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在功能性下颌前伸后大鼠髁突后部软骨骨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4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建立SD大鼠下颌前伸模型,随机等量分为2组,实验组24 h/d佩戴自制下颌前伸斜面导板矫治器,对照组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方法:选择Ⅱ类1分类患者18例,治疗前后拍摄4张左右颞下颌关节磁共振片.在磁共振片上测量髁状突表面软骨增生的量,并用Kurita方法分析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①髁状突后上方表面软骨有明显的增生迹象:增生量最大为1.3mm,最小为0.6mm,平均0.93mm;②治疗前后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所改变:TC/TP、TD/TP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1,TD/TC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bst矫治器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产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雌激素与髁突软骨增生、分化等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实验组雌性SD大鼠(配戴自制上颌斜面导板式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和对照组大鼠髁突软骨中雌二醇(E2)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在髁突软骨中,E2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胞浆中分布很少;髁突软骨各层细胞中都有E2的分布,以生发层细胞分布最多;髁突软骨增生旺盛时,E2分布较多;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髁突软骨中E2的分布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阳性程度增强。结果表明,E2对髁突软骨的增生及适应性生长改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施加不同作用方式的下颌前伸力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及Ⅱ型胶原表达水平,阐明不同作用方式的下颌前伸力对其表达及软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8只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下颌前伸力的不同作用方式随机分为动态组、静态组、功能组和对照组(n=7)。各组大鼠按照设定的相关参数接受不同的下颌前伸力刺激。2周后实验结束时取颞下颌关节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和Ⅱ型胶原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动态组和功能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静态组(P<0.01),动态组和对照组大鼠髁突Sox9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静态组和功能组(P<0.01),功能组Ⅱ型胶原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静态组Ⅱ型胶原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颌前伸力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时间是调控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及Ⅱ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整体改良铸造Herbst矫治器是一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固定咬合前移装置,使下颌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持续在处于预定的前伸位并行使各种功能,从而刺激髁状突及下颌骨的生长,改变髁状突的生长量及生长方向,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牙、颌、面的畸形得到纠正和改善[1].常规的Herbst矫治器常在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第一双尖牙制作个别带环为矫治器的支抗部分,由于下颌持续地处于强制的前伸位,使带环产生扭力极易造成其破损,使矫正治疗中断[2].而整体改良铸造的Herbst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的各种缺陷,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牙双斜面导板矫治器(TIPA)对生长期大鼠下颌骨不同部位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TIPA引导6周龄大鼠下颌后退。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在3,14,30和60 d时髁突和下颌骨不同部位的形态。结果:TIPA实验组在30 d:下颌的长度(A-F)、髁突的长度(B-F)和髁骨长度(C-D)明显变短,有统计学差异(P<0. 05),并持续到第60天。髁突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BF/GH)明显变大,有统计学差异(P<0. 01)。TIPA实验组在60 d,髁突宽度(Q-R)变短,有统计学差异(P<0. 05)。在30 d和60 d,TIPA实验组髁突的后表面变平。在整个观察期间(60 d),下颌基骨的长度(A-B)和从点C,F到GH的距离,TIPA实验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TIPA能有效抑制生长期大鼠髁突长度和下颌长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矫形后退大鼠下颌后髁突软骨改建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实验组配戴模拟临床功能矫治器,强制大鼠下颌后退,对照组不戴模拟矫治器,实验后3天、1、2、3周处死大鼠取髁突,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TGF-β1、TGF-β R1、IGF-1在髁突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实验组大鼠下颌后退1~2 mm,镜下见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厚度增加,以生发层和过渡层增加明显,细胞数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核肥大深染.髁突各层软骨细胞均有TGF-β1、TGF-β R1和IGF-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相对面积和积分灰度的比较显示:在功能矫形后退下颌后,实验组TGF-β1、TGF-β R1和IGF-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矫形后髁突软骨表现为增生改建、分化功能增强,其发生与TGF-β1、TGF-β R1和IGF-1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方法:选择Ⅱ类1分类患者18例,治疗前后拍摄4张左右颞下颌关节磁共振片,在磁共振片上测量髁状突表面软骨增生的量,并用Kurita方法分析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①髁状突后上方表面软骨有明显的增生迹象:增生量最大为1.3mm,最小为0.6mm,平均0.93mm;②治疗前后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所改变:TC/TP、TD/TP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TD/TC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bst矫治器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产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渐进性后退对髁突软骨(MCC)厚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后牙双斜面导板矫治器(TIPD),引导6周龄大鼠下颌"渐进式"后退。髁突软骨区经常规脱钙、包埋和HE染色后,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在3,14,30,60d髁突软骨厚度的变化。结果:3d和14d,TIPD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所有区域的MCC厚度没有明显差异。30d,TIPD组的MCC厚度在后区的后部(Pp)比对照组薄(P<0.05),到60d时,Pp部变得更薄(P<0.01),肥大层几乎消失。相反,从30d开始,后区的前部(Pa)MCC厚度在TIPD组较厚。60d,前区的中部(Am)MCC厚度在TIPD组较薄(P<0.01)。结论:TIPD戴用期间能引起髁突软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改建,且呈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X射线能谱分析仪检测功能矫治大鼠前伸下颌后髁突前、中、后部Ca、P元素的代谢情况,以Ca/P的动态变化评价矫治过程中的骨改建情况及功能矫治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5周龄 SD大鼠30只建立下颌前伸动物模型。实验组(15只):戴用矫治器2周组,戴用矫治器4周组,戴用矫治器6周组;对照组(15只):自然生长2周组,4周组,6周组。实验结束后取髁突标本检测 Ca、P元素的能谱曲线及 Ca/P变化。结果加力2周时实验组髁突Ca/P较对照组降低(P<0.05),随后逐渐升高。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部Ca/P接近(P>0.05);6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后部Ca/P接近(P>0.05);而前部Ca/P在实验结束时尚未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功能矫治过程中髁突改建呈动态变化趋势,改建速度不尽相同,前部较慢,中后部较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大鼠颅面生长改建的影响。方法:用常规X线头测量术对30只4周Wistar大鼠戴自制上颌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4周后,颅颌面的变化进行观测。结果:实验组大鼠下颌骨长度有增长趋势,下颌位置前移、下牙槽高度增加。结论:功能性前伸大鼠下颌对其颅面形态的改建和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常咬合关系对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用19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验目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操作对照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螺旋拉簧以60g力作用于实验组大鼠的上颌第一磨牙,使其近中移动,形成异常咬合关系。加力后2周、3周、4周、5周、6周分别处死6只实验组大鼠,2只操作对照组大鼠和2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取其颞下颌关节做HE染色、Masson染色,观测髁状突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髁状突纤维层表层的胶原纤维间水肿,组织松解,形成细小的裂隙;胶原纤维从表面剥离;肥大层变薄;初期骨小梁出现轻度的排列紊乱,其后骨小梁排列趋于恢复;2.髁状突软骨厚度变化:实验组可见髁状突软骨厚度下降,由后向前依次变薄。前带厚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后带的变化程度最大;3.Masson染色结果:在实验组中髁状突软骨和软骨下骨出现红染增加。结论:异常咬合将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出现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髁状突软骨变薄和纤维层的轻度破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春期大鼠咬合升高后髁突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40只5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双侧上颌磨牙用树脂板升高咬合。分别于术后7、14、21及28d,取其左侧髁突,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TGF-β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GF-β1在7d时表达最少,14d和21d逐渐增加,到28d时增加到最高(P<0.05)。结论咬合升高后导致髁突软骨中TGF-β1表达增强,TGF-β1可能参与了大鼠髁突软骨的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带肋软骨膜的肋软骨移植重建下颌髁状突过程中软骨组织学变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质-2(BMP-2)的表达情况,探讨肋软骨膜在肋软骨移植改建髁状突过程中作用的机制及意义。方法 以健康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制作带肋软骨膜(实验组)和不带肋软骨膜(对照组)的肋骨软骨移植重建髁状突的动物模型,采用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重建后不同阶段(2、4、8周)软骨组织学变化及其BMP-2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软骨组织内细胞增殖明显早于对照组。重建的髁状突软骨组织内BMP-2表达程度存在差异:在2、4、8周时实验组BMP-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肋软骨膜在肋软骨移植重建下颌髁状突过程中可能对软骨生长和改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红梅  丁寅  王欢  刘燕 《医学争鸣》2007,28(6):524-526
目的:探讨升高咬合对青春期大鼠髁突软骨改建的影响.方法:5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双侧后牙((牙合))板升高咬合). 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分别在 7,14,21及28 d时各取5只大鼠处死. 取其右侧髁突作组织学HE染色观察,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软骨厚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7, 14 d时,实验组髁突软骨厚度相比对照组变薄,28 d时髁突软骨后部明显增厚(P<0.05).结论:咬合升高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的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6.
功能矫形大鼠下颌前伸后髁突胰岛素分布规律的研究赖文莉,赵美英,罗颂椒。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2)91本实验通过功能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ABC法在原位上确定髁突软骨胰岛素(insulin,I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不同时间点髁突软骨的改建.方法 选取青春生长发育期的雄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Ⅲ类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每组又分为1.5月组和3月组.观察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组猴髁突软骨前斜面增厚,靠近表层的成纤维细胞和深层的成软骨细胞增多,细胞增生分裂活跃,生长旺盛,呈现增殖效应;后斜面变薄,表层纤维细胞多,深层成熟的软骨细胞增多,呈现抑制效应.结论 安氏Ⅲ类功能矫治使恒河猴髁突软骨进行积极的生理改建,1.5月组较3月组的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春光  丁寅  夏春鹏  李菲菲 《医学争鸣》2003,24(17):1540-1541
目的:观察下颌牵张成骨中髁状突胶原的变化特征,探讨牵张成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犬在下颌双侧牵张成骨固定期的不同阶段(0,2,4和8wk)Ⅲ型胶原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Ⅲ型胶原的表达随时问的延长逐渐增加,至4wk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减弱.结论:在下颌双侧牵张成骨中,颞下颌关节软骨发生适应性改建,软骨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能力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将1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咬合升高组(光固化复合树脂合垫升高后牙咬合),7 d后处死大鼠,取所有动物的颞下颌关节行HE染色光镜观察,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关节盘和髁突软骨前、中、后部的厚度。结果实验7 d后,两组动物的体重无明显差异,关节盘各部的厚度亦无明显改变(P〉0.05);而咬合升高组大鼠髁突前、中、后部软骨全层的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中带髁突软骨排列紊乱。结论 7 d的咬合升高可以影响成年大鼠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局部出现关节炎样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创建一个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以模拟正畸治疗中不同大小的不对称牵引力的应用,并研究其颞下颌关节盘和髁状突受力后超微结构及组织学的改变?【方法】 120只3月龄SD大鼠参与实验,其中16只为对照组?10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重力组(120 g)和轻力组(40 g),并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在实验组大鼠左侧下颌角与同侧颧弓前区置入镍钛拉簧,使下颌骨受到前上方向的持续牵引力?在手术后3?7?14?28 d分组处死动物,每组13只大鼠?关节盘和髁状突进行扫描电镜检查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下颌骨偏移导致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大鼠动物模型?实验组加力侧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切片呈现了较明显的骨关节病改变,包括关节盘移位变形和软骨下骨的吸收等;而非加力侧骨改建?退行性变和骨关节病往往共存于关节内不同的区域?重力组髁状突的病理变化更为明显且持久? 【结论】 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正畸不对称牵引力对成熟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也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学研究?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对成年关节的病理学改变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