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盆炎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8月我院11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辨证属于湿热瘀结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使用抗妇炎胶囊口服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药加味盆炎汤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的改善情况、血清炎症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分别为(4.25±1.46)、(2.06±0.31)分,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耐受性好。结论中药加味盆炎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疗效显著,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理气逐瘀消癥汤加阿奇霉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附件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5例慢性附件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理气逐瘀消癥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综合疗效、炎性因子、局部体征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3%、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7.1%,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77.1%、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7.1%(P<0.05);治疗8周后2组的炎性因子(TNF-α、IL-6及hs-CRP冰平及局部体征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降低较多(P<0.05).结论:理气逐瘀消癥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显著,并且可以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6例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凉血通瘀方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复发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脑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脑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效果理想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减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减少脑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中止泻汤对难治型溃疡性结肠炎(RUC)患者炎性因子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某院接受治疗的74例RUC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秦治疗,观察组采用温中止泻汤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炎性因子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对照组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且复发率(2.70%)低于对照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中止泻汤可降低RUC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逐瘀解挛汤联合卡马西平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联合组在卡马西平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活血逐瘀解挛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睡眠质量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发作次数、持续时间、PSQI评分及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逐瘀解挛汤联合卡马西平能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属痰瘀互结证患者脂质代谢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对AS的防治做好前期观察。方法:以76例痰瘀互结型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表随机分观察组(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西药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各38例,疗程16周。观察组服用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服药16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的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前有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具有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脂代谢作用,可通过改善脂代谢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190-1191
目的探究白术黄芪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候积分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联合白术黄芪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反应和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因子-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白术黄芪汤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红外线对改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132例,按入院顺序单数为对照组(n=66),双数为观察组(n=66),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结合红外线,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月经期停用,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疼痛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理疗能有效缓解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防风膝痹汤联合温通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鲁山县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KOA患者10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防风膝痹汤联合温通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关节炎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71.70%(38/53)(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中医证候、日常活动、疼痛、僵硬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步行、上下楼、屈曲、肿胀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β、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防风膝痹汤联合温通针法治疗KOA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缓解骨关节炎情况,减轻患者疼痛,抑制炎性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方对中风患者sICAM-1的影响及康复作用的疗效观察,并探讨其治疗中风气虚、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发病1个月以内,并符合气虚、互结痰瘀证候的中风患者,作为中药组给予益气活血化痰方口服1个疗程,并与按常规治疗的常规组患者对比sICAM-1的变化及疗效之间的差异。结果:中药组在降低sICAM-1浓度,提高FMA、ADL和MMSE积分,提高认知能力的疗效上,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或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方是通过降低sICAM-1水平而发挥对中风痰瘀互结证的治疗和康复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艾灸联合热奄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腿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2月就诊于医院的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腿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匹配的方法分为两组,各6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刺艾灸联合热奄包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刺艾灸联合热奄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腿痛疗效显著,能快速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Ⅱ期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子宫腺肌病疗效及对免疫指标CA125和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的影响。方法湿热瘀结型子宫腺肌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期腺肌汤联合痛经1号贴治疗,非经期予消癥汤联合痛经1号灌肠液治疗,对照组采用月经周期第5天服用去氧孕烯炔雌醇(妈富隆)片,1片/d,共服用21 d。两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A125、EMAb、子宫体积及临床症状变化等,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CA125、子宫体积、月经失血评分(PBAC)、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PBAC、VAS、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Ⅱ期疗法对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多、痛经程度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小子宫体积,降低血清CA125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汤联合中药祛斑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疗效。方法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女性患者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治疗)与对照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I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SF-36情感、精神、社会三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用治疗黄褐斑效果满意,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残留黄疸多出现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后期,病机复杂,常规的退黄治疗效果欠佳,张老认为湿邪阻滞、瘀血内结是导致该病最基本的中医病因病机,其病位可涉及肝、脾、肾、胆、胃等,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临床上表现为“湿—瘀—虚”的演变过程,但以湿邪、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为基本原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中药方剂金虎退黄汤治疗急慢性肝病后期残留黄疸,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消"法理论的中药联合前列安栓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的ⅢB型前列腺炎118例,按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40例、对照1组39例、对照2组39例。观察组给予"消"法理论的中药汤剂联合前列安栓塞肛治疗;对照1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2组单纯给予前列安栓塞肛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肛门指检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前列腺常规检测评分以及NIH-CPSI总评分。结果治疗后,三组前列腺常规检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肛门指检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以及NIH-CPSI总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且对照1组肛门指检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以及NIH-CPSI总评分优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消"法理论的中药汤剂联合前列安栓能改善ⅢB型CP的肛门指检症状、中医症状评分以及NIH-CPSI总评分,进而改善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综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的中西医研究现状,总结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病人中的应用进展,提出目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存在统一性较差等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旨在为减轻病人盆腔疼痛、改善疾病症状、调节病人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月-2019年3月的11例妊娠期发病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及舌脉特点,统计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所用方药及中药使用情况并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1例均口服中药治疗,且中医辨证以痰热为主要病机,部分兼有瘀、虚,治疗上以清热凉血理气化痰安胎为主,兼虚者予以补气养血之法,兼瘀者予以化瘀通络之法。中医处方用药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甘草、白术、茯苓、玄参、黄芩、牡蛎等12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其中8例孕中行乳房脓肿切开引流,2例产后行全麻下肿块切除术,1例中药治疗,肿块内消,随访均无复发。结论:中药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妊娠期肉芽肿性乳腺炎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及关联规则分析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治疗活动期痛风性关节炎对患者免疫、炎症及氧化指标的影响,为优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集并整理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采集系统所录入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22.0、SPSS Modeler 14.2软件和Aprior模块分析中药配伍、芙蓉膏治疗效果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 (1)芙蓉膏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小于中药组患者。(2)治疗后内治组患者的免疫指标补体C3(C3);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尿酸(UA)UA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合治组患者免疫指标补体C3、补体C4(C4)、免疫球蛋白A(Ig A);炎症指标血沉(ESR)、hs-CRP、α1-AGP;UA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内治组与内外合治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差值t检验分析,内外合治组患者ESR、hs-CRP、α1-AGP、UA相对于内治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所用中药多集中在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四类,提取每类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中药共20味;(4)在关联规则设定最小置信度为70%,最小支持度为20%。经Aprior模块分析,发现芙蓉膏与健脾利湿药配伍UA、C3、C4、Ig G、免疫球蛋白M(Ig M)下降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升关联,与活血药配伍与Ig A下降关联,与祛风除湿药配伍与α1-AGP下降关联,与清热解毒药配伍与ESR、CRP下降相关联。结论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可改善活动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自拟方益气养阴调糖饮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2DM)临床有效率。方法:纳入利辛县中医院糖尿病科就诊的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每组均30人,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片进行常规降糖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调糖饮进行治疗,总共观察24周。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血糖指标(FPG、2hPG、HbA1c)、血脂水平(TC、TG、LDL-C、HDL-C)以及2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0.00%,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包括:血清FPG、2hPG、HbA1c、TC、TG、LDL-C、HDL-C值均明显改善(P<0.05),且中药组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降糖干预的基础上予以服用益气养阴调糖饮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疲倦、口咽干燥、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等气阴两虚型中医症状,调节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ET、ACTH、CORT、TXB2、PGI2、IL-6、TNF-α、hs-CRP及MMP-9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SIS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同时能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