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梁切除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方法:于术前,术后7、14、30、90 d对患者行BUT、STI、FL、干眼仪检查及干眼症状评分,了解术前、术后的差异。结果:术后7、14、30 d干眼症状评分、FL积分较术前增加,干眼仪正常比率、BUT、STI较术前降低,术后90 d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小梁切除术会影响泪液的分泌和分布,降低泪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青光眼滤过术的青光眼患者40例(50只眼),观察分析术前1 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1个月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缩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ltomycin C,MMC)对泪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97例102眼,其中用药组术中使用MMC 49眼,对照组(不使用MMC)53眼,观察指标包括眼部异物感、干涩灼热感、畏光感、结膜充血、结膜囊分泌物、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试验.结果:用药组患者的眼部症状和体征明显,泪膜功能受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可明显损害泪膜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临床应用1.8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94例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各47例,A组患者给予1.8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患者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 d、5 d、10 d、30 d时的泪膜和眼表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主观干燥异物感(DES)、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CFS)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 d、5 d、10 d时两组患者的DES及SI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30 d时A组患者的DES及SIt恢复到术前水平,B组患者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2 d、5 d、10 d时两组患者的BUT及CF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0 d时A组患者的BUT及CFS恢复到术前水平,B组患者仍较术前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比3.0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泪膜及眼表损伤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Praks切口对斜视患者泪膜功能及干眼症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82例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改良Praks切口组)与对照组(角膜缘梯形结瓣切口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CFS)]与干眼症症状评分。结果术后7 d,观察组CFS、Sit值均低于对照组,BU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0 d,两组干眼症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14 d,观察组干眼症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raks切口对斜视患者泪膜功能及干眼症症状评分影响较小,利于患者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知觉的早期改变,以指导术后治疗.方法:58例(64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7 d及术后1、3个月记录患者主观症状,检查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 I).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与术前比较,患者出现干眼症状,术后BUT缩短(P < 0.05),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增高,角膜知觉下降(P < 0.05),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Schirmer′ I试验所测的泪液分泌量于术后1 d明显增高,在术后1个月以后恢复至术前的水平.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患者干眼症状加重,泪膜稳定性降低,术后应定期复查,早期适当补充人工泪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的156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5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78例)在此基础上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术眼泪膜稳定性、泪腺分泌量、结膜上皮杯状细胞数目变化及病情复发和术后干眼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4周的BUT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周的BUT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的SchirmerⅠ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期的结膜上皮杯状细胞数目均分别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病情复发率(3.8%)明显低于对照组(17.9%);观察组干眼症发生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更好地修复角膜表面,对改善泪膜功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失明.笔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对53例(58眼)青光眼进行了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3例(58眼),男22例(23眼),女31例(35眼),年龄33~69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5眼,开角型青光眼5眼.1.2手术方法常规手术野消毒、铺巾,球周和球后麻醉.做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充分暴露角膜缘处角膜及巩膜.结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MMC)棉片,结膜切口处及角膜避免接触MMC棉片.然后用150~200ml氯化钠溶液反复加压冲洗.  相似文献   

9.
LASIK术后干眼症和泪膜破裂时间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的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BUT),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双眼屈光度相近的近视患者168例,随机将左右眼角膜瓣蒂部置于角膜上方或颞侧,再进行常规LASIK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月、及3月时询问干眼症状,检测泪膜破裂时间。结果干涩感:在术后1周时,上方蒂组的干涩感明显严重于颞侧蒂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异物感:两组间在术后1周和1月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灼烧感:两组间在术后1周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后所有时间点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颞侧蒂角膜瓣可保持较高的角膜敏感度,部分缓解干眼症。术后加强护理,可促进手术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对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为临床疗效评价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07—2011--10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185眼,根据不同的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角巩膜缘切口组37例(60眼,A组),透明角膜切口组40例(69眼,B组),巩膜隧道切口组35例(56眼,C组)。各组资料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7、14、30、90d的角膜知觉、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指标的变化。结果:三组角膜知觉和干眼症状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及C组术后1、7、14dBUT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7、14d,B组BUT较A组及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FLS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7d,B组高于A组和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三组的Sit值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巩膜切口对泪膜的稳定性影响小,对并发白内障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1.
张宏  高亮  徐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9):1531-1532,1535
目的 探讨预防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接受显微手术的符合标准68例(68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4例(34眼),行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34例(34眼),行改良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术后处理,术后2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干眼症状的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手术区域充血情况(简记为QYCX)的检查.结果 TBUT的平均值:A组为5.84±3.44 s,B组为10.05±3.33 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It的平均值为7.68±5.07 mm,B组的平均值为12.03±6.39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与B组出现干眼症状及试验阳性表现的比率进行χ2检验,A组出现干眼症症状、TBUT、QYCX的阳性比率明显高于B组(P〈0.05),FL、SIt阳性比率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自体结膜瓣移植术能有效恢复泪膜的稳定性,对翼状胬肉的复发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位置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术后视力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展开分析,根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对照组(84眼,颞上方巩膜位置做切口)和观察组(80眼,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各75例。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眼压、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泪膜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7 d、术后1、3个月,两组的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 d、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SⅠt明显短于对照组,SDE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患眼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在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以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为切口位置能够使患者裸眼视力得到更显著的改善,促进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降低,减轻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对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研究的结果报道不一.近年来,应用泪液蛋白质评估泪膜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及基础泪液分泌情况,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对象选择2001-12/2002-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和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100眼).均无眼部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近期眼局部用药史、接触镜配戴史.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另外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健康体检者25例(50眼)作对照.3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024,0.321;P>0.05),实验开始前均获参与者知情同意.方法[1]泪液的采集随机抽取两组糖尿病患者及对照者各10例(20眼).采用毛细吸管法在下泪河收集10 μL非刺激性泪液,-20℃冰箱中保存备用(<1个月).[2]泪液总蛋白量的测定采用Lorry法测定泪液总蛋白浓度,用小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3]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考马斯亮蓝染色,采用Bio-Rad图像分析系统,对分离出的蛋白质条带作定性、定量分析.[4]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用玻璃棒沾取20 g/L的荧光素钠滴入检查者结膜囊,嘱被检查者轻轻眨眼数次,自然睁眼平视前方.直至发现完整泪膜出现第1个破孔"黑洞"的时间,即泪膜破裂时间.[5]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用Whatmann 41号滤纸,折5 mm置于下睑外1/3结膜处,5 min后取下滤纸,测定滤纸湿后长度.[6]孟加拉玫瑰红染色试验用玻璃棒沾取10 g/L孟加拉玫瑰红染料滴入结膜囊瞬目数分钟之后,在裂隙灯下用无赤光观察(评分标准为以睑裂部角结膜染色为+,染色累及下方球结膜为++,累及上方球结膜为+++),以其染红上皮细胞和黏蛋白间接诊断干眼病.主要观察指标[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3]泪膜破裂时间.[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结果糖尿病组50例(100眼)和对照组25例(50眼)均进入结果分析.[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溶菌酶、乳铁蛋白及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明显降低[(0.94±0.21)比(1.33±0.31)g/L,(1.10±0.24)比(1.67±0.43)g/L,(0.98±0.22)比(1.49±0.32)g/L,P<0.01],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乳铁蛋白和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降低(P<0.05).人血清白蛋白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泪膜破裂时间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降低[(7.68±2.21)s比(9.92±2.37)和(10.80±2.23)s,P<0.01].[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测定值显著小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8.00±2.10)比(11.02±1.97)和(12.17±2.08)mm,P<0.05].[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48%比24%和14%,P<0.05,P<0.01).结论本文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异常,尤其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功能降低更加明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翼状胬肉的治疗主要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局部使用丝裂霉素、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以及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许多患者在翼状胬肉切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眼症表现.目的:对比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对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翼状胬肉患者共80例(80眼),随机分为2组,单纯切除组40例40眼在10倍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40例40眼在10倍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即切除翼状胬肉组织后在手术区移植白体颞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游离球结膜.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行裂隙灯及泪膜破裂时间检查以及干眼症状询问.结果与结论:术后两组患者中均有部分患者有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单纯切除组干眼症患者明显多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P<0.05).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1周后植片红润,并开始融合生长,无感染或排斥等异常现象出现.术后1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泪膜破裂时间较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组延长,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较传统单纯性胬肉切除效果好,术后早、中期可明显减少患者干眼症状,保持较好的眼表泪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对泪膜的影响及干眼的发生。方法对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及对照组(单纯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7d、30d及9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mer Ⅱ test,Sit)调查。结果两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1d.7d、30d干涩、异物感加重,与术前比较BUT明显缩短,SIt分泌增加,FL染色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30d、90dBUT及SI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可致泪膜稳定性下降,部分患者泪膜比术前更加不稳定。因此术后补充人工泪液,促使泪膜功能恢复,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及经角膜的调整缝线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69例(72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再以角膜缘为基底做5mm×4mm 1/2板层厚巩膜瓣,0.2—0.4mg/ml MMC棉片置于结膜和巩膜瓣下3—5min,再以大量BSS冲洗,继之进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切除小梁2mm×2.5mm,剪除周边虹膜少许。巩膜瓣顶端间断缝合2针,侧面缝经角膜的调整缝线。间断缝合Tenon’s囊,结膜连续缝合。结果平均随访(7.36±4.64)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46眼(63.89%),不变19眼(26.39%),下降7眼(9.27%)。术前平均眼压(28.67±10.69)/mm Hg(1mm Hg=0.133KPa)。术后随访期末眼压21mmHg以下66眼(91.67%),功能性滤过泡91.67%,非功能滤过泡6眼(8.33%)。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等。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调整缝线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对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4例(64眼)难治性青光眼,配对分为两组,分别施行小梁切除术(A组)或小梁切除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B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30个月,手术成功者A组共14眼,成功率48.28%;B组26眼,成功率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1,P=0.027)。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羊膜能显著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稳定性、泪液基础分泌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联合组42例和单一组40例,联合组采用rhEGF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单一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周的干眼症状评分。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3月后进行泪膜厚度测量、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两组内膜结构和稳定性,同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3月后白介素-6(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干眼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1、3月后两组泪膜厚度、SIt及BUT升高,FL降低,观察组泪膜厚度、SIt及BUT均高于对照组,F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3月后两组IL-6、IL-1β及TNF-α水平下降,联合组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rhEFG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有效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临床症状、泪膜稳定性及眼液基础分泌量,临床疗效较仅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手术方式提高下穹窿狭窄成形手术的远期效果,改善眼眶的丰满度及义眼安置后的外观。方法收集门诊下穹窿狭窄病例30例,做穹窿结膜切口,切断结膜囊瘢痕组织,翻转结膜瓣,分离出四条直肌;扩张后筋膜孔;同时手术去除堆积于下穹窿的组织,分离向前下方脱出的眶内脂肪组织直至暴露下眶缘骨膜;用四条直肌固定安置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复位结膜瓣,将结膜固定于眶下缘骨膜;膜囊缩窄患者做唇粘膜移植,固定于眶下缘骨膜。结果 30例患者术后1月下穹窿平均深度(5.2±1.5)mm,术后2年内平均深度(6.3±1.5)mm,与术前(0.3±0.2)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m=7.19,Pm=0.00;ty=8.13,Py=0.00);平均随访1年,义眼安置满意,眼眶丰满,患者外观有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高,无复发。结论改良的下穹窿成形手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术式的缺点,下穹窿深度加深,患者外观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各种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泪膜恢复的影响,未涉及同一手术方法对不同患者人群泪膜恢复的影响。目的:观察初发翼状胬肉和复发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的泪膜恢复情况。方法:选取初发翼状胬肉患者32例38眼,复发翼状胬肉患者28例35眼,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及移植后1周、1个月时进行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收集基础泪液分泌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移植后1周均出现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复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较初发组患者严重、泪膜破裂时间较初发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1个月初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基本恢复正常,复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较初发组患者严重、泪膜破裂时间较初发组患者明显缩短、泪液分泌较初发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移植后的泪膜稳定性及泪液分泌均较初发翼状胬肉患者恢复差,可以部分解释复发翼状胬肉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