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颅底重建(附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的颅底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的颅底重建经验。其中鞍结节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腺瘤10例。在切除肿瘤后均采用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人工硬脑膜的"三明治"式方法,同时辅以球囊支持修补材料和持续腰池引流。结果1次手术修补成功15例,短暂性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2例2次内镜下经鼻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4年,疗效满意。结论"三明治"式修补方法加球囊支撑和持续性腰池引流,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是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颅底重建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附12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经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128例的效果.结果 经标准的神经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84例;简化的经单鼻孔-蝶窦入路28例;经双侧鼻孔-蝶窦入路16例.肿瘤全切除99例,次全切除23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脑脊液漏6例,保守治疗后痊愈.72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3年,70例激素水半明显增高的病人中,41例降至正常,18例术后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创伤小,安全且并发症少,是垂体瘤手术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鞍上Rathke’s囊肿(RCCs)的临床特点及扩大经鼻-经鞍结节入路神经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1例鞍上RCCs的临床资料,均行扩大经鼻-鞍结节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根据影像学特征及神经内镜下探查分型:鞍上型7例,脚间池型2例,垂体柄型1例,混合型1例。入院血清泌乳素增高5例、头痛10例、视力受损5例、月经紊乱2例,术后均改善。术后随访0.5~30个月,出现迟发性脑脊液鼻漏1例、蝶窦脓肿1例,无囊肿复发。结论鞍上RCCs易出现症状,根据术前头颅MRI和术中神经内镜表现进行分型,有利于术中对囊周结构的保护,并制定有效手术方案。在掌握颅底重建技术基础上,经鼻-鞍结节扩大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鞍上RCCs是安全的、有效的,而且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脚间池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为临床神经内镜下经皮质一侧脑室前入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采用15具成人尸头模拟经皮质一侧脑室入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中观察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脚间池的重要解剖结构特点和毗邻关系,测量重要结构间距。结果 侧脑室内可清晰地观察到全部的额角、体部和部分枕角。第三脑室底壁从前向后依次可见:视交叉、漏斗隐窝、灰结节、乳头体、中脑导水管。脚间池呈倒置的圆锥形,脚间池顶部有liliequist膜间脑叶封闭。脚间池的后壁基底沟上见基底动脉上行.基底动脉末端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脚间池两侧壁可见后交通动脉和动眼神经.两者近似平行走向颅中窝。结论 脑室及脚间池的天然解剖间隙为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熟悉手术入路的解剖定位标志及相关解剖数据可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鞍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垂体腺瘤26例(其中无功能垂体腺瘤6例、泌乳素瘤16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4例),拉克囊肿1例,胆脂瘤1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7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后痊愈。无死亡病例。随访3~6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肿瘤,较单纯的显微镜手术治疗创伤更小,肿瘤全切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导水管梗阻所致巨大脑室脑积水手术治疗的指征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神经内镜下共治疗32例巨大脑室脑积水患者,其中25例行经额入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例行经额小脑上池囊肿造瘘术,5例行枕下入路内镜下后颅窝囊肿切除、囊腔枕大池造瘘,1例行经枕下入路导水管成形术.结果 术后随访1-4年,32例具有行走不稳、尿失禁、智商下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者中,26例症状明显改善,6例症状未继续进展.6例术前存在高颅压症状患者术后症状改善,除1例出现硬膜下积液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巨大脑室脑积水并非内镜手术治疗禁忌,凡影像检查确定为导水管梗阻所致的巨大脑室脑积水,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改进手术方法 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日益成熟,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切除垂体腺瘤的指征也越来越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5].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切除27例垂体腺瘤,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经鼻内镜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4例第三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9例(85.29%),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20例(58.82%)术中切除垂体柄,10例(29.41%)术中保留完整垂体柄,4例(11.76%)保留部分垂体柄。术后病理检查显示,颅咽管瘤32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1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下丘脑反应30例(88.24%),新发尿崩症11例,新发激素水平低下8,高热3例,脑膜炎3例,颅内血肿1例。术后随访6~1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6.5个月;7例(20.59%)肿瘤复发,复发时间9~57个月,中位数29个月。结论 对主要沿垂体干-漏斗-第三脑室轴生长的肿瘤,经鼻内镜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年龄27~81岁,患者平均年龄52.6岁。垂体腺瘤包括微腺瘤10例,大腺瘤38例,巨大腺瘤14例。患者接受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后行神经影像、内分泌及视力检查的随访评估。结果随访时间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62例患者中,全切50例,次全切9例及大部切除3例。术后患者内分泌治愈率34.6%,视力改善率92.3%,头痛改善率83.3%。术后短暂性尿崩12例,短暂脑脊液鼻漏5例,无永久性尿崩、脑脊液鼻漏。无颅内感染、昏迷、植物生存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的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技巧、术后处理和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01-2017-12经改良的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64例垂体腺瘤患者,先显微镜代替神经内镜常规内镜下操作方法打开蝶窦,暴露肿瘤组织,后置入神经内镜切除肿瘤组织。分析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术后64例患者头痛、视力视野障碍、激素水平异常等临床症状较术前均得到改善;61例患者肿瘤SimposonⅠ级切除,3例Ⅱ级切除,肿瘤全切率95.31%;手术时间(65.35±15.65)min,术中出血量(45±5.6)mL,均较以往单纯显微镜下、单纯神经内镜下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嗅觉暂时障碍1例,短暂尿崩4例,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0.93%,给予腰大池置管引流、鼻腔冲洗、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后术后并发症均消失,随访3~6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迟发型脑脊液鼻漏、激素水平异常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与鞍底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及鞍底重建的方法。方法52例垂体腺瘤患者,在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进入,直接自蝶窦开口打开蝶窦前壁,经鞍底切除垂体腺瘤,术中有脑脊液漏者,使用多层修补法修补鞍底。结果术中颈内动脉损伤1例。39例垂体瘤全部切除,13例垂体瘤次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术前39例有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者,术后一个月内均改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率为1.9%。12例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崩症。6例术前激素水平增高的患者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一种能有效切除垂体瘤的微侵袭手术方法;鞍底多层修补能安全有效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外科技术.方法 总结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100例内镜经鼻垂体腺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微腺瘤30例,大腺瘤35例,巨大腺瘤35例.功能性腺瘤68例,无功能性腺瘤32例.头痛82例,视力减退伴视野缺损76例,失明3例,闭经、泌乳36例,肢端肥大26例,垂体功能低下15例,其他症状者6例.结果 术中内镜下肿瘤全部切除93例,大部切除7例,7例均为质地硬韧的纤维型腺瘤.术后短暂性尿崩症32例;脑脊液鼻漏5例.术后随访平均28个月,肿瘤残余者10例;12例肿瘤复发,10例再次行经蝶手术,2例行开颅手术;术后内分泌症状改善不明显者,有11例行溴隐亭治疗,18例病人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经额下-第三脑室联合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的途径、体会及疗效。方法 额部开颅,先经侧脑室-室间孔达第三脑室,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此时因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已经开放,颅内压明显降低,可以很容易地抬起额叶,显露并切除鞍上及鞍内肿瘤。结果 4例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24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视觉障碍,其中10例在住院期间视力视野已有改善,8例术后出现尿崩,经治疗1~2周好转。结论 当垂体瘤或颅咽管瘤长入第三脑室时,经额下-第三脑室入路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大型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颅底手术入路提高鞍上、三脑室、脚间池大型颅咽管瘤的手术全切除率,提高疗效。方法:采用不同颅底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37例鞍上、三脑室、脚间池大型颅咽管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解剖保留垂体柄31例,所有患者术后伴有不同程度一过性尿崩、动眼神经麻痹10例。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年,复发1例。结论:对位于鞍上、三脑室和脚间池的大型颅咽管瘤应根据肿瘤的不同生长方向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鞍区各脑池、视神经、前循环及其穿通支和三脑室底部等结构,对脑组织和脑神经牵拉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易控制,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侵犯双侧斜坡旁颈内动脉10例,侵犯右侧斜坡旁颈内动脉4例,侵犯左侧斜坡旁颈内动脉3例;均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结果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疗效经综合评价:治愈13例,控制1例,改善3例。术前6例视力障碍的病人,术后恢复正常3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例。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1例,脑脊液鼻漏2例,一过性尿崩症1例,脑梗死1例。17例病人获随访3~88个月,平均34个月。肿瘤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适用于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年龄27~81岁,患者平均年龄52.6岁。垂体腺瘤包括微腺瘤10例,大腺瘤38例,巨大腺瘤14例。患者接受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后行神经影像、内分泌及视力检查的随访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62例患者中,全切50例,次全切9例及大部切除3例。术后患者内分泌治愈率34.6%,视力改善率92.3%,头痛改善率83.3%。术后短暂性尿崩12例,短暂脑脊液鼻漏5例,无永久性尿崩、脑脊液鼻漏。无颅内感染、昏迷、植物生存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双鼻孔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疗效、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神经内镜下经双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的手术经验。微腺瘤5例,大腺瘤20例,其中侵犯海绵窦5例。结果微腺瘤全切除5例;大腺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5例侵犯海绵窦的腺瘤中,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并发尿崩症6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2例。结论经双鼻孔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能够减少严重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尤其适合治疗甲介型蝶窦、巨大和质地硬韧、鼻腔入路狭窄的垂体腺瘤及术中出血多的微腺瘤。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的6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在18岁到73岁,平均44岁。其中微腺瘤11例,大腺瘤55例;无功能腺瘤46例,泌乳素腺瘤13例,生长激素腺瘤7例。结果全切除49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5例。微腺瘤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鞍内大腺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4例;鞍内和鞍上大腺瘤全切除16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侵及海绵窦的5例大腺瘤3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中,术后有28例尿崩症,5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1例颅内感染和1例鼻窦炎。结论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治疗微小腺瘤和局限于鞍内和蝶窦的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