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痛性黄疸的病因;方法 对1994~1998年收治的136例无痛性黄疸回顾性分析,均经B超、CT、PTC或ERCP或肝组织穿刺活检等检查及手术探查证实。结果 136例中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89例,其中胰头癌49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5例,胆管癌18例,肝细胞性肝癌7例。胆总管下段结石32例,硬化性胆管炎6例,胆汁郁积性肝炎5例,慢性胰腺炎6例。结论 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以恶性肿瘤所致为主,占65%。但良性疾病引起亦占35%,其中胆管下段嵌顿性结石23%,硬化性胆管炎、胆汁郁积性肝炎12%。因此,在鉴别诊断中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规范胆管良性狭窄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由于非肿瘤原因所致的胆管(尤其是肝外胆管)腔的局限性狭小,引起胆汁排出受阻和胆管炎发作,长期的胆管狭窄及胆道感染还将导致结石生成及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肝外胆管的良性狭窄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包含了多种疾病,临床常见的有手术损伤性狭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所致胆总管狭窄、乳头壶腹部狭窄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约占临床胆道疾病的10%~20%,而且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许多类型的胆汁郁积包括良性或恶性肝外胆管梗阻和肝内胆汁郁积均可导致瘙痒。瘙痒通常经一般处理即可解决,但也可严重至影响病人的日常活动,引起躯体与精神上很大的痛苦。 因几乎所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病人最终均有瘙痒且是大多数病人的标志性症状,故传统上将PBC作为研究模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与PBC均为慢性胆汁郁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引起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89~2000年外科收治的772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管结石引起的急性感染病例为100%,肝脏损害为一过性。慢性胆道感染可引起不同肝损害,肝脏不同部位发生纤雏化萎缩者共328例,占42.5%,肝脓肿19例,占2.4%,肝内胆道梗阻369例,占47.8%,胆汁性肝硬化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结论:胆石症肝脏损害主要由肝内胆管结石引起,且与胆道畸形,胆道感染,病程长短及结石部位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以肝内外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引起胆管狭窄以致梗阻为特征的慢性胆汁郁积性肝病。内科治疗包括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荆治疗、利胆治疗等,皆有一定的作用,驱铜治疗无效;内镜下胆管引流及经皮介入胆管引流渐受重视,而常规的外科内引流及外引流日趋减少,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脏移植。  相似文献   

6.
胆管支架治疗肝外胆管梗阻已经是当前内镜下治疗的研究热点.肝外胆管梗阻的常见病因有:胆管结石、胆管慢性炎症狭窄、胆管恶性肿瘤、壶腹部肿瘤、肝门部胆管癌、慢性胰腺炎、胰头癌等.胆管支架治疗可以是恶性肿瘤的姑息性退黄治疗,也可以是外科手术前的暂时性退黄治疗或不宜手术患者的对症治疗.但是关于胆管支架治疗肝外梗阻目前国内未有一致意见的报道,统一标准的缺失使得临床的诊治工作仍面临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以肝内外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引起胆管炎狭窄以致梗阻为特征的慢性胆汁郁积性肝病。内科治疗包括皮质激素治疗、免疫制剂治疗、利胆治疗等,皆有一定的作用,驱铜治疗无效;内镜下胆管引流及经皮介入胆管引流渐受重视,而常规的外科内引流及外引流日趋减少,最有铲的治疗方法是肝脏移植。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结石在东亚地区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是肝内胆管癌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胆管内结石对胆管壁的长期刺激,结石引起的胆管狭窄梗阻造成胆汁滞留及同时伴发的细菌感染等生物因素的慢性刺激,导致胆管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进而引起胆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化生,发生癌变.本文主要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病理特点、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均是对外科医生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诊断和治疗性胰胆管造影并发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性疾病和胆道梗阻部位对诊断和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并发胆道感染的影响,分析胆道感染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587例次诊断和治疗性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恶性梗阻、胆管结石、炎性狭窄和胰胆管未见异常之间胆道感染的发生率;胆道感染又按梗阻部位分为肝门组、肝总管组、胆总管组及胆管未见异常组,比较各组间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发生胆道感染120例次,梗阻原因中恶性胆道梗阻发生率最高(65%),梗阻部位又以肝门部发生率最高(81.8%),其次为肝总管(42.2%)和胆总管(18.2%),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4例胆道感染合并败血症患者血培养阳性,以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9.5%)。结论在ERCP操作中,肝门部梗阻和恶性梗阻是并发胆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确保胆道胆汁引流通畅和感染早期应用强效抗生素是防治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王吉耀 《肝脏》1998,3(4):32-3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由自身免疫性损伤引起的慢性胆汁郁积性肝病,其特征是汇管区淋巴细胞的浸润、胆管非化脓性炎性破坏和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疾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完成ERCP诊治的患者10955例,其中男6186例,女4769例,平均年龄(65.57±14.44)岁。总结并分析ERCP诊治病种、发病年龄、年度数量、麻醉方式及插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10955例患者中,诊断性ERCP167例,治疗性ERCP10788例。2002年至2012年ERCP手术例数年平均增长率是19.58%。首次ERCP胆管插管成功率是97.23%,总ERCP胆管插管成功率是99.59%。常见的ERCP诊治疾病包括肝外胆管结石(40.85%)、肝门部胆管癌(10.53%)、化脓性胆管炎(10.44%)、胰头癌(10.04%)、慢性胰腺炎(8.24%)、肝外胆管癌(7.68%)、壶腹周围癌(6.96%)、胆源性胰腺炎(3.94%)、良性乳头狭窄(3.88%)、乳头癌(3.50%)。肝外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良性乳头狭窄高发年龄是40~50岁,慢性胰腺炎高发年龄是50—60岁,胆源性胰腺炎、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乳头癌的高发年龄是70—80岁。2011年至2013年中,98.74%患者行全凭静脉麻醉ERCP。结论ERCP已经成为胆胰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适合于肝外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恶性胆管梗阻等疾病,尤其是高龄患者的诊治。全凭静脉麻醉ERC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均造成破坏性胆管炎,是临床鉴别困难的两种慢性胆汁郁积综合征。作者对PSC和PBC两组按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X线和肝组织学特征一一比较,以提供合理的诊断依据。资料和方法:60例PSC和258例PBC均有胆汁郁积性肝病,延续6个月以上,血清碱性磷酸酶超过正常上限2倍,并有肝活检证据。PSC入选者X线证明肝外胆管弥漫性狭窄、不规则、扩张或扭曲,累及或不累及肝内胆管系统。 PSC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和多处活检及胆管造影。其中49例作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7例作经肝胆管造影,4例作术中胆管造影。PBC组患者均为抗线粒体  相似文献   

13.
β-N-乙酰己糖胺酶(β-NAH)为一种溶酶体酶,可被枯否细胞选择性地清除。多种肝病和胆道梗阻均可导致枯否细胞损害,从而引起血清β-NAH水平升高。本文研究良性和恶性胆道梗阻及慢性肝内胆汁郁积病人血清β-NAH与总胆酸水平的关系。病人和方法:15例恶性胆道梗阻,14例良性胆道梗阻及15例慢性肝内胆汁郁积的病人。β-NAH的测定采用Steer法,其正常值为15.8±3.5 U/L。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胰腺炎与胆管结石相关因素探讨及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6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结石梗阻部位和结石大小分组,比较各组的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结果各组胰腺炎发病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小结石是胆源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石梗阻于乳头部,易引起胰腺炎。早期内镜综合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又称狭窄性胆管炎、闭毫性胆管炎、纤维性胆管炎,是较少见而病因不明的胆管慢性弥漫性进行性炎症,常罹及肝外胆道,引起胆管广泛炎性纤维化、梗阻和胆汁性肝硬化。本文对PSC作扼要叙述。  相似文献   

16.
正胆总管结石大多由胆囊结石移行至胆总管内停滞继发所致,也可由于胆道感染等因素在胆总管内原发形成。胆总管结石是引起胆道梗阻的最常见的非肿瘤性病因。胆总管结石可无症状,也可引起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胰腺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死亡,因此即使是无症状的胆总管结石也需要积极治疗[1]。目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胆总管结石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最有效的治疗方式,87%~100%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通过ERCP能够获得有效治疗[2]。自1968年  相似文献   

17.
胆汁郁积性瘙痒症的治疗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容健材,魏玮黄疸患者的瘙痒是由于胆汁郁积(潴留)所致。胆汁郁积分为肝外胆汁郁积(肝外胆道阻塞)和肝内胆汁郁积(急性肝内阻塞性黄疸);当胆流阻塞时,胆汁返流入血液致胆红素升高引起黄疸,称作阻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诊断、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163例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者行ERCP检查,造影成功159例,15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果胆总管结石ERCP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3%;胆总管结石150例,取石成功141例,成功率94.0%;EST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4例,少到中等量肠道出血3例,高淀粉酶血症5例,无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可提高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EST取石是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优良方法,对已作胆囊切除后肝外胆管残留或复发结石并应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胆汁淤积系指胆汁流流入十二指肠减少或消失。胆汁淤积可由肝外胆管梗阻、肝内胆管梗阻 ,或肝细胞分泌胆汁方式的改变所引起。前者 (肝外型胆汁淤积 )系胆总管或肝内大的胆管机械性阻塞 ,通过手术或其它措施解除梗阻后 ,胆汁淤积随之消失 ;后两种类型在解剖上看不到梗阻存在 ,系肝细胞 /毛细胆管病变而致胆汁排泌障碍 ,常统称为肝内型胆汁淤积。一、胆汁淤积的病因(一 )肝细胞性胆汁淤积病因1.遗传性疾病(1)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2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3)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 (Byler病 )(4)妊娠性胆汁淤积(5 )卟啉症2 .获得性疾病(1)单纯性胆汁淤积 :药物性(2 )胆汁淤积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3)细菌感染(4)全胃肠外营养(5 )手术后胆汁淤积(二 )肝内胆管梗阻病因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 .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3.胆管缺失综合征4 .囊性纤维化二、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一 )肝细胞性胆汁淤积1.血液动力改变 胆管最大压力 (或胆汁分泌压 )比肝窦灌注压 (3~ 5mmHg)约高 2 0mmHg ,因此 ,当肝窦灌注压或肝血流发生较大改变时 ,临床上通常并不出现胆汁淤积。动物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 uhrasonography,IDUS)对于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不确定的肝外胆管微结石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经IDUS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明确诊断胆管微结石(胆管结石直径≤3 mm)的病例共计22例.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IDUS联合EST取石为胆管微结石诊断金标准,比较腹部超声、MRC、ERC对于诊断肝外胆管微结石的准确率.结果 腹部超声诊断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是27.3%(6/22),68.2%(15/22)的患者经腹部超声发现胆总管扩张.MRC对于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为38.5%(5/13),对于胆总管扩张的确诊率为84.6%(11/13).ERC对于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为27.3%(6/22),ERC对于胆总管扩张的确诊率为68.2%(15/22).2例患者以反复急性胰腺炎为主要表现,腹部超声、MRC以及ERC均未发现明确胆总管结石,最终IDUS证实了胆总管微结石的存在.结论 对于肝外胆管微结石,ERC的确诊率并不高于腹部超声以及MRC.IDUS是一种简单可行并且敏感性和准确性高的检查手段,有助于鉴别反复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