调剂模式,再配合摆药单据格式的调整以及完善盘点方式等措施,探索相似药品分区调剂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个方面综合评价相似药品分区调剂模式在药品调剂管理中的作用。结果 实施相似药品分区调剂模式后,月调剂差错总数[(18.42±8.79)个vs.(28.50±6.87)个,P=0.005]、月相似药品调剂差错占比[(4.17±5.71)%vs.(10.96±7.05)%,P=0.017]显著低于实施前,月账物相符率[(98.46±0.73)%vs.(97.61±0.57)%,P=0.004]显著高于实施前;且每日各批次调剂完成时间未受到明显影响,可保障日常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结论 实行相似药品分区调剂模式可提高相似药品的调剂准确率、降低调剂差错风险,且不会影响调剂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8,(5):595-598
目的:提升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调剂差错,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方法:运用品管圈方法对我院PIVAS进行质量管理,以"降低冲配药品调剂内差率"为主题,分析调剂差错发生原因,确定改善重点;制订改进方案,通过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管理确定有效对策;比较活动前(2016年2月)及活动后(2016年8月)的有形成果(调剂差错率)及无形成果,评价活动效果。结果:制订并实施了包括统一排班、引进PIVAS MATE流程管理软件、人员全岗培训、加强退药管理及目视管理等措施。取得的有形成果为调剂差错率由活动前的1.81‰下降为0.53‰、目标达成率达108.47%、目标进步率为70.72%;无形成果包括优化了药品调剂的工作流程,使退药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标准化,增进了圈员的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意识、凝聚力等;另获得一项避光储药盒的实用新型专利。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有效提升PIVAS工作流程中的管理质量,促进患者静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徐新  王钦 《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36-337
目的适应医院的信息系统,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提高门诊药房调剂工作质量。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门诊药房的药品调剂工作进行管理,目标将药品调剂差错率控制在1%。以下。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解决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药品调剂工作效率;减少药品调剂差错。每月检查药学人员执行PDCA管理措施的情况,计算药品调剂差错率,并进行分析和评定,检查整改的效果,提出新的计划和措施。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门诊药房的药品调剂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药品调剂差错率降至0.89%。(223/251238),达到本轮PDCA循环的目标。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减少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提高门诊调剂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促进信息化住院药房的建设。方法对比新旧住院药房药品调剂管理系统(简称调剂系统)应用前后1个月的流程,护理模块的改变及药师模块的优化,护士排药时间、取药等候时间、药师调配时间、调剂差错率等与医疗质量的差异。结果新调剂系统提高了护士排药效率,缩短了取药等候时间,提高了药房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调剂差错率明显下降。结论新调剂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提升了药房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降低药品报损率,提高药品管理质量。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药品报损进行管理,目标将药品报损率控制在0.1%以下。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完善药品报损制度,明确报损范围,加强药品入库验收,完善库房管理,减少药房领药过程中的报损,减少药品调剂中的报损。每月检查药剂人员执行药品报损制度情况,计算药品报损率,并进行分析和评定,检查整豉的效果,提出新的计划和措施。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药品报损率降至0.0697%,达到本轮PDCA循环的目标。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降低药品报损率,提高医院药品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洪峰  范秀英 《海峡药学》2016,(11):274-277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排药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排药差错率,提高工作质量,保证输液安全.方法 2013年4月PIVAS成立品管圈,并确定降低排药差错率为主题,分析PIVAS排药差错的原因,按品管圈实施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拟定和改善措施.结果 PIVAS排药差错率由活动前的0.12%改善到活动后的0.0512%,达成率88.9%.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降低了PIVAS排药差错率,还提高了科室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以及发现和解决PIVAS内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品调剂自动化对医院药房管理、处方调剂工作的影响。方法:结合我院门诊药房调剂自动化工作,将现有自动化模式与传统手工模式从处方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取药时间、人员安排、实时药品管理项目、物流差错率六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药品调剂自动化有利于减少调剂差错,其中数量差错减少61.9%,品项差错减少86.3%,患者差错减少100%。结论:药品调剂自动化有利于减少调剂差错,提升药房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调剂自动化、药品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医院药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6,(5):1016-1018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药品报损的原因及其改进对策。方法:统计整理PIVAS上半年药品报损情况并分析其报损原因,改善工作流程,定期对分析结果分享交流,制订改进措施以降低报损率。结果:避免同类差错重复出现,降低药品损耗率,减少处理本类事件的时间,提高了PIVAS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药品报损金额,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结论:通过分析其原因和对策,降低了药品报损金额,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浅谈我院门诊西药房降低药品报损率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规范药品报损,对2003年以来门诊西药房药品的报损率,报损原因等进行了统计、总结、分析,对降低药品报损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1、完善药品报损制度,规范药品报损范围;2、规范输液厅药品报损;3、建立药品效期登记本;4、门诊药房与住院部药房之间进行药品调剂;5、时刻关注药品临床使用情况,科学合理领药,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采取,药品报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闫守霞 《抗感染药学》2021,18(4):584-587
目的:探究门诊中药房非惩罚性药品调剂差错报告体系应用于中药调剂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3月-9月间中药房调剂处方1 243张处方为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另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间2 244张调剂处方为研究组(采用药房非惩罚性药品调剂差错报告体系管理);比较两组不同管理方法后中药调剂处方调配差错发生类型、差错率及上报率以及中药调剂师对药品调剂差错认知度与患者对调剂差错的满意度;并分析了中药调剂差错发生原因及其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中药调剂处方主要发生在中药品种、剂型、规格和调剂处方错发、用法用量、禁忌用药差错,其差错率低于常规组(0.67%vs 2.33%,P<0.05),而上报率高于常规组(93.33%vs 41.38%,P<0.05),药品调剂差错认知度高于常规组(P<0.05),调剂差错原因主要发生在中药处方书写不规范、中药药品名称或包装相似、药房高峰期取药人数过多、中药相关知识欠缺、工作态度欠佳等方面;研究组处方调剂差错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86.67%vs 51.72%,P<0.05).结论:非惩罚性药品调剂差错报告体系应用于中药调剂管理,有效减少了处方调剂差错的发生;分析调剂差错发生原因及其对策,提高了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5,(31):4457-4459
目的:缩短全自动单剂量药品分包机(ATC)调剂模式的工作耗时,提高其使用效率。方法:介绍在我院住院药房的药品调剂中,将原有的运行2台ATC、各配备1个备用药槽的调剂模式改进为运行1台ATC(另1台备用)、配备2个备用药槽(其中1个在非运行时预先添加待调剂药品)、同时增设药品贮放坐标信息的双备用药槽调剂新模式的情况。通过统计旧、新模式的工作时间、日平均分包数、资金成本、人力成本等评价新模式的运行效果。结果与结论:与旧模式比较,新模式从整体上大大缩短了工作耗时。旧模式下2台ATC同时运作,需4名药师花费4.5 h包药3 850袋,资金成本为440万元;新模式下只使用1台ATC,3名药师花费3.0 h即可包药4 015袋,资金成本为235万元。因此,双备用药槽新模式的使用大大提高了ATC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机器维护等资金成本及人力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我院急诊药房自动化调剂系统应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动化系统的启用对我院急诊药房调剂工作带来的影响。方法:结合自动化储药、发药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对现有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准确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服务质量。结论:自动化调剂系统在急诊药房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调剂模式,实现调剂模式从"人找药品"到"药品找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沈洋  ;黄立峰  ;宋洪涛 《中国药房》2009,(19):1477-1479
目的:探讨医院药房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实施方案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国外先进的药品调剂与管理的相关设备信息,查阅文献了解其在国内医院药房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我院在应用智能化药品管理与自动化调剂设备改进工作模式方面的实践体会,分析当前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中的问题。结果: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调剂的准确性,有效解决传统调剂工作模式中所存在的工作强度大、差错率高等诸多问题。结论: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实施方案是医院药房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冯锐  郑颖  刘江  杜文力  陈闻萍 《药品评价》2016,(4):25-26,40
目的:运用PDCA循环降低PIVAS排药差错。方法:PIVAS药师依据PDCA循环原理,将实施前后的排药差错进行比较,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经过持续改进,PIVAS排药差错率由0.033%下降至0.015%。结论:PDCA循环显著降低PIVAS排药差错率,提高了工作质量,保证了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规范口服药品拆零流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口服药品拆零模式进行优化,使用扫码拆零模式取代传统人工拆零中的核对、记录等环节。以分包差错率、工作效率、药师和临床科室满意度为指标,对扫码拆零模式进行评估。结果:使用扫码拆零模式后,口服药品分包差错率降低91.5%,工作效率提高33.3%,药师满意度达100%,临床科室满意度提升至91.8%。结论:扫码拆零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口服药品分包差错率,提升药师工作效率和临床满意度,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为规范和推进口服药品智能化调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自动包药机的使用提供借鉴。方法:从管理制度等方面介绍我院自动包药机单剂量调剂模式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其试运行及调试后的差错率,同时与人工调剂口服医嘱进行强度及准确度比较。结果与结论:通过人员管理、自动包药机管理、药品管理等制度的建立规范其操作流程;通过对自动包药机的调试,机器故障、医嘱错误差错率分别由0.085‰、1.15‰降低至0.009‰、0.09‰,人工加药错误、网络原因产生的差错均分别由0.021‰、0.085‰降低至0;与人工调剂口服医嘱相比,自动包药机的包药量是其1.73倍,差错率仅约为其1/8,包药时间约为其4/5。使用自动包药机可明显提高药品调剂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药品污染,保障了调剂人员的安全,但缺乏大容量的药品包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药师应积极与工程师沟通、协调,不断根据运行中的具体情况,对包药机的程序重新设置或调试,以使其在调剂药品时更加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7.
探讨医院药房调剂差错产生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以期降低调剂差错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将药房调剂差错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分类方法,从药剂人员、药品、工作方法、环境、计算机系统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阐述和分析。调剂差错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降低调配差错率,需从人员、药品、管理、环境和计算机系统各方面去改进,还要注重多部门内外协调,才能达到综合性防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发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并加以控制,以减少差错。方法我院PIVAS通过设计药品批号的目视标识、物品定位标识、规章制度壁挂式,按类别、分步骤医嘱审核,细化批次调整,并设计高危药品成品输液标识、非整支用量标识、退药标识,细化药品管理以及采取信息化交互手段等举措,以提高工作质量。比较实施细节化控制前(2014年7-12月)与实施细节化控制后(2015年1-6月)调配差错率的变化,评价相关措施的成效。结果 PIVAS工作中细节化的控制,使差错率由实施前的0.497/10 000降低到实施后的0.128/10 000。结论关注PIVAS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可以优化PIVAS工作中某些环节,降低调配差错率,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减少门诊药房调剂差错,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方法 采用PDCA循环法对药品调剂差错进行管理,并分析对比管理前后药品调剂的差错下降率,说明此循环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措施后,差错率明显降低.结论 采用PDCA循环法有效地减少了药师在调配处方中的差错率,提高了调剂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伟 《中国药事》2012,26(9):1030-1031
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在门诊药房开展条形码扫描等各项工作.方法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将药品进行编码、扫描、识别,从而做到正确调剂处方.结果 利用条形码技术可以降低差错率,保障药品安全.结论 自动识别技术虽有优势,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