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陆周  沙筠 《新中医》2001,33(10):14-15
单兆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关键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中虚气滞。临床上首重“平和”之法;而胃体阳用阴,亦需注重顾护胃阴;寒热错杂证宜苦辛通降;并重视调和肝胃,分清虚实、寒热、气血之异。  相似文献   

2.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无器质性改变的以上腹胀、早饱、嗳气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该病特点表现为长期、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和生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占消化内科门诊的30%~40%~([2]),归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范畴,中医药对于FD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且因其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更能为患者接受。周正华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工作20年余,临证用药,每起沉疴,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以持续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胀满、隐痛、早饱、嗳气、泛酸、厌食、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杭州市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沈玉明从事中医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50余年,对FD的诊治及研究有独到的建树,辨证用药常中有变,疗效显著.现将沈老治疗FD辨病辨证及用药特点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论治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建华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从肝脾胃论治,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下降是引发诸症的原因。因此,治宜健脾,疏肝,降胃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5.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上腹不适、胀满、早饱、餐后饱胀等消化不良临床证候群,经生化、内镜和影像检查,排除了消化系统和其他器质性疾病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动力障碍样型、溃疡样型和非特异型3种类型。动力障碍样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不适为主,包括早饱、恶心、餐后饱胀、腹胀等.  相似文献   

6.
杨昌金 《四川中医》2009,27(10):107-108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逍遥散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推拿结合逍遥散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并设单纯逍遥散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1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50例中痊愈3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0例,痊愈率74%,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50例中痊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7例,痊愈率50%,总有效率达8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内服逍遥散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同时配合使用推拿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可归于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烧灼疼痛感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等有关,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但病情容易反复,远期疗效不尽如人意。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山西中医药大学李晶教授临证经验丰富,强调辨证论治思维,用方灵活变通,用药注意顾护患者脾胃,并重视调畅情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尤其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李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多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脾胃不足、外邪侵袭相关。气滞贯穿疾病始终,因此当以调理气机为首要治疗原则,健脾和胃、调补气阴,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并重视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自我调护,以使中焦升降功能复健。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晶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皓  徐慧 《江苏中医药》2021,53(1):21-24
徐湘江教授擅长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针对病因痰(湿)、瘀、热、虚和病机土郁木壅,运用特色腹诊和舌诊,治疗上重视肝脾同调,内治外敷相结合,同时提倡医患共同合作,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诊、治、管”一体的临床诊疗体系。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10.
李寿山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寿山教授认为消化不良当从痞满、胃痛等论治。其病机关键为中虚不运、肝郁气滞、寒热错杂、阴亏津枯,尤以中虚不运为多见。治宜健脾、疏肝、和解、润下为主。自拟补中消痞汤、舒肝和胃汤、和中消痞汤、清中消痞汤,验证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多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内伤外感。本病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治疗以调和肝脾为主,辅以心理疏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与辨病、辨症相结合,在临床上对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颇佳。以下介绍导师张照兰教授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主要包括其在病因、病机、分型、治疗、调护各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倪良玉 《中医研究》2007,20(12):43-44
导师徐福松教授:临证四十余载,学验俱丰,本“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旨,在中医男科领域颇有建树,首先提山“腺、性、精、育”为男科疾病之纲,在治疗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及前列腺疾病方面卓有疗效。本人有幸跟师临床伺诊,耳濡目染,收获颇丰,现就导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学术思想,做以下初步探讨。1临床最重先后天男性不育症病因虽然不离乎肾,但并非独见于肾。导师[1]认为“肾者,男科病病机之枢要也。或肾先病,旁及他脏他经;或他脏他经之病,累及于肾,故言男科病之病机,总不离乎肾也”。治疗男性不育症固然要以肾虚为轴心,以补肾为土,但导师更推崇…  相似文献   

13.
整脊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脊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整脊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贝络纳治疗.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经4周治疗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和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复发率分别为10.7%和3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脊疗法和贝络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期及维持治疗均有良好疗效,但整脊治疗复发率低于贝络纳.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肠胃疾病,本文通过砭石疗法和普通推拿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比较分析,发现利用砭石的超生波和远红外作用,再结合手法治疗,能够更有效疏通经、散结化淤,通导全身。砭石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见效快,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并进行疗效观察与统计。结果:经治疗1~2个疗程后,50例中痊愈36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介绍时昭红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经验。时教授认为,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久病失养、劳倦过度,或瘀血阻络等原因使脾胃虚弱,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均会导致FD。因此,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根本。时教授以辛开苦降为基本治疗大法,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创立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方,随症加减,并配合针刺、艾灸、穴位敷贴、拔罐等中医外治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赵国岑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柏根 《河南中医》2004,24(5):19-20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赵国岑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医教研40余年,学验俱丰,尤擅长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我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功能性胃肠病,针推疗法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本文从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敷贴、腹部推拿、民族医药等方面综述了该病的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治疗组82例用中药、针灸、心理干预综合治疗,对照组68例用多潘立酮及奥美拉唑治疗,疗程4周.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8%、对照组73.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治疗F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杜晓泉教授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对于脾胃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治疗脾胃病,辨证细致入微,用药轻灵、和缓,独有心得.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强调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性,认为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胃气壅滞,食滞、气滞、湿聚是主要病理因素,以异功散合香苏散为基本方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