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向鞍区周围组织呈浸润生长,破坏正常结构,治疗效果差,术后残留和复发率高。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术前缺乏有效诊断措施。近年来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为垂体腺瘤侵袭性机制研究突破点。谷胱甘肽转移酶P1、上皮钙粘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高迁移率族蛋白A以及垂体瘤转化基因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本文将就上述各因子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垂体腺瘤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侵袭性垂体腺瘤研究有新进展,本文从临床、病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垂体腺瘤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易向周围呈侵袭性生长,且临床演变急剧,易于复发,治疗困难,而倍受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p21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Ki-67抗原等众多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较为公认的相关蛋白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癌基因编码蛋白;②抑癌基因编码蛋白;③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其他蛋白.其中癌基因编码蛋白和抑癌基因编码蛋白主要是由垂体腺瘤相关基因的研究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4.
5.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学大多属良性肿瘤,而生物学行为上则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手术全切困难,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其侵袭性主要通过影像学和术中所见来判定。本文就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1转录因子或生长因子调节异常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 FGF)b F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而诱导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垂体腺瘤血管增殖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研究中,血管增殖相关因子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与血管增殖有关的CD系列因子、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与转化生长因子B(TGFB)等根据各自的机理,在肿瘤血管的增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关系密切。对这些血管增殖相关因子的研究可能为我们评估和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垂体腺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病理学及生物学显示均为良性肿瘤,但却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常侵犯蝶筛窦、上斜坡、鞍底骨质及硬脑膜。临床上主要依靠术前影像学、术中肉眼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诊断。然而对于一些早期体积小、侵袭范围窄的腺瘤,往往因漏诊而延误治疗。因此,对侵袭性垂体腺瘤可疑者早期进行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基因和蛋白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绝大部分垂体腺瘤属良性,但部分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向鞍区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破坏正常结构,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完全切除困难,且术后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差,常需综合治疗,是目前神经外科领域的一个难题。关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本文对与侵袭性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分子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 应用Illumina人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芯片检测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及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选择其中差异表达的两个基因进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 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53条,包括63条上调表达基因和90条下调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细胞粘附、癌基因、信号传导等的相关基因.对上调基因CDH12(N-cadherin 2)和下调基因KLF4 (Kruppel-like factor 4)行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差异表达基因SERPINE1 (serpin peptidase inhibitor,clade E,member 1)与KLF4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生理过程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人行Siemens Symphony1.5TMR扫描定位,应用Elekta TPS设计治疗规划,采用Leksell-B型伽玛刀实施治疗。结果随访4。9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控制率为95.2%(120例),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9%(117例),内分泌改善率为91.7%(33例),复发率为0.8%(1例)。无远期并发症。结论伽玛刀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巨大侵袭性垂本腺瘤的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方法 对27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入路,术中操作、术后治疗进行临床分析和比较,结果 临床治愈22例(81%),症状改善或保持稳定4例,死亡1例,经1-8年(平均5.6年)随访,3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 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较佳术式,防治丘脑下部损害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分析本组9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所采用的手术方式,29例经颅入路,61例经鼻-蝶入路,2例联合入路。结果 92例诊断明确,手术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率达81.5%,除2例术后出现单眼失明外,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手术死亡。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必须进行综合判断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据CT或MRI资料修正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优越性及手术效果。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显示的肿瘤偏离中线方向和侵袭部位,修改翼点入路切口,应用显微技术切除56例侵袭性垂体瘤。术后常规CT或MRI检查,结合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随访后变化,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全切46例(82.1%),大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6年,视力、视野好转46例(82.1%),无变化6例(10.8%),恶化4例(7.1%)。结论: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科学地修正翼点入路切口,有助于肿瘤的显露及切除,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20例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及多激素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免疫组化证实的垂体GH腺瘤及多激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生化改变、病理分型及侵袭性等。结果垂体腺瘤的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女发病比约为1:2,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端肥大、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女性患者表现有闭经、泌乳或月经紊乱。本组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比例:GH(+)腺瘤为59.57%(28/47)、GH(+)及PRL(+)二种激素混合性瘤为35.48%(11/31)、GH(+)和ACTH(+)为33.33%(1/3)、GH(+)和TSH(+)为0(0/4)、GH(+)和LH(+)为33.33%(1/3),以及GH(+)及其它二种以上激素(+)的多激素腺瘤34.38%(11/32)。单纯GH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明显高于GH(+)伴其它激素(+)的垂体腺瘤的侵袭性(P0.05)。结论本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单纯GH垂体腺瘤侵袭性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垂体腺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GH腺瘤除GH(+)外,常常伴随其他激素(+)。  相似文献   

15.
垂体腺瘤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瘤在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方面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1993-1997年,共有469例垂体瘤在我院接受伽玛刀治疗,其中74例被诊断为分泌型垂体瘤,详细叙述有关操作要点和治疗参数。结果 386例平均随访34个月,随访中除4例因治疗后垂体体积增大,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控制生长。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腺瘤,即使作为首选治疗,对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的作用是安全和有效的,对治疗后影像改变及内分泌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并对随访中的并发症结合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巨型垂体腺瘤经蝶窦显微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巨型垂体腺瘤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7例直径大于4cm的巨型垂体腺瘤,介绍手术的适应证和显微手术的技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结论: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巨型垂体腺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我科1986年7月~1996年7月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360例.女性233例.男性127冽:年龄13~66岁、平均38.6岁.其中大腺瘤143例(39.7%).微腺癌217例(603%).方法:均经CT扫描或MRI确诊.手术采取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或经鼻前庭-蝶窦人路两种方式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目无死亡.296例获长期随访(平均3.5年).246例(83.1%)恢复良好.50例(16.9%)肿瘤有复发,需行再次手术、或采用药物、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结论:垂体腺瘤采取经蝶显微外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神经导航在垂体瘤显微手术中的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垂体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21例垂体瘤手术中,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操作,其中17例行经蝶手术,3例行扩大前中颅底硬膜外入路,1例行扩大前颅底硬膜外入路 经蝶手术。神经导航术喧位中线结构、蝶窦前壁、鞍底、以及海绵窦、颈内动脉、斜内动脉=斜坡等,并用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21例平均坐标误差为1.14-3.91mm(平均1.63mm);预期准确性为1.54-4.82mm(平均2.72mm)。21例垂体瘤全切14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10例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1例下视丘损伤,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无手术死亡,结论 对一些巨大、复发或解剖定位结构不清的垂体瘤进行手术时,神经导航提供实时三维定位,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而无功能微腺瘤占到成人尸检的23%左右。生理上根据免疫组化将垂体腺瘤按功能分为有激素分泌活性腺瘤(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FPA)和非激素分泌活性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NFPA)两大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56 cases of pituitary adenoma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size, intratumoral hemorrhage, percentage of cells expressing cmyc or bcl-2 protein (c-Myc or Bcl-2), Ki-67 labeling index, pituitary hormone production, and apoptosis index.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Ki-67 labeling index and percentage of c-Myc-labeled cells (θ= 0.364, P= 0.007), percentage of c-Myc-labeled cells and percentage of Bcl-2-labeled cells (θ= 0.453, P= 0.001), Ki-67 labeling index and percentage of Bcl-2-labeled cells (θ= 0.441, P= 0.001), percentage of Bcl-2-labeled cells and the number of pituitary hormones produced (θ= 0.40, P= 0.004), and percentage of c-Myc-labeled cells and the number of pituitary hormones produced (θ= 0.39, P= 0.005).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c-Myc-labeled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R2= 0.37, P < 0.0001) by Ki-67 labeling index (t= 3.630, P= 0.0006), the number of pituitary hormones produced (t= 0.261, P= 0.0304), and the percentage of Bcl-2-labeled cells (t= 1.112, P= 0.2711).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Ki-67 labeling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R2= 0.34, P < 0.0001) by the percentage of c-Myc-labeled cells (t= 3.163, P= 0.0026), the percentage of Bcl-2-labeled cells (t= 2.041, P= 0.0463), and tumor size (t= 1.714, P= 0.092). Tumor size was proved to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R2= 0.10, P= 0.0242) by Ki-67 labeling index (t= 2.067, P= 0.0437) and apoptosis index (t= 1.266, P= 0.0930). Since apoptosis index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ny of the above variables by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tumor growth is well represented by the Ki-67 labeling index. The equation (Ki-67 labeling index) =–1.156 + 0.041 (percentage of c-Myc-labeled cells) + 0.014 (percentage of Bcl-2-labeled cells) + 0.037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adenoma) indicates that large pituitary adenomas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cells expressing both c-Myc and Bcl-2 will have high proliferative activity.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of c-Myc and Bcl-2 is important in inducing tumor growth in large pituitary aden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