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叶景华辨治肾病蛋白尿的经验。认为肾病蛋白尿的发病以脾肾虚损为本,外感风、湿、热等六淫之邪为标;从治风、治湿、治瘀的角度,灵活运用宣肺、补脾、调肾法。  相似文献   

4.
宋恩峰  梅莎莎 《陕西中医》2011,32(8):1033-1034
目的:从中医理论研究肾病的发病因素。方法:结合古人对肾病病因的阐述和现代医学对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笔者多年对肾脏疾病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肾病的六个发病因素。结论:风、寒、湿、热、痰饮、瘀血是肾病的六个病因。  相似文献   

5.
狼疮性肾炎(LN)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变,现代医学对其疗效欠佳.周仲瑛教授认为本病以肝肾阴虚为根本,热毒伏营是关键,风、湿是发病诱因,从瘀热湿毒、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风毒外袭四方面进行辨证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病位主要为督脉,膀胱经,肾经循行所在部位;病因病机主要是肾虚是AS发病的根本原因,风、寒、湿是发病的重要诱因,痰浊瘀血是发病的关键病因。  相似文献   

7.
朱仁康辨证治疗皮肤湿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师朱仁康,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自幼师从江南名医章治康先生,学术上主张中西医汇通。朱老省疾问病,疗效卓著,尤其在湿疹的治疗方面,自成体系,独树一帜。1病因病机湿疹的发病,朱老非常重视内在因素,他常说:“内因、外因互相关联,不能截然分开,而以内因为主。”朱老认为,湿疹的病因不外乎风、湿、热三邪,但有内、外之分。内风、内湿、内热系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生,为发病的基础,内风的产生多责之于肝,内湿的产生多责之于脾....  相似文献   

8.
骨关节炎发病因素为血瘀、风、寒、湿、肾虚,血瘀寒湿兼肾阳虚是发病频率最高的证型,血府逐瘀汤强调"治病之要诀,在明气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扶助正气,临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徐妍  陆小左 《吉林中医药》2012,32(2):168-169
目的:分析和获得湿疹类别与性别、发病部位、皮损特点等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采集的湿疹病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脾虚湿蕴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57.36%,血虚风燥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42.64%,男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5.7%,女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9.5%.结论:女性患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概率大于血虚风燥型;血虚风燥型湿疹脱屑的概率远远高于脾虚湿蕴型,但其他皮损特点以脾虚湿蕴型居多.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祖国医学认为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经络闭阻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无论中西医学内科治疗此病,所使用药物多有毒、副作用,久服伤人。我们以"阴痹"、"阳痹"辨证,以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祛风胜湿为治疗大法,根据风、寒、湿三邪偏盛调整药物侧重,浸浴外治阴痹诸证,既避免了药物内服的毒副作用,又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治湿六法方药配伍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性重浊黏滞,临证治之应依据其轻重及部位选用甘淡利湿,清热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升阳除湿,通阳化湿六法,并适当配以健脾益气,温肾扶阳,清热泄热等,使湿从小便而解。  相似文献   

12.
总结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四种常用治法.UC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及七情内伤密切相关,在这些病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虚湿蕴为源头,进而产生气滞、痰湿、湿热、血瘀等壅滞肠间,络瘀痰阻,血败肉腐,化为痈疡,日久及肾,脾肾两虚,正虚邪恋,缠绵不愈.治疗从气、血、湿、热论治,运用健脾祛湿法、清...  相似文献   

13.
褚玉霞辨治免疫性不孕症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玉霞教授认为,免疫性不孕症的主要病机是肾虚、瘀血湿热并蓄,当以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4.
从病因病机(脾肾两虚、湿浊痰瘀、肾气亏虚)、治疗(辨证治疗、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论述痛风性肾病的近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指出:初期主要以祛风、除湿、清热、活血化瘀为主;中后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长期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病位在肾,与脾、肝、肺等关系密切。治疗上坚持病证结合,强调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自创矢志方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湿。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17.
国医大师夏桂成从医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独具特色,其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对当下临床不孕症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强调以补肾调周之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以肾阳虚为主,主张补肾助阳,少数阴虚者,亦有兼夹郁火、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盆腔或输卵管炎性不孕多为瘀滞,兼夹湿热、寒湿、脾肾两虚,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补益脾肾等法治疗;免疫性不孕以肝肾阴虚为主,治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金季玲教授运用中药治疗运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经验。方法:内治法以调补肝、肾脏为主,采用滋阴润燥,养血祛风之法;外治法则以清热祛湿、祛风止痒为主。结果:本病病因与肝肾精亏,外阴失养有关。治法则运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内治法以调补肝、肾脏为主,外治法则以为主。结论:运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能明显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张俊富教授治疗肝病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俊富教授善于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认为肝炎的病因为湿热疫毒深伏血分,病机为正虚邪留,病位在肝,累及脾胃、气血、阴阳。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调补肝脾肾、气血阴阳为主,祛邪以处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先。并举临证医案四则佐证。  相似文献   

20.
王陈妮  刘燕 《河南中医》2020,40(2):199-20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痛风的发生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为本,痰湿瘀血内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痛风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如辨为气血不足者,用参五秦艽汤加减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如辨为营卫失调者,用续断丸以益气养荣,补益肝肾;如辨为风湿痹阻者,采用消风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如辨为湿热内蕴者,采用二妙散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如辨为瘀血痹阻者,采用舒筋散温通经脉,活血散瘀;如辨为痰瘀互结者,采用赶痛汤活血祛痰通络;如辨为劳倦过度者,采用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等。治则明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以固护脾胃,调理气血为特点;治法灵活,补虚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等攻邪治法;提倡内外兼治,善用中药内服及熨法、雷火针法外治;组方严谨,药物配伍以寒热并用、固护脾胃、重调气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