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肾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18例肾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靶平面同层动态扫描,计算动态CT各指标,包括曲线升段斜率(S)、曲线下面积(AR)、增强后CT增加值(△HU)、组织血管比(TBR)。时间-密度曲线(T-DC)类型按升段斜率由小到大分为A、B、C型。组织切片经CD34单克隆抗体及VEGF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图像分析仪计数“热点”(hot spot)MVD、VEGF蛋白表达量,并观察肾细胞癌微血管分布。结果 (1)癌组织MVD与动态CT指标S、△HU、AR、肿瘤曲线分型之间呈极显著性相关(r=0.51、0.56、0.50、0.57,P<0.01),与TBR呈显著相关性(r=0.51,P<0.05)。VEGF蛋白表达量与MVD及动态CT各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0.30、0.03、0.12、0.08、0.10、0.01,P>0.05)。(2)据T-DC升段斜率不同,所分A、B、C型。RCC间增强CT表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84、12.17、24.00,P<0.05)。结论 动态螺旋CT扫描可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肺癌肿瘤血管生成CT及MR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敏鸣  周华  邹煜 《放射学实践》2005,20(4):286-290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MR灌注成像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84 例肺癌分别进行动态增强CT和MR扫描,计算分析各动态增强CT、MRI参数及肿块增强特点,并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T、MR灌注影像可更直观的显示肺癌增强特点。动态增强CT各参数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58,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298,P>0.05);动态增强MRI各参数SS、PH、E1、E2、E4 与肺癌MVD呈正相关,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74,P<0.01)。结论:CT、MRI灌注成像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癌螺旋CT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程度、强化比值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经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手术病理标本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链霉卵白素复合物(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二甲基联苯胺(DAB)显色法进行VEGF和肿瘤MVD的测定,将检测结果与病灶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比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TNM分期的不同组间肿瘤VEGF和肿瘤MVD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不同组间病灶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比值也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005),两者间具有相关系,r1=05905,P1=00015,r2=04574,P2=00126。结论VEGF和肿瘤MVD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标志,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比值与其呈正相关,可间接反映其含量。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所获部分参数和形态学表现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6例、全肝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和门脉期全肝扫描,评价癌灶形态表现特征、时间-密度曲线(T-DC)走势,并计算癌灶强化峰值(PV)和强化比值(CER)。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癌组织微血管数(MVC)和癌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将CT形态表现和所获部分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癌灶PV7.9-75.2HU,CER3.8%-36.0%;MVC6-91,VEGF阳性率32%-78%。癌灶PV、CER与MVC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08、0.423,P值分别<0.01、0.05),癌灶PV、CER与VEGF阳性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炎0.256、0.347,P值均>0.05);肿瘤新生血管分布影响TDC走势,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其组织结构特点影响肿瘤强化特征。结论 根据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部分参数及T-DC走势和增强大体形态表现,可推测癌组织MVC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并可反映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34例肺癌进行动态CT扫描,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rBV)和毛细血管通透值(Pm),将各值分别与肺癌微血管密度(MVD)做相关性分析;将34例肺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组和VEGF表达阴性组,分析2组MVD、各成像参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PH、M/A、灌注值、rBV、Pm分别为(26.17±9.17)HU、0.12±0.05、(0.31±0.08)ml.min-1.ml-1、(26.85±11.52)%、(191.20±132.65)μl.min-1.ml-1。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6,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30,P>0.05);VEGF阳性组MVD和CT功能成像参数高于VEGF阴性组,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9,P<0.05)。结论DCE-CT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共88个(恶性77个,良性11个)头颈部肿瘤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机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PH)、达峰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病灶相对强化峰值(RPH)和灌注量(PF)。其中35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切片,行CD34、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主要有3种类型,77个恶性肿瘤中53个(68.9%)表现为速升速降型;9个淋巴瘤中6个TDC表现为低平型曲线,与68个其他肿瘤中仅有9个为低平型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癌呈高灌注,其PF(中位数为82.2ml·min^-1·100g^-1)与淋巴瘤PF(中位数为24.5ml·min^-1·100g^-1)、头颈鳞癌PF(中位数为23.8ml·min^-1·100g^-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个良性肿瘤的MVD均数为(44.7±3.4)条/高倍视野,24个恶性肿瘤的MVD为(49.6±14.8)条/高倍视野,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恶性肿瘤呈强阳性者15个,弱阳性9个;在良性肿瘤呈强阳性1个,弱阳性10个,VEGF的表达强阳性率在良、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VD(中位数40.0)与PH(中位数26.9)、RPH(中位数14.5)和PF(中位数46.8)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45.49和0.41),VEGF(中位数4.0)表达与MTT(中位数16.7)呈负相关(r=-0.41)。结论CT灌注成像TDC形态对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VD、VEGF与CT灌注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情况,探讨螺旋CT动脉期同层动态扫描特征与α平滑肌素(ASMA)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术前33例HCC行螺旋CT动脉期同层动态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相应参数;分析HCC强化征象。术后对标本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ASMA免疫组化染色。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和影像学发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将33例HCCTDC按强化峰值(PV)>80、40HU相似文献   

8.
大肠癌肠外浸润螺旋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肠外浸润的螺旋CT(SCT)征象与病理、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关系。方法 4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均行SCT多期动态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VEGF和MMP-2的表达和计数MVD。结果 螺旋CT判断大肠癌肠外、肠壁浸润的准确率为92.5%(37/40)。肠外、肠壁浸润组的转移率分别为75.0%(21/28)和33.3%(4/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肠壁、肠外浸润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VEGF和MMP-2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SCT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肠外浸润,且肠外浸润预示着更高的转移倾向;CT强化程度可作为定量分析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M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密切相关,肿瘤血管生成在大肠癌的浸润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癌CT强化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寻求1种无创、有效的判定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方法。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27例,术前行水充盈螺旋CT低张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测定肿瘤区域的CT值。胃癌标本组织切片经抗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克隆抗体2种试剂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ies,MVD)和VEGF阳性表达率,将CT形态表现、强化程度及特征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术前对胃癌的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7·8%、74·1%和100%,原发灶、淋巴结和转移情况分期(TNM分期)符合率为81·5%。癌灶CT最大强化增加值为40~83HU,平均62·53HU;肿瘤MVD为4~27条/高倍镜视野,平均15·35条/高倍镜视野。胃癌的最大CT强化值与MV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708,t=5·015,P<0·001);VEGF阳性组的MVD和强化峰值(PA)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秩和检验,0·025相似文献   

10.
非小细胞肺癌MR动态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微血管密度 (MVD)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MR动态增强指标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以 3 3例经手术证实为NSCLC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肿块的最大强化斜率 (Smax)和峰值到达时间 (TTP)。组织切片经CD3 4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分析MVD和VEGF表达的阳性率。将Smax和TTP分别与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MVD、VEGF)进行各自的比较。结果  ( 1 )肺癌的Smax与MVD和VEGF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1 5 ,0 .72 3 ,P <0 .0 0 1 ) ;( 2 )TTP与MVD和VEGF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 - 0 .4 78和 - 0 .5 3 8,P <0 .0 1和 0 .0 0 1 )。结论 MR动态增强指标Smax和TTP能够反映NSCLC的MVD和VEGF表达的高低 ,从而推测其血管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1.
Askin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8例Askin瘤的影像征象。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Askin瘤的胸部平片、B超和CT资料。年龄13~62岁,平均29.8岁。全组均拍摄正侧位胸片和CT扫描,6例胸壁肿瘤行B超检查。全组均经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结果:6例原发于胸壁软组织,肿瘤较小(平均大小3cm),术后半数近期复发,复发灶平均大小为5.5cm。2例原发于纵隔,肿瘤平均大小为7cm。瘤实质主要为软组织,散在液化、坏死或出血。CT增强后扫描呈不规则强化。5例受累胸膜表现为不规则状、结节状增厚。结论:Askin瘤典型影像表现为胸壁、胸膜和纵隔病灶相互融合成巨大肿块。因此,面对青少年患者的胸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Askin肿瘤。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气管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气管肿瘤较少见,本文收集了资料较为完整的气管肿瘤10例,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6例,并介绍了它们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X线检查方法,尤其对气管分层摄影在气管肿瘤的诊断和良恶鉴别上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混合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mixed germ cell sex cord—stromal tumor,MGCSCST)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变异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卵巢MGCSCST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变异型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患者生殖器的解剖结构和女性表型正常,染色体组型是46xx,足月妊娠。肿瘤组织由混合性生殖细胞和性索-间质肿瘤构成,混合性生殖细胞有显著的恶性特征。瘤组织中没有典型的性腺母细胞瘤结构。结论 MGCSCST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因此更多的取材和切片可以防止误诊,当肿瘤组织中的混合性生殖细胞有高度恶性变异时,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一期完整切除肿瘤,治愈6例。结论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分布进行个性化设计。采用后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手术是治疗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肿瘤受体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受体显像研究包括放射性标记配体的制备、配体与受体的体外分析及体内受体显像,肿瘤受体配体可用18F、123I(或131I)、111In与99Tcm标记,通过放射性受体结合分析、放射性自显影与受体特性分析,对其体外性能进行研究。神经多肽受体显像、类固醇受体显像与σ受体显像等已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选择与预后评价,其中神经多肽受体显像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肾上腺肿瘤,包括功能性皮质腺瘤15例,无功能性腺瘤6例,转移癌9例,嗜铬细胞瘤9例。对各类肿瘤的CT表现特征及在定性诊断上的意义作了重点分析讨论,认为CT对1cm以上肾上腺肿瘤检出率高,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并在肿瘤定性上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0%。  相似文献   

17.
CT对肺上沟肿瘤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例胸部子片X光照片和CT横断面图像肺上沟肿瘤患者。对比分析认为用CT图像诊断肺上沟肿瘤意义在于进一步了解邻近结构如肋骨、椎体、脊神经根、纵隔和臂丛受累情况要优于普通X线检查。CT提供的资料及研究结果表明:前、中斜角肌脂肪间隙模糊,臂丛神经根周围脂肪内淋巴结增大。提示肿瘤向腋窝及上肢浸润。  相似文献   

18.
19.
腮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CT在评价不同病理类型腮腺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并评价U线(通过下颌后静脉最背侧点与颈椎骨同侧最背侧点的连线)在腮腺肿瘤定位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用U线定位分析其中经手术治疗的27例肿瘤的深浅叶划分结果。结果(1)低度恶性腮腺上皮源性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晰或部分清晰、形态较规则、常见小片状坏死区的肿块,强化明显,较少累及两叶。(2)中高度恶性腮腺上皮源性肿瘤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密度均匀或较大片的坏死区的肿块,强化较明显,常累及两叶并浸润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多见。(3)非上皮源性恶性淋巴瘤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常单侧或双侧多发的肿块,轻度强化。(4)使用U线分析,腮腺肿瘤定位的符合率为70.4%。结论CT在区分不同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学类型的腮腺恶性肿瘤上有一定的作用。U线在恶性腮腺肿瘤的定位评价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茎突乳突问区及下颌后静脉受侵情况,评价则更准确,符合率可提高到88.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导航组和对照组按1:1配对,每组82例颅内肿瘤术病例,比较肿瘤全切除率、神经功能损伤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导航组颅内肿瘤全切率95.1%,神经功能损伤率14.6%,平均住院日8天,对照组肿瘤全切率70.7%,神经功能损伤率30.5%,平均住院日15天。结论在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能准确定位肿瘤及重要神经结构,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并降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