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缪丽燕 《药学进展》2021,45(2):81-82
1 临床药物个体化治疗的背景和进展 个体化药物治疗是整合患者特征、病理特征、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因素制定个体患者的给药方案,以达到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和经济.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成为临床和患者关注的热点. 近20年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发展随着药物浓度分析技术、基因组计划、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患者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的医疗费用高达40亿,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人数约占总住院人数的5%;美国每年有超过200万的住院患者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超过10万人死于不良反应[1].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和药师都希望通过个体化用药,实现在适当的时间以最适宜的方式给适合的患者以最恰当的药物.临床个体化用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产生最大治疗效益的同时,减少或者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和药师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3.
周帆  辛华雯 《中国药师》2011,14(11):1673-1677
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不同的遗传背景会导致药物作用的差异,特别是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差异可以引起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随着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基因组结构图的公布,揭露了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拷贝数变异等大量的遗传变异,人体之间基因组差异至少有15%以上。这些了解使人们认识到基因参与了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过程,基因多态性导致了药物反应的多样性,由此药物基因组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药物基因组学通过对药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临床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现状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概述了临床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现状,如标准体重给药法,治疗药物监测给药法及目前的药物基因组学基因检测法,并对各种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评价,为临床药物治疗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纪宏宇  于洋  蔡本志 《药学进展》2020,44(6):404-410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已成为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策略。随着药物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临床药物个体化治疗模式正在逐渐转变,检测方法和检测的药物品种也在不断增多。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应用于临床药物个体化治疗的治疗药物监测和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并归纳了有望应用于个体化治疗的新技术,同时提出了目前临床个体化治疗模式仍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和发展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药物基因组通过研究药物效应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药、抗高血压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调节血脂药等药物出发,概述了心脑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基于药动学的氟尿嘧啶(5-FU)类药物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5-FU相关基因检测、二氢嘧啶脱氢酶表型检测以及5-FU治疗药物监测是3种主要技术手段,对指导5-FU类药物个体化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均可弥补基于体表面积给药方式的不足。有效结合这3种技术手段,将有望进一步提高5-FU的抗肿瘤疗效并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提供临床药学人员开展精准化药物治疗参考模式。通过介绍精准医疗、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内涵及其特征,并根据本团队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对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实现途径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研近3年来个体化药学服务在医院药学部门的开展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重点专科评审的89家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被调查医院2010-2012年期间个体化药学服务开展的品种、服务次数等指标的比较分析与评。结果与结论:近3年来,我国的个体化药学服务中治疗药物监测(TDM)项目平稳增长,基因检测项目发展迅速。虽然已有医院提供了根据基因型预处方,再结合TDM或其他监测指标进行调整的的个体化医疗服务,但对其可能造成药物代谢个体化差异的内外环境等因素还未给予足够的考虑,致使最终治疗效果仍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个体化药物治疗是临床合理用药的核心目标,而治疗药物监测平台和分析技术则是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根据临床实践与需求,我院药剂科在治疗药物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和个体化药学服务模式方面作了持续探索,围绕免疫抑制剂和抗血栓药物等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实践与探索,促进了个体化药物治疗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开展,提升了精细化药学服务技能及学科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新生儿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临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为医师调整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新生儿31例,对其一般情况、病原学检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影响血药谷浓度的因素、药物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例患儿中,新生儿脓毒血症占46.34%;病原学检查88.00%为革兰阳性菌,其中多重耐药菌占77.27%。初次血药谷浓度监测范围在10~20 μg·mL-1的患儿仅占32.26%,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干预建议后谷浓度的达标率提高至83.33%(P<0.05);给药间隔与血药谷浓度呈负相关(P<0.05)。本次研究万古霉素治疗有效率80.65%,且未发生万古霉素相关ADR。结论 万古霉素在TDM下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新生儿重症感染疗效确切,但经验性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干预建议、减少给药间隔可显著提高血药谷浓度,为医师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治疗药物监测与药物基因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临床合理用药,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文献,总结治疗药物监测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阐述药物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展与特点。结果基因多态性是药物治疗效果因人而异的最重要因素。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实现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是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进一步延伸和充实。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临床合理用药,弥补了以往只根据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的不足,也为以前无法解释的药效学现象找到了答案。结论将来的临床药物治疗模式应以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为导向,结合血药浓度监测,来指导特定药物对特定患者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地高辛的使用与治疗药物监测(TDM)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6-2020年应用地高辛的新生儿病例,对患儿一般资料、地高辛用药剂量、给药频率、给药途经、治疗药物监测情况及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4例应用地高辛的住院新生儿,其中早产儿43例,足月儿61例,维持剂量分别为(7.0±2.4)、(8.2±1.5)μg/(kg·d)。约96.2%的患儿采用q12h给药,93.3%患儿口服给药。78例(75.0%)患儿开展了TDM,以0.5~2.0 ng/mL为谷浓度参考范围,有25例(24.0%)患儿血浆药物浓度超出参考范围上限,无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的病例。早产儿与足月儿按推荐剂量给药时血药浓度均为(1.7±0.7)ng/mL,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0.0%和61.8%。结论: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对地高辛较为敏感,建议密切监测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可提供新生儿地高辛个体化药学服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治疗新进展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回顾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进展,以评价各类药物治疗PT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应激早期应用苯二氮()类药(BZ)可预防PTSD的发生,但长期应用易导致依赖,停药出现戒断症状,损害认知功能,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较多,逐渐被安全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特别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所取代.近年来抗惊厥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PTSD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7种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参考范围。方法:通过咨询已经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DM)医院的工作人员,查询药品说明书,出版的书籍及检索相关文献,分析能够达到药物治疗目的的最低有效浓度和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中毒浓度,作为临床TDM值的参考范围。结果:初步确定了万古霉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地高辛、环孢素、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TDM监测指标及其参考范围。结论:药物TDM监测指标参考值可以为临床药师提供参考,给临床医师个体化用药提供了药物调整剂量的依据,确保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1例13岁儿童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应用抗结核药物致DILI的治疗过程,根据抗结核药物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提出用药建议,调整儿童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方案。结果:临床医师部分采纳药师建议,调整用药方案,患儿病情和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TDM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保障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