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温针灸+中药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颈椎疼痛程度、眩晕状况、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温针灸+中药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优于温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温针灸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疼痛程度、眩晕状况、生存质量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灸+中药组颈椎疼痛程度、眩晕状况、生存质量评分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患者颈椎疼痛度和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补气活血法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间冠心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冠心病西医疗法,中医组应用补气活血法,给予患者中医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多途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配合针灸、牵引、针刀等中医多途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平均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滞针、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医多途径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安昧生 《光明中医》2020,(3):399-40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针灸法治疗,观察组行推拿疗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及上肢麻木)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比对照组高,血管搏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治疗的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针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愈患者疗程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所有患者给予中药内服,治疗组给予中医骨伤手法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95.24%)显著优于对照组(76.19%),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VAS、症状积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23.81%),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骨伤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颈夹脊穴温针灸和穴位注射,对照组只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法,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加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5月我院中医全科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均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单纯采取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针灸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和镇痛效果。结果:①在治疗效果对比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3%,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85.7%,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镇痛效果的对比中,治疗后,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为(3.27±0.8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2±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有助于促进恢复,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硬币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30例。单一组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联合组患者实施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单一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以及推拿手法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015年8月20日至2017年1月17日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原则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中医针灸,观察组加用推拿手法。观察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生命质量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概率93.75%、收缩期峰值血流(2.75±2.79)cm/s、血管搏动指数(0.71±0.22)、平均血流速度(27.39±2.34)cm/s、阻力指数(0.52±0.09)、心理状态(84.29±2.59)分、生理功能(82.96±2.34)分、社会关系(85.61±3.41)分、物质生活(88.75±2.02)分、头痛(0.67±0.18)分、恶心呕吐(0.43±0.09)分、眩晕(0.58±0.11)分、肩颈痛(0.98±0.12)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药物加温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温针灸组、中药离子导入组和综合组,每组40例。药物组采用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方法治疗;温针灸组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方法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组采用离子导入法治疗;综合组是以上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每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5%,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5%,中药离子导入组总有效率为78%,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8%;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组(P均<0.05)。结论药物加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动力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配合动力灸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动力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药物铺灸疗法、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优化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与住院患者共120例,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药物铺灸疗法组62例,针刺疗法组58例;以颈型颈椎病主要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计分表和NPQ颈痛量表为客观检测指标;2组治疗5、10d后分别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个疗程后,铺灸组治愈率为20.97%,愈显率为56.45%;针刺组治愈率为12.07%,愈显率为34.4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后,铺灸纽治愈率为55.74%,愈显率为90.16%;针刺组治愈率为53.45%,愈显率为87.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比较低。结论药物铺灸疗法临床疗效肯定,早期疗效更为显著,治疗过程较为轻松舒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有关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的临床文献,为运用针灸百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症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用CNKI,WF,VIP,CBM,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8个数据库进行检索其中的RCT文献,主题输入“针刺”或“灸”等源并含“椎动脉型颈椎病”“百会”进行源检索,对主题词进行有关针灸百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文献的检索。对文献进行回顾,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54篇文献中,我们发现百会穴的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数目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治疗证型主要为气血亏虚型、痰浊中阻型及肝肾亏虚型;使用R软件运用关联规则中百会、风池穴组、百会-风池-颈夹脊、百会-大椎-风池-颈夹脊为最常使用组穴;单独穴位进行治疗的临床文献较少,多用于针刺、针灸及其他复合疗法等治疗;从疗效上来讲均取得不错的效果。结论 针灸百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近年来发展较好;其证型和配穴均较稳定,对穴所属经脉主要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且较多位于头部;对于其他治疗手段可予以鼓励,特别可与药物结合进行鼓励,这更有利于临床疗效,且对未来进一步研究针灸百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效应和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项痹酊联合中药汽化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葛根素0.4 g加入5%葡萄糖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外用自拟项痹酊并行中药汽化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第3日、第7日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愈率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项痹酊联合中药汽化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郇海红 《西部中医药》2011,24(8):110-112
在总结单用针刺、针刺加手法、针刺加穴位注射、针刺加中药等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时发现,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在血液、病理方面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还不够充分,应进一步加强其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旨在寻找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切之有效的疗法和论据.  相似文献   

18.
电项针配合TDP中药渗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项针配合TDP中药渗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0例,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采用电项针配合TDP中药渗透治疗,对照组夹脊电针配合TDP中药渗透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68.2%,对照组治愈率38.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第1疗程治愈例数构成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说明治疗组能明显减少治疗次数,缩短疗程。结论:采用电项针配合TDP中药渗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9.
童翔  钱挺  辛彦萱 《新中医》2020,52(6):138-140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2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9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薄氏腹针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峰值收缩期血流速度(PASV)、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MF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9%,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PASV、BMFV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RI、P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针刺轻度不良反应2例,中度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率为2.01%。结论:薄氏腹针法联合传统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